曹 淵
(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 暨陽學(xué)院,浙江 諸暨311800;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200444)
激憤與感傷:李商隱詩歌的兩大情感線索
曹 淵
(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 暨陽學(xué)院,浙江 諸暨311800;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200444)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大致存在著兩條情感線索,第一條可以“激憤”概括之,代表作品有他的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時事詩以及以詠史為名的政治諷刺詩等。第二條可以“感傷”名之,代表作品有《錦瑟》和與之相類似的許多無題詩,以及不少的詠物詩等。這兩條情感線索,一剛一柔,一顯一隱,又相輔相成,相交相融,共同構(gòu)成了李商隱詩歌在情感上的基本特征。
李商隱;激憤;感傷;諷刺;主線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有一類詩是以長于諷刺而著稱的。這類作品或詠史、詠物或直指現(xiàn)實,往往極盡諷刺之能事,甚至給人一種刻薄之感。如沈德潛認為:“義山長于風(fēng)喻,工于征引……顧其中譏刺太深,往往失之淺薄?!盵1]549又清無名氏云:“義山絕句,頗有一唱三嘆之什。然長于譏刺,不善于諷喻。”[1]710再如何焯評《漢宮》詩,認為其對漢武帝“諷刺太毒”。[2]所謂“諷刺太毒”,從另一角度看,也可說是諷刺辛辣。劉學(xué)鍇先生在其《李商隱傳論》一書中對李商隱此類諷刺詩在情感上的特點或傾向作了一定的概括:“商隱詠史詩除極少數(shù)帶有自況意味之作(如《宋玉》《王昭君》)以外,大都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對于他筆下的荒淫昏頑之君,詩人的基本感情傾向是辛辣尖刻而冷峻的諷刺和揶揄挖苦,而不是充滿感情的勸誡諷喻或惋惜遺憾”。[3]516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顯然與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相背離。如袁桷就認為:“拾遺(指杜甫)愛君憂國,一寓于詩”,而李商隱“則直為訕侮,非若為魯諱者”[1]134。當(dāng)然,不“為魯諱”,在今天已不能構(gòu)成什么罪狀了。但這些具有高度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的諷刺之作卻集中地體現(xiàn)出了李商隱詩文中一條可以“激憤”概括之的情感線索。這一情感線索與另一條前人早已指出的“感傷”的線索,恰好一剛一柔,一顯一隱,又相輔相成,相交相融,共同構(gòu)成了李商隱詩歌在情感上的總體特征。
在李商隱的詩文中,尤其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較明顯地流露出了一種與現(xiàn)實社會相抵觸的激憤情緒,顯示了他性格上狷介的一面*史書上蚩謫他“恃才詭激”“詭薄”,除了言行上的原因外,與此或不無關(guān)系,參見《新舊唐書·文苑傳》。李商隱的詩文被人們目為“譎怪”(《新唐書·文苑傳序》,這個說法除了片面地強調(diào)了李商隱詩文的某個特點之外,恐怕也反映了當(dāng)時人對其詩文的一種陌生的態(tài)度。雖說序文是站在肯定李商隱文學(xué)成就的立場上說的,但“譎怪”的提法仍值得我們深思。可能序文作者的這一說法也只是承襲自晚唐五代人的一個普遍的印象。這個印象是隨著人們對李商隱詩文了解的逐步深入而漸漸淡化的,同樣,人們對李商隱人格、人品的了解也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因詩文獲罪,或因詩文遭致誤解,在古代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如其早年在寫給好友令狐绹的信中就表達了對所謂“近世交道幾喪欲盡”的憤慨:
故近世交道幾喪欲盡。足下與仆,于天獨何稟,當(dāng)此世生而不同此世……惜此世之人,率不能如吾之所樂,而又甚懼吾之徒孑立寡處,而與此世者蹄尾紛然。蛆吾之白,擯置譏誹,襲出不意,使后日有希吾者,且懲吾困而不能堅其守,乃捨吾而之他耳。足下知與此世者居,常紿于其黨何語哉?必曰:吾惡市道。嗚呼,此輩真手搔鼻皻而喉噦?cè)酥坪蹫榘]者,市道何肯如此輩邪!*見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與令狐拾遺書》,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4-95頁。引文對個別標點作了改動。
