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長治046011)
張愛玲《老人與海》譯本特色研究
馮旭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長治046011)
張愛玲不僅是一位傳奇作家,同樣在翻譯方面也有著很大的成就。但張愛玲完成的《老人與?!分形淖g本卻沒有得到讀者的關(guān)注,本文從張愛玲的文學素養(yǎng)、翻譯手法等方面,對張愛玲《老人與海》譯本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張愛玲;《老人與?!?;譯本
作為一名在國內(nèi)外都十分著名的傳奇作家,張愛玲的生平事跡、作品等都受到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但對于張愛玲翻譯的作品卻很少有人關(guān)注,只有在個別的文集當中對此有所涉及?!独先伺c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寫作當中塑造了面對巨大壓力仍然十分頑強的捕魚老人形象。現(xiàn)如今,我國對于《老人與海》的中文譯本已經(jīng)有了十分眾多的研究成果,在這些研究成果當中,包含語言學、語言特色,更包含文風、結(jié)構(gòu)主義視角等眾多領(lǐng)域。然而,張愛玲譯本的《老人與?!穼τ谇楦刑厣M行了著重的突出,呈現(xiàn)出了十分獨特的語言風格,與此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張愛玲的才華得到了展現(xiàn)。
對于譯者來講,敏銳的語言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素質(zhì),同時,譯者還應(yīng)該能夠?qū)τ谀刚Z以及外語之間的切換熟練的運用,并擁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合理的文化知識理解能力。自從學習唐詩開始,張愛玲就一直在學習英語,而在張愛玲本人的整個讀書階段當中,張愛玲都一直在中文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堅持利用英文來進行創(chuàng)作,尤其是在進入香港大學之后,張愛玲并沒有著急于利用中文來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的研究、學習英語,并在這一時期之內(nèi)閱讀了大量的英語著作,這也使得張愛玲的英語水平獲得了長足的提升,形成了其能夠利用英語以及韓語自由轉(zhuǎn)換的卓越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對于張愛玲此后進行的英文互譯工作來講,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chǔ)。對于譯者來講,創(chuàng)作才華、雙語知識等都是其必須要具備的重要素質(zhì),而這些素質(zhì),則都能夠在張愛玲的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在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原著的《老人與海》當中,并沒有使用較多的修飾詞語,而是主要依靠名詞以及動詞來對小說的分為進行營造,其文風是十分簡練的。很多的評論家都認為,在小說《老人與海》當中,用詞十分精當,甚至沒有多余的詞匯,小說當中的所有詞匯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說當中,作者利用簡練的文字描繪出了老漁夫與鯊魚對抗等驚險的畫面,并利用故事來反映出了人類面對困難要頑強拼搏的真理。從張愛玲譯本的《老人與?!樊斨?,我們能夠明顯的看到張愛玲對于原作、任務(wù)情感、人與自然情感等許多方面的獨特理解,而也正因此,張愛玲譯本的《老人與海》散發(fā)出來十分獨特的柔和光彩,給與了《老人與?!犯迂S富的情感。
(一)體味原作的人物的情感
在原著當中,海明威用“thebrownblotches”的詞匯來對老人的外貌進行描述,在這個短語當中,“blotches”代表的是“疙瘩;斑”的意思,如果在翻譯的過程當中采用直譯的方法很有可能會使得讀者對老人產(chǎn)生不夠美好的形象,因此,在實際的翻譯過程當中,張愛玲采用了較為折中的翻譯方法,才對該短句翻譯時選擇翻譯成“棕色的腫起的一塊塊”。一方面保證譯文能夠符合海明威援助的浪漫基調(diào),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得讀者更好的對原著當中老人的性格有更好的體會;再例如原著當中使用的“strangeshoulders”,在一些譯文當中翻譯成“真奇怪”,也有一些譯文將其翻譯成“挺怪”,但不論是哪一種翻譯,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對老人的形象進行批判,而在張愛婷的《老人與海》譯本當中,則是將“strange”翻譯成為了“奇異”,與前兩者相比,翻譯成為“奇異”有著更強的情感色彩,同時也能夠?qū)⒃撛~從“怪”當中挪出。
“oldman”是原文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詞匯,在一些其他的譯本當中,這個詞通常被翻譯成“老頭兒”或者是“老人”,而張愛玲則將這個詞匯反應(yīng)成為了“老頭子”,全文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老頭子在船上打魚”,而在下文當中再次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就會顯得十分的自然。但是,如果在這些地方翻譯成“老頭兒”或者是“老人”,則對這中關(guān)系難以進行表現(xiàn)。此外,短句“wakeup,oldman”,在張愛玲的《老人與海》譯本當中將其翻譯成為“老頭子醒醒吧”,之所以這樣進行翻譯,是因為孩子利用這種較為沒有禮貌的稱呼能夠使得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而在其他的譯本當中,“老大爺”這種稱謂則顯得太過正式,反而無法將孩子與老人之間的親密進行突出,而張愛玲的譯本則體現(xiàn)了她對于人物關(guān)系之間情感的獨特理解。
