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浙貝母10克,瓜蔞皮10克,天竺黃10克,竹瀝10克。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
主治:熱痰,色黃、黏稠、難咳、腥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痰觸氣管則咳,痰阻氣管則喘,同時痰液潴留,郁久化熱,又易耗氣傷陰,加重咳嗽,故治咳要治痰。臨床上,除干咳無痰、頻咳不止、影響休息者應(yīng)以止咳為主外,凡因痰致咳,痰出咳止者,則須以治痰為主。治痰止咳亦要分清寒痰、熱痰、燥痰及濕痰。寒痰要溫,熱痰應(yīng)清,燥痰宜潤,濕痰宜化,寒散、熱清、燥除、濕化、痰消則咳嗽自止。寒痰,痰色白、清稀、易咳、無腥臭;熱痰,色黃、黏稠、難咳、腥臭;燥痰,痰少難咳,澀而難出,實者咳聲洪亮,燥熱傷肺者多;濕痰,痰稀量多,滑而易出。
(國醫(yī)大師郭子光)
組成:沙參60克,蛤蚧2對(去頭足)。
功效:養(yǎng)陰清肺,補腎納氣。
主治:哮喘證屬虛喘而兼痰熱,疾病處于緩解期者。
用法:共研細(xì)末,每次2~3克,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
經(jīng)驗:方中沙參養(yǎng)陰清熱,蛤蚧補腎納氣平喘。二藥合用,以扶正為主而兼祛邪,用于哮喘腎虛兼肺熱陰虛、病情處于緩解期者,久服可顯著減少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
組成:蛤蚧1對(去頭足),沙參15克,甘草6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
功效:補腎納氣,溫陽化痰。
主治:久病哮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蛤蚧性味咸平,具有補肺益腎、定喘止嗽的功效。在治療本證中貴為君藥,以定喘補氣建功,藥用1對已足量,癥狀緩解,不必附加,且入藥時應(yīng)注意去其頭足。方中沙參養(yǎng)陰潤肺,治久勞咳喘;甘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肺脾同治;山茱萸味酸,性微溫,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溫腎以健脾陽;枸杞子甘平,滋腎潤肺,平補陰陽。
可酌情佐用以下藥味:海浮石入肺、腎二經(jīng),清肺火,化老痰,質(zhì)重而實輕,降氣歸原;桔梗宣肺上行,通調(diào)水道,通降有序,氣順則痰無居留之所,喘咳自清;白芥子溫化痰飲,降氣平喘;蟬蛻清熱宣肺止咳,既有解熱厥之意,又可解痙平喘,用于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療效獨到。
(國醫(yī)大師李玉奇)
組成:生地黃、南沙參各12克,山茱萸、山藥、五味子、麥冬各10克,西洋參6克。
功效:補腎陰,納腎氣。
主治:腎陰不足,腎不納氣證,以喘促日久、動則喘甚、氣不得續(xù)、多汗、咽干口燥、舌紅、脈細(xì)數(shù)為主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本方以都?xì)馔枞ァ叭秊a”滋腎納氣,生脈飲益氣復(fù)脈、養(yǎng)陰生津,合南沙參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補骨脂各10克,肉桂3克,胡桃肉15克,紅人參6克,蛤蚧尾1對(研末,分吞服)或蛤蚧身6克。
功效:補腎陽,納腎氣。
主治:腎陽不足,腎不納氣證,以喘促日久、動則喘甚、氣不得續(xù)、汗出、肢冷、舌淡、脈細(xì)弱為主癥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jīng)驗:本方為金匱腎氣丸合四神丸、人參蛤蚧散加減,補腎溫陽,滋腎斂陰,納氣平喘。
(國醫(yī)大師顏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