李商隱有感于當(dāng)時人只認時勢不講情義的交往之道*關(guān)于時與勢,李商隱在《與令狐拾遺書》中有如下言論:“今日赤肝腦相憐,明日眾相唾辱,皆自其時之與勢耳。時之不在,勢之移去,雖百仁義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顧矣。豈不顧已,而又唾之,足下果謂市道何如哉!”,對其“今日赤肝腦相憐,明日眾相唾辱”的反復(fù)、虛偽的丑惡嘴臉深為痛恨,認為他們連其所一貫憎惡的市道都不如。此信繼而即具體談?wù)撌械?,對商人們講信義的行徑予以褒揚,言辭激烈,字里行間流露出一股激憤的不平之氣。不僅于此,文末還以誓言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以及不屈的個性:“但當(dāng)誓不羞市道而又不為忘其素恨之母婦耳”。*李商隱在信中談?wù)摦?dāng)時的婚姻嫁娶,指出很多父母不顧自己女兒的幸福,也不問所嫁之人“賢不肖健病,而但論財貨,恣求取為事”。可是等到這樣的女兒嫁人生女也成了母婦后,居然也變成了這副嘴臉,也把自己的女兒當(dāng)成了財貨的置換品。所以李商隱說其是“忘其素恨之母婦”。在他早年所寫的另一封信中,同樣也表達出了這種激憤的情緒,而出以反諷的口吻,由于具體談到了其在博學(xué)宏辭科中落選的事,他的這種情緒顯得更有針對性:
夫所謂博學(xué)宏辭者,豈容易哉!天地之災(zāi)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道盡識矣,圣賢之文盡知矣,而又下及蟲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開會。此其可以當(dāng)博學(xué)宏辭者邪?恐猶未也。設(shè)他日或朝廷或持權(quán)衡大臣宰相,問一事,詰一物,小若毛甲,而時脫有盡不能知者,則號博學(xué)宏辭者,當(dāng)其罪矣!私自恐懼,憂若囚械。后幸有中書長者曰:“此人不堪。”抹去之。乃大快樂,曰:此后不能知東西左右,亦不畏矣![4]
把博學(xué)宏辭者說得無所不知,高不可攀,或許還可認為是個人的認識問題,但說自己被人目為“不堪”以致除名,“乃大快樂”,并產(chǎn)生出一種從此解脫之感,則未免過于矯情。當(dāng)然他是有意這么說的,我們不難從這一時的激憤之語中體會出他的既憤又惱,既氣又愧的復(fù)雜情緒。此次落選后,他應(yīng)王茂元之辟,去了涇原,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安定城樓》,詩中的語句告訴我們,他這里所謂的“乃大快樂”不過是氣極而笑,而他的激憤之情實是有感而發(fā),它即來自于詩人的耿介個性與勢利社會之間的沖突與碰撞,來自于高尚之志(所謂“欲回天地”)與小人之心(所謂“猜意鹓雛”)之間的乖背與相仇: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我們不必計較于這首詩與上封信在寫作時間上的先后,兩相對照,看他對“腐鼠”的蔑視態(tài)度,以及流露出的一種人格受辱之感,即足以說明他在信中對博學(xué)宏辭者的資格說明有多少是出于真心,亦足以透露出那句“此人不堪”的評語背后隱藏了多少官場中的算計與傾軋。我們現(xiàn)在當(dāng)然無法復(fù)原李商隱當(dāng)時所處的實際情況,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在這件事上,他自覺受到了猜忌與排斥,或許事情并非全如他所想的那樣,但總不能說他的這點激憤純粹是出于個人的想象。究竟是誰向他透露諸如“此人不堪”這樣的內(nèi)幕消息呢?而他又對落選的實情到底了解了多少?這怕已無從查證了。但腐鼠的說法已然向我們揭示了事件的雙方之間的緊張與對立。至少從李商隱這邊看是如此。從前努力追求的東西此時已退變?yōu)楦?,而腐鼠的存在正令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試想一個“欲回天地”的志向遠大的鹓雛被認為是在與他平生所不屑的群鴟爭食腐鼠,這其中的滋味是不大好受?!胞[皇期一舉”,無奈“燕雀不相饒”,我們完全可以這么替他理解,不過我們卻也可借以窺見他本人強烈的個性色彩:清高、敏感、極度自尊,以及一定程度的偏執(zhí)與不肯妥協(xié)。他的這種欲為時用而不得遂轉(zhuǎn)而激憤的心理狀態(tài)在他以后的人生中成為一個穩(wěn)定而清晰的情感線索。這種心理狀態(tài)即集中地表現(xiàn)在對國事日非的憂憤與本人無以致力的無奈上:“我愿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頭出鮮血,滂沱污紫宸。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他的另一首與《安定城樓》同為城上之作的詩也表達出了這種為國事憂憤而自己卻只能干著急的心情:
