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庸思想與國學經(jīng)典教育

      2017-04-13 22:06:46尤冬克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7年11期
      關鍵詞:中庸通識國學

      尤冬克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0237)

      20世紀80年代末,面對世界多極、文化多元、中國社會持續(xù)發(fā)展期待較多等眾多問題,中國出現(xiàn)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從不曾有過的“傳統(tǒng)文化熱”,反映到以育人為本、以“研究高深學問”為責的高校,實際就是“國學經(jīng)典熱”。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學經(jīng)典教育開始在我國高校遍地開花并漸趨常態(tài)化,對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討論逐步成為了高教理論研究中的常態(tài)化關注,但總結這近三十年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對此等問題的討論,實際前置著兩個范圍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即包括中國古代的學術經(jīng)典,同時還有文學經(jīng)典,甚至還包括以提高國文能力為目的的名篇賞析;一個是狹義的,專指古代的學術經(jīng)典,有的更縮小了范圍,只專注于古代的經(jīng)學。對經(jīng)典文本關注上的差異,是研究者闡釋意趣傾向上的差異;同時也是高校類型、教育理性、資源和生源等差異性的體現(xiàn)。

      國學是學術概念,也是教育概念。“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盵1]國學經(jīng)典教育就是以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原典為核心的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文化傳承意見》)指出,復興傳統(tǒng)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認識,視復興傳統(tǒng)文化為國策,使國學有了漸成顯學的趨勢,也使高校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有了過去從來沒有的形上支持與道義支撐 。當今高校如何認識過去國學教育曾有的經(jīng)驗與偏頗,如何正態(tài)地、常態(tài)化地持“中”保“熱”地開展國學經(jīng)典教育,堅持走“中庸之道”,是擺在我國各類高校面前的一個共同課題。

      什么是中庸?鄭玄釋:“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為之用也?!?《釋文》)中庸強調如何把握“度”,始終保持這個“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和”?!爸泻汀本褪恰爸杏埂?,發(fā)現(xiàn)中庸,永遠常態(tài)化地堅持、保持這個中庸,就是保持了事物權變過程中的最理想狀態(tài),因此稱“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章》《禮記正義》)。程頤釋:“不偏謂之中,不易為之庸?!?《河南程氏遺書·第七》)朱熹釋:“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書集注·中庸章句》)上述釋義, “中” 都在中正、正好、適當范圍。

      中國文化自古就把中庸作為一種認知與實踐智慧?!渡袝费裕骸叭诵奈┪?,道心危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第三》)認為解決人心與道心失衡、式微的唯一手段,就是“允執(zhí)厥中” ?!吨芤住费浴疤斓乩?,萬物化醇”(《 系辭下傳》),肯定精神與物質文明一樣,都是不斷演進、進化的過程。因此,“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傳》)。如何化成?“有孚窒惕,中吉”(《易經(jīng)·訟卦》),“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傳·象傳》),即在險危與道行中,最吉道途是“中”。 到了《周禮》,中庸有了踐行“度”的具體措施:“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藝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地官·大司徒》)《周禮》把中庸理性推到了教化實踐,中庸思想可在教化中結果。到孔子首創(chuàng)“中庸”二字時,“中庸”已經(jīng)歸位為“至德”。 經(jīng)由孔子及其后的曾子、子思、朱熹等人的發(fā)展,中庸作為思想體系,成了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朱熹謂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學者玩索而有得,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矣。”[2]19中庸是一門哲學,是中國人的認識論,是中國人向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還是實學,是一種具有普適價值的方法論?!爸幸舱撸煜轮蟊疽?;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一章》) “庸者,用也?!?《禮記·中庸注》)以中庸思想可在萬事中求其一理,其“一理”對“萬事”的“彌”與“退”,皆有普世性和適用性。

      中庸思想本就以教化為其詮釋的土壤,用中庸思想觀照現(xiàn)今我國高校開展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非但是一種必須的認知路徑,且從道器方面來說,也更有隨緣性和針對性。

