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劉幸娟+王藝霏+翟艷梅+李碩+張月娥
[摘要]情商是一個人自我察覺、認識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它是一個人平衡內部情緒與外在環(huán)境刺激的關鍵因素。體驗式團體活動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學習者在該特定情境中對問題進行觀察,通過頓悟或試誤尋找解決方法,然后進行檢驗,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文章概括了情商和團體活動的基本現狀,并通過組織和實施團體活動來探討其在情商培養(yǎng)中的作用,希望通過對兒童情商的培訓,促進其情緒智力的提高,為其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情商 兒童 情緒 游戲 體驗式 團體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08-02
科學研究發(fā)現,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能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不僅僅取決于他的智力,還取決于他的情商。情商,是繼智商發(fā)現之后又一被人們廣泛關注的人類智慧形式,情商概念的提出為研究人類智慧又拓寬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情商和智商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主要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相比較智商主要由遺傳決定的特點,提高情商比提高智商要相對容易,這也是本研究的價值所在。
一、情商的概念及國內研究現狀
情商又叫情感智力,它是和智力相對應的人類又一重要的智慧能力。傳統(tǒng)的情感智力是指一個人感受、理解、控制、運用和表達自己以及他人情感的能力。從其本質上來說,情商就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防止自己不被消極情緒淹沒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博士丹尼爾.葛爾曼把它概括為五個方面:(1)認識自身的情緒:能夠覺察情緒的變化,觀察和審視自己內心的世界。(2)妥善管理情緒: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調控自我。(3)自我激勵:能夠依據自己目標調動指揮情緒,勇敢向前。(4)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認知他人情緒,使得溝通順利。(5)人際關系管理:能夠調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1]丹尼爾認為,認識自己的情緒是情商發(fā)展的基礎,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才能妥善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受到自己或者他人消極情緒或者生活中消極事件的影響,要通過自我激勵這個動力機制來調動和指揮情緒,增強自我信心,提高對生活和事業(yè)的熱忱,保持情緒的積極性。積極的情緒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這也是良好人際管理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丹尼爾情商概念的五個方面是相互補充相互貫通又相互制約的,無論哪一環(huán)出現問題情商水平都會受到影響。當今國際上又把情商分為12項:自信心、人際交往、獨立性、專注力、情緒管理、同理心、挫折抵抗、創(chuàng)造力、問題解決、責任心、感恩、領導力,擴大和補充了情商的范圍和概念,這也是本研究培訓活動的主題和方向。
情商研究在我國的開端是從1995年發(fā)表的一篇題為《兒童智力開發(fā)——情緒智力比智商更重要》的文章。到了1996年,戈爾曼《情商智商》中文版的出世使情商理論為更多國內專家學者所熟知,并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從事情商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關于情緒智力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許遠理、郭德俊、張進輔。許遠理從1997年開始研究情緒智力,他把情緒智力定義為加工與處理情緒信息和情緒問題的能力。并分別于2000年和2004年項目提出了“情緒智力九要素理論”和“情緒智力三維結構理論”。情緒心理學家郭德俊教授認為:“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分支。人們對情緒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緒智力?!?而張進輔對情緒智力定義為:情緒智力是個體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影響其成功與否的非認知性心理能力。[2]目前國內有很多關于情商的書籍和報刊,但是大多數都只提到情商在個人智慧中的重要性和對情商概念的定性研究,在對情商培養(yǎng)的實踐方面還是欠缺。本研究將從兒童生理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應用體驗式團體活動的科學方法,對兒童進行早期情商培訓,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原則下,對兒童情商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希望探索出一套系統(tǒng)科學的培養(yǎng)情商發(fā)展的方法體系。
二、體驗式團體活動的方法及理論基礎
(一)體驗式團體活動的概念
體驗式團體活動來源于體驗式團體教育,兩種均是以培養(yǎng)人為目的的活動,其最后的結果都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身體和心理上的成長。與傳統(tǒng)的團體教育不同的是,體驗式團體活動更重視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它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習者在該特定情境中對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尋找解決方法,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整個過程強調學習者在活動過程中的“經驗構筑”和“反思學習”,是一種直接且直觀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它優(yōu)于傳統(tǒng)教育最重要的一點。體驗式學習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教育的一種發(fā)展趨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更多地涉及情節(jié)記憶、情緒記憶、默會知識、實用智力以及學習過程的自我決定性,這幾個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習者的內容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需要的品質,例如毅力、堅持、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情緒認知和管理、人際交往技巧等。關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國內學者根據不同的學習或培訓的目標、內容和過程的差異,把其分為認知體驗式學習、情感體驗式學習、行為體驗式學習三類。[4]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認知體驗式學習,但是單一的學習模式所帶來的應試教育弊端已經引起國內很多學者的爭議和探討,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學習已經被提上日程,情感體驗式學習和行為體驗式學習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
(二)體驗式團體活動的理論基礎