有客虛投筆,無憀獨上城。
沙禽失侶遠,江樹著陰輕。
邊遽稽天討,軍須竭地征。
賈生游刃極,作賦又論兵。
《城上》
國事日非,令人憂心如焚,代表人才的賈生盡管游刃已極,卻無法為國分憂。而對志在回轉(zhuǎn)天地的李商隱們來說,為國而憤,與為己(實是為人才的受厄)而憤,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時這種復(fù)雜、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較多地體現(xiàn)于為國而憤,如面對著名的“甘露之變”這個政治大地震,他懷著滿腔悲憤寫下了頗有見地的政治詩《有感二首》《重有感》;有時則較多地體現(xiàn)在為人才而憤,如他難抑心中悲憤一口氣為劉蕡所寫的四首悼詩,既是哀悼好友的英年早逝,也是為人才的受抑而死而作的一次哀號與控訴;有時其格局又會變得狹小,顯得特別自我,充滿了自憐自惜、自傷自感的情緒。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國運的衰微,生命的虛擲,李商隱會變得越來越傷感,傷感遂也成了他的詩歌中除激憤之外的又一條情感主線(這留待下文再講)。有時這股激憤之情還會轉(zhuǎn)化形態(tài),變得尖銳而冷峻,充滿了批判與諷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一種在長久的失意與抗拒中產(chǎn)生出的對立性姿態(tài)。這主要地體現(xiàn)在他的那些以詠史為名、專門針對帝王的政治諷刺詩上。
正因此,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時(包括其他涉及帝王的詩篇),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即他筆下的帝王基本都是負面的形象*在李商隱所有涉及帝王的詩篇中,除《韓碑》等少數(shù)幾首外,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帝王的諷刺詩,這自然是有原因的。其中一個現(xiàn)實原因當(dāng)與李商隱所處時代的帝王們的實際表現(xiàn)有關(guān)系,這在后文會有詳述。。這些帝王或是窮兵黷武,荒淫誤國,或是求仙好色,執(zhí)迷不悟。甚至那些歷史上公認的有作為的賢君雄主(如漢文帝、武帝等),也成為他批判、諷刺的對象。有的詩還刻意突出帝王與文人之間的對立,揭示帝王對文人的冷漠與不屑的態(tài)度,如“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漢宮詞》)。這種對人才的忽視,有時甚至就表現(xiàn)在帝王對人才的求訪與重視上,通過這種表面上的重視來揭示實質(zhì)上的忽視,可說是最具諷刺的意味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諸如此類的詠史詩、諷刺詩還有不少,如《龍池》《驪山有感》《華清宮》《無題》(近知名阿侯)《南朝》《陳后宮》等等,它們不僅在藝術(shù)手法上令人嘆絕,在思想層面上也顯示了作者看待問題的獨特的方法與視角。毫無疑問,李商隱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著冷峻而深刻的思考,他不是光諷刺,其見識要遠在一般人之上。這在前文所提《有感二首》等詩篇中已可略見一斑。再如其《鄠杜馬上念漢書》詩:
世上蒼龍種,人間武帝孫。
小來惟射獵,興罷得乾坤。
渭水天開苑,咸陽地獻原。
英靈殊未已,丁傅漸華軒。
“人間武帝孫”是指漢宣帝,作為西漢時期較有作為的一位明君,他所統(tǒng)治的時期史稱“宣帝中興”?!岸「禎u華軒”是指漢宣帝死后以丁傅家族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又逐漸煊赫起來了。漢宣帝起自于民間,是個孤兒,本身沒什么外戚勢力。但扶植他上臺的霍光卻是老牌的外戚,本是漢昭帝皇后的外祖父,他又通過把女兒嫁給宣帝,再次取得了外戚的資格。漢宣帝畏懼霍光,據(jù)說他有一次跟霍光在一起,感覺如有芒刺在背。以霍光為首的外戚集團一直凌駕在皇帝之上?;艄馑篮?,漢宣帝開始鏟除外戚這塊毒瘤,逐漸把權(quán)力收歸己有。外戚跋扈的現(xiàn)象暫時得到了遏制。