      布魯姆曾言,經(jīng)典“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礎”[3]。中國近現(xiàn)代的國學(即中學)教育,有著西學與古今之變的背景參照,可用一句話做個總結,即“國學正道盡滄?!?,尤其是對國學中的國粹——國學經(jīng)典而言,說一部中國的近現(xiàn)代國學史,就是一部批判史也不為過?;仨鴩鴮W史,從對經(jīng)典經(jīng)世致用的認同到懷疑,再從懷疑到質疑;從國粹到國故,每一次意識形態(tài)革命,都糾結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進與退等諸多思想形態(tài),而問題意識的源與流實際都隱喻在國學內涵上。因此,對國學經(jīng)典教育政治性認同,不等于就有了文化上的認同。有了那么多言說背景,并在近代以后,幾乎近于碎片化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要在當今的中國大學恢復傳統(tǒng),承擔起續(xù)接“絕學”、 發(fā)展國學的重任,確實是一個既形上又形下的問題。

      中庸的核心講的是“度”,用“度”為“中”,如何“用中”?“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二十章》)要在國學經(jīng)典教育堅持“中庸之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當今國學經(jīng)典教育正大性的問題。

      人類以文化族群方式生存,每個族群有自己的歷史,也就當然有自己的文化,也就必然隨著自身文化的發(fā)展,有屬于自己國族(族群)的經(jīng)典。因此,中國有中國的國學經(jīng)典,西方有西方的國學經(jīng)典。在國學經(jīng)典里,潛藏著一個民族(族群)創(chuàng)世紀的文化基因,包含著一種文化對人類、人性等根性問題的原道探究,是一種文明形態(tài)文化模式的反映。因此,從古至今,從中到西,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明形態(tài),都會把國學經(jīng)典奉為瑰寶和圭臬。學習、傳承與發(fā)展經(jīng)典,是每一種文明形態(tài)當然的歷史職責與文化使命。因此,中國從古代的太學到后來的書院,西方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延綿千年的現(xiàn)代大學,對國學經(jīng)典都有著頂禮膜拜的虔誠之心。

      劉勰言:“經(jīng)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文心雕龍·宗經(jīng)》)他把國學經(jīng)典視為人文命脈的同時,也把國學經(jīng)典視為“修道以教”的內容與形式。柏拉圖的《理想國》在西方古代的城邦,到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再到21世紀美國與英國的現(xiàn)代大學;《論語》與《孟子》,在漢代的太學,在宋代的書院,在今日的大學和孔子學院,誦讀的文本跨越千年。到了近現(xiàn)代,這一教育雖曾在我國兩次大的文化轉型中飽受非議,以至于批判,但封建制度故去,沒了科舉,照樣有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儒學,打倒孔家店,北大照樣成立國學院。到了當今,從漸漸增多的國學院以及成立在國外的孔子學院可以看出,人們對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正大性沒有歧義,但關鍵在對正大性認識的程度上。程度決定態(tài)度與境界,態(tài)度的好與壞,境界的高與下,其實都取決于一個“誠”字?!吨杏埂氛J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二十章》)在現(xiàn)實中,“誠”是體現(xiàn)在相關文件精神上的“誠”,還是出自真心誠意的“誠”,還是跟風隨順的“誠”,還是“誠無息”的“誠”即“至誠”,( 《中庸·二十六章》)是有態(tài)度與境界之別的,依中庸思想,只有“至誠”的境界,才能公允、中正地正視與國學經(jīng)典教育相關的多方面問題。

      首先是高校類型的差異對國學教育的影響。差異錯位化發(fā)展,是當今我國高教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項國策。我國三類高校因辦學定位、培養(yǎng)目標等因素的影響,對國學教育的關切度與投入差別很大:越是研究型、重點、綜合型大學,對此越具有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越是傾向培養(yǎng)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學校,對此類教育就越邊緣化;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應用型高校,多會因其“誠”“度”的不同,在中間上下游移。三種類型高校從“必有”到“還有”,再到“可有”的“誠”性差異,在過去與現(xiàn)在都存在。

      其次是國學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關系。1949年之后,國家建設急需專業(yè)人才,這使專業(yè)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地位凸顯,只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人才要求有了時代性高移,認識到了單一專業(yè)教育的掣肘性,通識才在已有的專業(yè)教育中多少有了一席之地。但通識教育應有怎樣的結構,都應該開那些課程,關注、研究的不多。尤其是理工科、農(nóng)藝科等高校,本著有通識就行,至于通識課程體系里要不要開國學教育類課程,此類課程對學生的專業(yè)培養(yǎng)能有多少裨益,所思很少,所行那就更少了。