(二)體味原作人物與自然
人與自然的情感也是《老人與?!樊斨兄档没匚兜闹匾糠郑先嗽诤I系攘撕芏嗵?,終于大魚上鉤,老人隨后經(jīng)過了艱苦的爭斗之后滿載而歸,但在這個時候又遇到了鯊魚的群攻,而這些故事恰恰構(gòu)成了《老人與?!返闹黧w,在打魚的過程當中,老人的情感也在不斷的變化,在張愛玲《老人與?!返淖g本當中,同樣能夠看到這樣情感的變化,例如,她將原著當中的“but what a fish to pull like that…I wish I could see him only once”翻譯為“這條魚真了不起,這樣拉著船跑…我希望能看見它一次”,之所以這樣翻譯,正是因為張愛玲熟讀文章,對其中的表達深有體會。利用這種方法對老人的心情進行了很好的體現(xiàn),而這并沒有在《老人與海》原著當中的得到海明威的明示,張愛玲利用“了不起”來對原文當中沒有明示的信息進行了彌補,而對于拼死一搏的形象也用濃烈的感情色彩表達的十分到位。
(一)傳達原作風格
簡潔的寫作風格,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在海明威的作品當中,語言十分精煉,對于任何沒有必要的詞句都要拋棄。在張愛玲的《老人與?!纷g本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樣風格的體現(xiàn),但是在譯本當中也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陷,沒有很好的對原作的風格進行傳達,例如在《老人與?!返脑斨袑懙健癗ow we are joined together and have been since noon.And no one to help either one of us”。張愛玲在譯本當中將其翻譯為“現(xiàn)在我們遇在一起了,自從正午起就遇在一起了。我是沒有一個人幫助我,它也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在原文當中,這一段話一共用了19個詞,而在張愛玲的譯文當中則用到了40個字,很難讓人想象得到這是出自海明威的手筆,除此之外,在翻譯過程當中,張愛玲用了很多的人稱代詞,這也使得原作簡練的風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二)處理英漢語言的表達差異
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都有著自身獨特的語言結(jié)構(gòu),英語語法手段較多,而漢語的語法手段則相對較少,同時也很難用語言對其中的邏輯清楚進行表達,考慮到兩種語言之間的差別,譯者如果單純的從譯入語種找到與原語句對等的詞語來進行翻譯是不合適的,例如在《老人與?!返脑斨?,海明威寫道“Hefittedthe…leaningforwardagainst…h(huán)ebegan to…inthedark.”,張愛玲則在自己的譯本當中將其飯一成為“他把槳……槳在水利……他開始劃到海港外面去了,在黑暗中”,過分的拘泥于英語形勢使得語句讀起來較為生硬,由于沒有很好的對兩種語言的差異進行處理,這也使得張愛玲的《老人與?!纷g本沒有引起讀者的注意。
疊詞能夠?qū)φZ言的節(jié)奏進行有效的擴展,疊詞的使用,使得語言更加柔和,同時還能夠?qū)φZ意進行控制,在《老人與?!返淖g本當中,張愛玲使用了所有常見的疊詞形式,傳遞出了更加親密的人物關(guān)系。在《老人與?!樊斨?,包含著很多的顏色詞,張愛玲從自己的女性視角出發(fā),對于文章的昂中的顏色詞語進行了很好的翻譯,在漢語當中,一些成語與英文當中的短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張愛玲也都進行了很好的翻譯。因此我們能夠看到,譯者要對民族化的語言表達進行重視,而在翻譯過程當中也不能單純的關(guān)注字面所傳達的信息。
身為女性,張愛玲并沒有得到重視,童年也比較不幸。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由于自己女性的身份,張愛玲的生活受到了很多的困難,這也使得張愛玲出現(xiàn)了女性意識,而女性意識也對張愛玲的翻譯作品產(chǎn)生了影響。
(一)女性意識帶來的優(yōu)勢
女性的思維比男性更加細膩,張愛玲具有的細膩情感以及身為傳奇作家的文字功底是的其能夠還原原文的描寫,特別是原文當中的文字氣息,在她的譯本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二)女性意識帶來的劣勢
《老人與?!分v述的是硬漢的故事,作為女性主義者的張愛玲在翻譯過程當中,為了男女平等對原文進行了改寫,違背了客觀的原則,對于原文的風格難以進行最忠實的體現(xiàn)。原文有男性優(yōu)越感的表現(xiàn),同時也忽視了女性的地位,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當中,對于強調(diào)男性地位的詞語,張愛玲都對其進行虛化處理,作為女性主義者,張愛玲在翻譯過程當中經(jīng)常會受到男女平等觀念的影響,使得譯文不夠客觀。
總而言之,張愛玲從多個方面深度的解讀了原文,并利用自己的知識進行翻譯,體現(xiàn)了原著的風格,雖然翻譯出的成果也有一定的缺陷,但不可否認張愛玲仍然是進行《老人與?!分形姆g的第一個人,雖然并不是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版本,但是也值得閱讀。
[1]譯者慣習視角下的翻譯研究——以《老人與?!返睦钗目∨c張愛玲譯本為例[J].劉愛慶.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4(03).
[2]基于語料庫對海明威《老人與?!返奈捏w特征分析[J].孫麗麗.雞西大學學報.2011(04).
[3]探析《老人與?!分形膶W語言的模糊性[J].朱海燕.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責任編校:徐向陽
審稿專家:于吉瑞
I046;H315.9
A
1009-8534(2016)02-0031-02
馮旭,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