可是,宣帝死后不久,這塊毒瘤又活動了,并逐漸壯大起來。西漢王朝的權(quán)力總在皇帝與外戚之間輪轉(zhuǎn)交替,并最終毀在了外戚王莽手中。此詩前六句說漢宣帝真是幸運,一切得來是如此容易??墒沁@容易的背后是什么呢?是那權(quán)可通天的外戚運作乾坤的黑手。外戚在主導(dǎo)著國家,決定著皇帝的廢立。最后的兩句說漢宣帝的英靈不遠,可是你看,這些毒瘤一般的“丁傅”們又開始顯貴起來了。這首詩把有作為的宣帝放在了以外戚勢力為中心的范圍中思考,顯得深刻而有遠識。又如其《壽安公主出降》詩,言辭犀利,對現(xiàn)實政治的議論亦頗有見地,末二句“四郊多壘在,此禮恐無時”的說法,在對政治舉措的尖銳諷刺中實飽含了對國家前途的深深的憂憤。由以上諸詩可見出,李商隱是一個有識見、有抱負的文人,他的那些名為詠史而意在諷刺的詩中有著他對歷史的洞察與對現(xiàn)實的憤慨,而他的見識,以及他的耿介性格,則賦予了它們以深刻、尖銳、無情的特點。他的諷刺往往能一擊而中要害。至于說,他好諷刺帝王,特別是熱衷于諷刺他們的求仙好色,荒淫誤國,則是因為帝王們本來就對國家的興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在歷史上不少的帝王也確實很有這么兩大癖好,并因此而誤國的,當(dāng)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于現(xiàn)實方面。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正值唐代晚期,其時朝綱紊亂,內(nèi)有宦官專權(quán),朋黨爭斗,外有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侵凌,唐王朝日薄西山,有如滑下山坡墜向深淵的鐵車,其勢已難挽回,整個社會處于大崩潰、大動亂、大變化的前夜,而身處其中的帝王們卻醉生夢死,治國無能,倒是在求仙好色上思路清晰,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從憲宗晚期求仙吃藥寵信宦官以致被殺開始,以后的幾任帝王如穆宗、敬宗乃至后期較有作為的武宗無不以玩物喪志、喪身為結(jié)局,或為宦官謀殺(如敬宗),或因縱欲無度、服食丹藥而亡(如穆宗、武宗)。最高統(tǒng)治者所為如此,其國事可想而知。李商隱處此內(nèi)憂外患之秋,耳聞目睹,心中痛感其非,卻又難以明責(zé),遂一腔悲憤托詠史而發(fā)之,其諷刺之尖銳、之無情足以見出他的為時事激憤的強度。古人已逝,刺之自不能使其有感覺,這么做無非是鑒古以諷今而已。離開了“今”的立場,李商隱的這些詠史詩也就失去了最堅實的價值。劉學(xué)鍇先生說李商隱的詠史詩具有“強烈的諷時性”,這是相當(dāng)正確的。他并且認為李商隱“對于他筆下的荒淫昏頑之君”,其“基本情感傾向是辛辣尖刻而冷峻的諷刺和揶揄挖苦,而不是充滿感情的勸誡諷喻或惋惜遺憾”[3]516。這也很正確。而之所以如此,正如前文所論述,在這譏諷的背后實深藏著對時事的關(guān)心、憂慮與悲憤。一句話,他是在一個激憤的深沉的情緒下寫出這些詩篇的。因此,盡管我們不主張把李商隱的詩處處與當(dāng)時的政治、政局等直接掛鉤,但離開了他的這個熱心腸,就很難弄明白他的這些詠史、諷刺等類型的詩的真正意指,甚至于他的那些表面似乎純粹是描寫愛情的詩篇,也將難以得到切實而體貼的理解。
在紛繁錯綜的事物面前,人的心理往往是復(fù)雜而微妙的。一個人會在激憤之時進而諷刺,也會在激憤過后退而感傷。其中的原因在于,從根源上說,激憤的情緒本是個人的內(nèi)心追求(內(nèi))與社會的既定模式、秩序(外)之間發(fā)生沖突與碰撞的產(chǎn)物,在追求受阻時,一個人對外易產(chǎn)生激憤不平之氣,乃至認為其不合理,不正常,不公平等等,而對內(nèi)時則又會在無奈之余產(chǎn)生諸如“容好結(jié)中腸”(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二)、“不嫁惜娉婷”(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jiān)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等等這樣自憐自惜,自我傷感的情緒狀態(tài)。而我們往往可以在這二者情感的強度上、目標的指向上看出其隱秘的來源。就李商隱而論,他的這種兩重性與兩極性尤其顯得突出:要諷刺,則尖銳到不留余地;要傷感,則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最幽深隱秘之處。當(dāng)然,它們之間的實際情形,并非簡單到?jīng)芪挤置?,而是相互間有滲透,有交融,實在難以分割。