      再次是國學經(jīng)典教育與一般通識教育的關系。育人觀決定人才培養(yǎng)結構,人才培養(yǎng)結構影響通識教育體系,在通識教育體系中,國學教育、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教育能占多少份額,有怎樣的課程地位,最直接取決于對此類課程的認識?,F(xiàn)今,由于高校類別、培養(yǎng)方向、對學生的專業(yè)期待不同,通識教育結構中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也不同。通常大致分成三層:一層是培養(yǎng)精英的,國學教育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的容量與要求最高;一層是針對一般文科生的;一層是針對一般大學生的。三類國學教育應不應該有部分相同的要求,如果有,應該是哪些內容?除此之外,對不同的部分,怎樣把握三個層次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度”,也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

      復次是國學經(jīng)典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關系。國學經(jīng)典教育是通識教育中的選項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大學普遍開設的全校性必修課。課程種類不同,但課程的功能訴求一樣,都是以立人為起點的人文教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但德目的資源,特別是審慎與思考路徑大多在國學經(jīng)典中。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投入之功效的產(chǎn)出多有微詞。換個視角,換一個話語體系,從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出發(fā),設法走進學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國學經(jīng)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收雙贏之效果。

      最后是國學經(jīng)典教育自身的古與今關系。國學經(jīng)典多生成在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軸心時期,中華學術文化的歷史有多長,國學經(jīng)典的教育史就有多長。因此,今日國學經(jīng)典教育,即面對經(jīng)典教育傳統(tǒng)遺產(chǎn)的豐富多樣性,也面對著今日教與學發(fā)展的豐富性與現(xiàn)代性,怎樣承古開新,提高國學經(jīng)典教育質量和效果,也是個重要問題。

      上述五種關系與國學經(jīng)典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誠者,自誠也”(《中庸·二十五章》),“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二十一章》)?!皥?zhí)兩用中”,即可生成正向教育力;“而莫之知辟也”(《中庸·七章》)可有反向影響力。中庸認為,“誠”是知人、智人;知事、智事的通行證。只有“誠”,才能掌握國學教育的“權變”,和諧其維度,保持“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中庸·十三章》),不矯枉過正,無“過猶不及”(《中庸·十四章》)。

      保持中庸之“度”,要求無“過猶不及”,但防“過猶不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致中和”。因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二章》)。國學經(jīng)典教育要中和、要中庸,中庸智慧告訴我們,要在知、仁、勇“三達德”上“做功課”。

      (一)知

      什么是知?知者,智也?!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庸·一章》)要達到對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知”,國學認識觀必須要求中正。

      我們是要在現(xiàn)代的話語視界里正確認識國學教育。從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時期,高校國學教育就已經(jīng)開始邊緣化。文革十年,國學教育就更加“不及”,即使有份額,也多為政治的御用材料。當今,國學教育重新擺在世人、特別是高校學人面前,它和近現(xiàn)代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每次文化論爭一樣,實際前置著不少疑慮。遠的不說,就是現(xiàn)在坐在課堂里的學生,可能對中學語文課上魯迅的讀經(jīng)批判、他的那些啟蒙小說,現(xiàn)在還都記憶猶新。歷史課對中國近代落后性的評析,國學自然也是少不了重要的一筆。因此,一談到當今大學開展國學教育,話語視界里自然就有國學與西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經(jīng)典閱讀與宏大政治使命,讀經(jīng)教育曾有的刻板與信息時代教育的靈活等相互斑駁的界面,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文化傳承意見》指出:“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yè)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薄拔奈渲?,布在方策?!?《中庸·二十章》)《文化傳承意見》不光確立了國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正當?shù)匚唬疫€指出了國學教育進高校課堂的具體實施路徑。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國策性質的高校培養(yǎng)體系的一次不曾有過的重大變革,將會引起高校通識教育體系的重新整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必然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保持對國學教育的多維認知,有助于形成國學教育的中庸理性,才能無“過猶不及”,協(xié)調好與國學教育相關的以上五種關系。國學教育要“素其位而行”(《中庸·十四章》),就要立足通識,在五大關系中拓展、伸展空間。學國學,繼“絕學”,當今的國學經(jīng)典教育,不是為了回望復古,鉆進故紙堆里皓首窮經(jīng);不是單純去整理國故;也不是民族主義;也不是國粹主義。《詩經(jīng)》有言:“周雖舊幫,其命惟新。”《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馮友蘭道:“闡舊幫以輔新命。”《中庸》開篇即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一章》)重教化,重承繼,更重開新,才是今日開展各類國學經(jīng)典教育之“道”。