體驗式團體活動的原理來源于教育課程,歷史上教育類課程分為教育經驗課程和教育學科課程。教育經驗課程主要包括以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以美國哲學家杜威為代表的“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和以美國格林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經驗課程”,前者的“經驗”是建立在感官知覺基礎上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其理論是主客體二元分立的啟蒙哲學。第二者的“經驗”是指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主體行動與行動結果進行反思的結合。第三者的“經驗”則是“存在”體驗和“精神”體驗,其理論基礎是現象學、存在哲學等人本主義學。[3]
本研究活動設計的理論就來源于美國哲學家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的五步教學法,杜威在其《民主主義教育》中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及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他強調在經驗中學習,但不是單純地積累經驗,他要求學習者進行“反思性思維”,亦即把思想從活動結果中返回到最初的假設和探索中,并且以此提出了以經驗為中心的五步教學法,分別是:(1)創(chuàng)設疑難情境;(2)確定疑難問題所在;(3)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4)推斷哪個假設能夠解決這個問題;(5)驗證這個假設。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揭示了經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借助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問題環(huán)境,兒童在這個特定的“情境”里解決認知問題、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獲得經驗,促進形成解決該類問題的抽象思維,然后通過內省將該思維應用到生活中,提高情感智力,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成長,這個思想也是本研究活動設計的理念。
三、對5—8歲兒童進行情商培訓的意義
從個體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角度來看,個體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這就使個體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關鍵期的問題,研究表明,情商的形成一般是在嬰幼兒時期,成熟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情商的高低與先天因素有關,但主要是后天的培養(yǎng)和學習造就的,3—6歲階段是培養(yǎng)和塑造兒童情商的關鍵時期。[5]基于對中國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本研究選擇5—7歲的兒童進行情商培訓,在這個階段,幼兒的思維、語言、記憶、自我意識、情緒認知、道德和社會化快速發(fā)展,兒童開始尋求與他年齡相仿的伙伴玩耍,并將注意力從父母轉向同伴,且逐漸獨立探索周圍的世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游戲成為他們與他人和客觀存在聯系起來的重要媒介,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代,關于游戲的理論主要分為三個流派,分別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動力說理論和以桑代克為代表的學習理論。這三個流派雖然主張不同,但卻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游戲的實質和功能,并且揭示了游戲在兒童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發(fā)展上,在5—7歲對兒童情商發(fā)展都是最好的時期,我們希望通過體驗式團體活動對兒童進行積極的影響,促進兒童情緒認知的構建,提高兒童情商。
四、培訓活動方案設計及研究結果的分析
在進行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以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哲學理論為指導、以個體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本原則、以體驗式團體活動內涵為方法論,基于當今國際上對情商的分類標準為培訓主題,設計出了一套為期八周的團體活動方案,并且總結了一些在情商活動培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方法。每周一次,每次兩個小時。本次培訓的被試均是自由招募過來的5—8歲兒童,在培訓之前,我們曾對兒童家長就孩子在家的行為表現進行過前期的資料收集,作為活動設計方案時的參考和培訓之后行為評估的基線標準。培訓的原理如下圖所示:
每周的培訓周期我們共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1)主題資料收集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本周主題,查閱該主題在個體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發(fā)展特點及兒童現在所處的階段,包括國內外目前對該領域的培訓方式方法和理念。(2)活動方案設計階段:綜合階段一所收集的資料,設計切合主題和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游戲活動并制定成方案。(3)預演及評估階段:對階段二設計的方案對項目成員進行活動預演,讓預演人員進行角色扮演,把自己想象成兒童,想象當孩子們在執(zhí)行游戲任務時會出現什么問題,綜合預演效果對方案進行修改。(4)實施階段:執(zhí)行者在該階段引導孩子們進行游戲活動,并對活動進行全程錄像及場上記錄,保留完整的培訓過程和相關細節(jié),留作最后進行實質性研究的原始材料,在活動結束后對兒童進行行為分析和總結。(5)總結階段:活動結束后每個成員將會對本周活動進行系統(tǒng)問題分析,總結在整個活動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改進方案。
在對孩子們的培訓過程中,通過對活動方案和游戲效果的分析,我們總結了在情商培養(yǎng)過程需要注意的幾點:(1)活動方案時長要適度,不宜過長,2小時最佳,且中間要安排休息時間;(2)游戲規(guī)則要簡單易懂,游戲本身要符合該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3)組織者要對所有兒童進行無條件關注,但關注要合理,避免過于關注而導致產生依賴心理;(4)體驗式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組織者的主導作用和兒童的主體作用,切勿顧此失彼,致使兒童盲目跟隨組織者或組織者跟著兒童的思維和情緒走;(5)游戲結束后一定要進行分享環(huán)節(jié),不僅能鍛煉兒童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其在內心進行合理信念的辯論,引導孩子將培訓內容內化,構建自己的認知和圖示。
經過八周的實踐,我們進行了以上總結,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對兒童情商培訓有所幫助,也希望國內能夠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情商培訓的研究中。
【參考文獻】
[1]嵇敏,楊丹,李冠華,張玲彬.基于素質拓展平臺大學生情商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5(09).
[2]劉愛香.當前大學生情商現狀分析及培養(yǎng)路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05).
[3]韋志中,溫金梅,薛路芳.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一種新型學校幫助計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06).
[4]龐國維.論體驗式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11(06).
[5]張蜜.兒歌對3-6歲兒童情商發(fā)展的促進作用[J].藝海,2013(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