如在對漢文帝、漢武帝等的諷刺中,同樣也有著對賈誼、司馬相如們的同情與惋惜,自傷之意不言自明;在對“五更疏欲斷”的感傷中,實有著對“一樹碧無情”這種客觀現(xiàn)實的悲憤與無奈;而在“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勸告中,則有著傷感、悲憤、無奈、絕望、不甘等多重情緒糾結(jié)其間。甚至在他的著名的《錦瑟》詩中,雖然有著“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迷惘與傷感,但細味“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這句自我告白,從邏輯順序上看,他既是在感慨自己早已惘然,則即已說明感慨更有甚于惘然了。據(jù)此感慨,我們?nèi)钥煽吹剿膬?nèi)心掙扎過、彷徨過,焦慮過,乃至激憤過的些許痕跡。下面我們再具體談一談感傷這條線索。
關(guān)于李商隱的詩歌內(nèi)傾、善于表現(xiàn)人的心靈世界這一點,現(xiàn)已成為了一種共識。人們對其詩歌的朦朧性、多義性、象征性等方面也早有論述,而試圖對其作整體性的把握與概括,則可以劉學(xué)鍇與董乃斌兩位先生為代表。前者在“綜觀李商隱的無題詩、愛情詩、托物寓懷詩和詠史詩”后,認為“這些不同題材的詩作或隱或顯地貫穿著共同的抒情內(nèi)容,即詩人的身世之感、人生體驗、人生感慨……由于抒寫概括面很廣的人生感受,李商隱一部分最優(yōu)秀的詩往往意蘊寬泛,境界朦朧,岐解紛出。它們所表現(xiàn)的往往不是具體的人事景物,而是一種由多方面生活體驗積淀、镕鑄而成的內(nèi)涵寬泛的感情境界?!盵5]而后者則在《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一書中明確指出:“綜觀李商隱的全部詩歌,我們覺得其中存在著一條感傷的主題貫穿線。感傷——以自我感傷為主,也擴大到國家、社會、民生的感傷上去——是義山詩歌貫穿始終的主旋律,也是他作品的基調(diào),而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他詩歌的風(fēng)格?!盵6]應(yīng)當(dāng)說,把李商隱詩歌中的一條情感主題概括為感傷,這無疑是相當(dāng)準確的。但這里卻也為我們無意中提示出了一個問題:據(jù)前文所述,李商隱早年個性強烈,對社會現(xiàn)狀及個人遭遇常常懷著一種激憤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變得感傷的,又是如何從自我的感傷中擴大到國家、社會、民生的感傷上去的?聯(lián)系李商隱一生的遭遇及思想、情感上的矛盾與糾結(jié),激憤和感傷這兩種心情盡管有著不同的對象和路徑,其實難以分開,這正如個人與社會往往是難以分開的一樣?!笆迤猴L(fēng),背面秋千下”,對自我的感傷總是與“十四藏六親”這樣的對現(xiàn)實的無奈遙相呼應(yīng)。因此,所謂的“自我感傷”本非單純的自怨自艾,它自身就有著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和廣闊的視野,由之而及“國家、社會、民生”,該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過這里仍然顯示出了他在人生情感上的蛻變過程,即由前期的激憤轉(zhuǎn)入后期的感傷。他所處的特殊時代和他與之多少有關(guān)的不幸的命運,以及個人柔弱敏感的心靈,都促成了這種蛻變??傊S著歲月的流逝,人事的蹉跎,個人意志的消磨,其對外部的一切激憤之情開始蛻變、轉(zhuǎn)向,轉(zhuǎn)而為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而焦慮,但這種焦慮不久也因持久的失望、絕望而冷卻了,凝固了,鈍化了,遂一退而進入內(nèi)心世界,變得感傷起來。由激憤到焦慮再到感傷,這三點一線,或可為我們劃出其詩歌的一條主要的情感軌跡。拿他晚年所寫的《幽居冬暮》詩與上文所引的他早期的作品《安定城樓》或《城上》(從詩的內(nèi)容及表達的情感來看,這首詩應(yīng)當(dāng)也是他早年之作)等詩作比較,可以明顯見出這種情感情緒上的變化: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
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頹年浸已衰。
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