      (二)勇

      什么是勇?有“知”的“勇”,才是真“勇”?!坝隆睆暮翁幤鹉兀俊吨杏埂氛J為:“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十五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且,即使正道,也是一個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的過程。 猶如“‘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中庸·十三章》)。

      首先,要周全設計高教培養(yǎng)體系。應該有、特別是應該有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內容?!皯撚小币呀?jīng)落實,但有多少,尤其在不同層次中都占多少份額?過去,國學教育在通識課程體系里,只是該系統(tǒng)模塊的組成部分,依學校對人文素質的比例分配,權重比例或高、或低。要構建通識教育系統(tǒng)下的國學教育體系,既要考慮國學教育資源的豐贍性,又要考慮本科教育專業(yè)、通識以及其中的國學教育、相互間教學容量分配的合理性,同時還要兼顧正在建設中的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統(tǒng)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使大學的國學教育既能有銜接、有系統(tǒng),又能有屬于高校教育的重點、有高校自身特色。

      其次,要科學建立以儒學為核心的國學教育課程體系。中華文化燦若星空,即使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也是汗牛充棟,車載斗量。受本科教學結構、時間與容量限制的影響,國學教育必定要求時間的集約化和功效的最大化。因此,遴選優(yōu)秀,注重核心是必然之路。中國文化是儒釋道為一體的文化,其中儒學是中華文化之根,儒學的核心在四書五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的核心又在四書。就是四書,也有自為的學習層遞,如朱熹語“四書”學習次第,“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2]4??梢姡瑥膰鴮W、到國學一般經(jīng)典、到讀經(jīng),由外到內,建構起的是中華傳統(tǒng)學術文化體系。從讀經(jīng)、到一般國學經(jīng)典、再到一統(tǒng)國學,由內到外,是古來就有的學習體系。建立以儒學為核心的國學教育系統(tǒng),重在儒家核心經(jīng)典的學習與探究,同時和諧其他學術文化,這是過去,也應是當今我們設置國學課程體系的應有原則。

      再次,要用“中”設立國學經(jīng)典核心課程?!盎氐絺鹘y(tǒng)、閱讀經(jīng)典”,這是包括東西方在內高教領域的共識。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曾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過本民族的任何經(jīng)典名著,就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盵4]要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能有“閱讀經(jīng)典”的機會,最適用、也最經(jīng)濟的方法就是設置國學經(jīng)典核心課程。隨著我們對通識教育認知程度的加深,對“通識教育的核心實際是經(jīng)典教育”的認識,已經(jīng)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贊同。國學經(jīng)典核心課程,實際就是以中華優(yōu)秀學術經(jīng)典為核心的課程。核心課程要求受眾能“通”且“識”, 對學生“思辨”和“敘述”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更符合通識教育本意與愿景。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重點大學會把國學經(jīng)典類的核心課程設置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要求“校本必修”。從這個意義上講,傅斯年才會說,“沒有念過《孟子》的人,就沒有資格做臺大人”;杜維明才會講,“沒有看過《大學》的人,就沒資格做北大人”[5]。

      張岱年曾說:“一個民族若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而這兩樣東西都有它的思想基礎——就是比較全面地了解自身傳統(tǒng)文化?!?根據(jù)張岱年參加北京大學國學院與北大出版社舉辦的《中華文明之光》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而成,1999-01-07。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置的國學經(jīng)典核心課程,不應只是一二門單一課程,最好是一個系列。即不僅要設像《論語》原典、《孟子》原典這樣單一的核心課程,有需要的、有條件的,還要把核心經(jīng)典,按照自身的內容邏輯與繁難程度,劃分學習次第,從低到高,安排在本科各年級、各學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里,指導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直覺認同感,學習與習得中華文化的思維范式。

      復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叭说烂粽?,地道敏樹?!?《中庸·二十章》)可以這樣說,國學教育、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核心課程開得好與壞,起關鍵作用的是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有了好教師,才會有美譽度與影響力的好課堂,尤其是對國學、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課程來說,更需要有教授主體與文本思想的交鋒、情志的參與。現(xiàn)今,幾十年的國學教育斷層,萎縮了原有的教育資源。國學教育要普及、要加強,要讓國學經(jīng)典成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師資隊伍的擴容與培訓是首要的。當前,國家對以國學經(jīng)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師資培訓,已經(jīng)列有相關計劃,各個高校如何因校制宜,盡快全面提高此類課程任課教師的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是各種類型、各所高校都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最后,是怎樣選擇恰當、適當?shù)膶W習方法問題。中華有兩千多年的讀經(jīng)歷史,也就有豐厚的讀經(jīng)經(jīng)驗,但今天,古今之變,參照增多了,工具增多了,教育訴求的功利性也更強了。我們這個時代怎樣教國學,怎樣釋原典,事半功倍找捷徑,在講授、研討、實踐、誦讀、默記、闡釋以及數(shù)字式學習等各種教學法中,究竟哪一種對國學教育更有效?中庸思想實際只告訴了我們一個原則——有度。不是每種方法任何時候都好,也不是每種方法任何時候都不好,即教與學,本無定法,得法、合適、適用,合時、合情、合理,就是最好的方法。這看似簡單,但要求時時度度,要時時權變,所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三章》)。