我們看到,早年那種風(fēng)發(fā)的意氣、遠大的志向,以及激憤的心情,此時已成強弩之末,化為了一句傷感的悵惘的依舊有所不甘的疑問:“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若以上述這兩首詩為兩端,再參照以他的素以惘然傷感著稱的《錦瑟》詩以及不少與之同類型的無題詩(將之置于上述兩首詩的中間),三者相合,或可構(gòu)成并說明這一情感上的變化過程。以《錦瑟》為代表的這些詩,是被公認為最具李商隱氣質(zhì)的。它們試圖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專注于人的內(nèi)在的品質(zhì)與價值。但這樣的一個直達內(nèi)心的寫法不是從來就有的,或者說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明確的。對比李商隱早期的詩作,這里有一個自外而內(nèi)的轉(zhuǎn)變。從他個人的情感變化過程來看,它們也顯示了這樣一種有力的轉(zhuǎn)變,即由早期對外部的激憤以及對自我實現(xiàn)的焦慮,轉(zhuǎn)入到了對內(nèi)心品質(zhì)與價值的體認與肯定上?!耙粯浔虩o情”,現(xiàn)實社會已注定如此,道路已堵塞,一切努力不過“虛投筆”而已,在此背景下,對內(nèi)心品質(zhì)的肯定總是悲憤的,焦慮的,傷感的,總是在為失去出路而悲憤,總是為期望而焦慮,因絕望而傷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傷感中也顯示了一個始終不屈的個性與立場,盡管退入到內(nèi)心世界,但堅守住的是人的美好品質(zhì)及其價值??梢哉f,正是因為執(zhí)著于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其對外部的種種反抗性情緒才顯得如此堅實而充沛,其傷感也才顯得如此深沉而有物。正如對大唐王朝沒落的傷感必有對大唐王朝輝煌的追認;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傷感必有對旭日初升的肯定;對自我的傷感同樣也必有對自我價值的體認與肯定。它們總是糾結(jié)在一起,難分彼此,一同構(gòu)成了情感的張力。“滄海月明珠有淚”,沒有“珠”哪里會有“淚”;沒有“珠”的肯定,又哪里會有“淚”的傷感。這就是說,感傷需要一個感傷的理由,一個來自內(nèi)部的理由,需要一個值得去感傷的內(nèi)在的品質(zhì),需要一點自信自惜的資本,需要對自我價值的切實的體認。這里的“珠”便是這足以自惜的資本,便是得到了體認的價值,而“淚”則是價值體認后的感傷,是感傷的流露?;蛟S他便是這樣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但他發(fā)現(xiàn)的卻是一個難以表現(xiàn)出來的美的品質(zhì),這或許就是他最終感傷的緣由?!巴鄞盒耐卸霹N”,他的“春心”只能通過杜鵑的啼叫來表達,這當(dāng)然是一個消極的方式。因此,除了前面所論述的從激憤到焦慮再到傷感的途徑之外,他還有一個從自信到自惜再到傷感的途徑。而從他的生平來看,他也正是或曾是一個相當(dāng)自信乃至頗為自負的人,這種自信或自負曾在他的一生中保持了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如其在盧弘正徐州幕中所寫的《偶成轉(zhuǎn)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詩,在感恩幕主的同時,如是肯定自己的才力:“橫行闊視倚公憐,狂來筆力如牛弩。”在梓州柳仲郢幕中所作《夜出西溪》詩,更是表達出對自己文才的肯定與自負:“軍書雖倚馬,猶未能當(dāng)文?!倍凇独罨ā吩娭?,不僅表達出了“減粉與園籜,分香沾渚蓮”這樣的自憐心理,同時也表達出了“徐妃久已嫁,猶自玉為鈿”的矜持與自信。再如其《深樹見一顆櫻桃尚在》詩:
高桃留晚實,尋得小庭南。
矮墮綠云髻,欹危紅玉簪。
惜堪充鳳食,痛已被鶯含。
越鳥夸香荔,齊名亦未甘。
該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出了李商隱的自負兼自惜的心理。題目及詩的首聯(lián)表明這最后成熟的櫻桃有點生不逢時,它掛于深樹之中,可知難為人所發(fā)現(xiàn)。頸聯(lián)的“惜”和“痛”展示出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的反差,這么好的櫻桃本應(yīng)是屬于鳳凰的。結(jié)果呢,卻被鶯所食。尾聯(lián)則自負中充滿了不甘的心情。從櫻桃處講,它有三恨:一恨獨掛深樹中。二恨成鶯口中食。三恨與噲等為伍。這當(dāng)然是有寓意的。從中我們可看出李商隱對自我才干與能力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對自身所處現(xiàn)狀的不甘與不滿。此外,在《杏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fēng)界見梅花》《蝶》(葉葉復(fù)翻翻)《重過圣女祠》等詩中,則不再強調(diào)自信的一面,而較多地表現(xiàn)出了傷感的意味。至其無題詩如《無題》(八歲偷照鏡)《無題》(照梁初有情)《無題》之二(颯颯東風(fēng)細雨來)、之三(何處哀箏隨急管)等等則已專注于對內(nèi)心的揭示與對傷感的表達了。而至此,他的詩歌在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上也就進入到了一個相當(dāng)成熟的境地。
由此我們看到,由激憤到焦慮到傷感,與由自負自信到自憐自惜到傷感實際是殊途而同歸。而這實際上也完成了一次個人情感上的大回蕩與大挪移。若論其所以,那么這一切,簡約地說,皆因人的失去出路所引起,皆因特殊的時代對個人的壓抑與摧殘所引起。從這個層次看,他的傷感具有時代的特點,較為突出地代表了晚唐前期士人們消極而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傮w而言,激憤與感傷,由于分別代表著李商隱詩歌中的兩大指向(對內(nèi)與對外)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兩種心情,通過它們,可以大致地勾勒出其詩歌情感的基本走向。
[1]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614.
[3]劉學(xué)鍇.李商隱傳論(增訂本)[M]安徽:黃山書社,2013.
[4]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433-436.
[5]劉學(xué)鍇.匯評本李商隱詩[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6.
[6]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0.
(責(zé)任編輯 呂曉英)
Indignation and Sentimentality:the Two Main Emotional Threads in Li Shangyin’s Poems
Cao Yuan
(1.Jiyang Colleg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Zhuji, Zhejiang 311800;2.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In all of Li Shangyin’s poems are two chief emotional threads. One can be summarized as “indignation” mainly embodied in many poems with the spirit of realism and in his political satirical poems also regarded as eulogistic poems. The other can be called “sentimentality”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oem “Jinse”, in many untitled poems, and in many object-chanting poems. The two emotional lines, hard or soft, explicit or implicit, complement and mingle with one another, thereby forming the basic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 Shangyin’s poems.
Li Shangyin; indignation; sentimentality; satire; main emotional thread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1.013
I207.2
A
1008-293X(2017)01-0090-07
2016-05-05 作者簡介:曹 淵(1979- ),男,江蘇興化人,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暨陽學(xué)院講師,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