      中庸思想內涵為教之道。除此之外,《中庸》還依“為學之序”,總結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與實踐路徑。在“學、問、思、辨、行”五大相因步驟里,要達到中庸的最重要質素,實際還是一個“誠”字。在“學”上:“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在“問”上:“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在“思”上:“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在“辨”上:“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在“行”上:“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中庸極言其為學之“誠”的重要性:“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二十章》)中庸認為一方強,是持強。如“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中庸·十章》)

      而持中、相互融合,會強上加強?!肮示雍投涣鳎瑥娫粘C!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中庸·十章》)由此推發(fā),“學思并用”是加強,“知行合一”是加強,理論與實踐是加強。對國學經(jīng)典教育來說,單方守中是持強,堅持與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相融,但“合而不同”,那才是強上加強。

      總之,“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中庸·二十六章》)“故至誠如神”(《中庸·二十四章》)。中庸之“誠”,最后可以培育大學精神,能提升大學文化。由此觀之,中庸作為教育哲學,實際包涵了形上精神、形下育人、教與學、法與度、和合為上等辯證法的真理性。

      (三)仁

      什么是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接著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中庸》再接著說:“道不遠人?!?《中庸·十三章》) “道”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費而隱”繁難的一面,但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只要我們把握中庸,拳拳服膺,安而行之,國學經(jīng)典教育就能在高校教育中有“位焉”,有“育焉?!?《中庸·一章》)

      21世紀,中國已走進世界中心,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國民素質。“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6]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未來。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借用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道明。

      “立心”:增進人內在的自我成長,助力于人增強修身自覺意識,助力于正能量精神價值系統(tǒng)的形成,培養(yǎng)人的品格、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立命”:助力人立身社會,安身社會,明確生活意義,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

      “為往圣繼絕學”:培養(yǎng)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承繼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意識,并且自覺成為這一歷史文化層遞鏈條上的一員。

      “為萬世開太平”:培養(yǎng)濟世安邦的胸懷和氣概,培養(yǎng)踐行入世的人生境界和家國情懷,投身社會,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去建立“三不朽”之大業(yè)。

      中庸講化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中庸·三十三章》)篤行中庸,達到無色無昧,渾然一體,謂之成化。當國學教育、特別是國學經(jīng)典教育正態(tài)中、常態(tài)化、能“誠無息”進行時,對其“過”與“不及”問題的討論,也會正態(tài)、常態(tài)化了。

      [1] 吳宓.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jīng)過[J].清華周刊(351):1925-09-18.

      [2] 朱熹 .四書集注·中庸章句卷首[M].10版.北京:中華書局,2016.

      [3] 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365.

      [4] 揚美華.繞著地球跑:世界各國的閱讀運動[J].新世紀圖書館,2007(3)11-13.

      [5] 杜維明.沒有儒家傳統(tǒng)就沒有西方啟蒙[N/OL].新京報,2013-06-19.[2017-06-09].http:∥www.bjnews.com.cn/.

      [6]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序5.

      猜你喜歡
      中庸通識國學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通識少年“種”石油
      探索科學(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學(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識少年·拿破侖
      探索科學(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灵宝市| 武汉市| 安溪县| 九龙坡区| 扎赉特旗| 铁力市| 秦皇岛市| 四平市| 呼和浩特市| 卓资县| 策勒县| 体育| 玉龙| 饶平县| 陇南市| 兴仁县| 公主岭市| 隆昌县| 科技| 孟村| 徐闻县| 台南市| 日照市| 崇阳县| 高台县| 甘谷县| 阳高县| 丹阳市| 鹤峰县| 大足县| 兴业县| 恩施市| 岑巩县| 海林市| 永吉县| 灵台县| 通化县| 广宁县| 漳平市| 黔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