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宗周《人譜》書名及理論內(nèi)涵探微

      2017-04-14 05:17:07
      上饒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家譜證人太極

      余 群

      劉宗周《人譜》書名及理論內(nèi)涵探微

      余 群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xué)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劉宗周命名《人譜》,其靈感是源于“家譜”概念的,而其目的就是要在人極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一個人的譜系。兩相比附,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人譜》書名及其理論內(nèi)涵:家譜證身世,而《人譜》證心性;家譜尋遠(yuǎn)祖,而《人譜》尋“意”根;家譜別姓氏,而《人譜》別賢愚??傊?《人譜》書名之含義就是“譜人”“證人”。證明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證明人人具有堯舜之性,此為天命之善性。人由于受外物之熏染,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過錯,但只要能夠“慎獨”與“誠意”,就能夠遷善改過,從而入于圣人之域??梢?《人譜》之書名,與眾多著作顧名思義頗為不同,它不僅泛指著作內(nèi)容,還涉及到著作的思想體系。通過細(xì)致的探究,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劉宗周的理學(xué)思想,還能更好地促進(jìn)其傳播與接受。

      劉宗周;《人譜》;家譜;證心性;尋“意”根;別賢愚

      古往今來,許多名著的書名含義往往比較直觀,而且與書中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性不是非常密切。如宋代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近思錄》。“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子張》中的“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189,而“錄”則是朱熹和呂祖謙對理學(xué)家門重要言論的摘錄之意。又如,王陽明代表作《傳習(xí)錄》,書名“傳習(xí)”來自《論語·學(xué)而》中“傳不習(xí)乎?”[1]48而“錄”則表明是弟子對老師王陽明講學(xué)的記錄。

      當(dāng)然,也有一些學(xué)者的書名由于與書中思想體系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因此并不那么通俗易懂。例如,劉宗周的著作就是如此。劉宗周作為宋明理學(xué)的殿軍,理論水平非常高深,他的著作有很多,《人譜》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此書作于崇禎七年(1634)秋八月,是劉宗周晚年的成熟之作。此書之名,不僅泛指著作內(nèi)容,而且還涉及到整個著作的理論體系,因此,理解起來就有一定難度,這無形之中也影響了此著作的傳播與接受。所以,有必要對《人譜》書名及其內(nèi)涵進(jìn)行細(xì)致的探討。當(dāng)然,要理解其含義,就必須了解劉宗周命名的思路。其實,《人譜》書名的靈感是來自我們非常熟悉的“家譜”?!凹易V”與“人譜”,兩者都有一個“譜”,都是要在天地之間為人尋找一個合理的坐標(biāo)和身份。劉宗周兒子劉汋曰:“《人譜》者,譜人之所以為人也?!盵2]106人譜,就是譜人、證人,以證明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jù)和意義。當(dāng)然,書名不直接用“證”,而用“譜”,還是有深刻涵義的。其實,劉宗周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于崇禎四年(1631)三月在紹興府創(chuàng)辦了“證人社”,用以“證人”,證其所以為人、為心,但他不用“證”,而用“譜”來命名著作,主要原因在于,通過教學(xué)實踐與理論的雙向促進(jìn),劉宗周后來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到,“譜人”進(jìn)而是“人譜”,比“證人”的含義來得更豐富、更圓滿。這無論從字義,還是理論結(jié)構(gòu),都可以得到證明。如果兩相比附,《人譜》的書名及其內(nèi)涵就比較明朗。大致說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

      一、家譜證身世,《人譜》證心性

      在我國,千家百姓的家譜一直都是比較完備的。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于血統(tǒng)、身世都是非常關(guān)注的,這就使國人的家譜情結(jié)根深蒂固。在生活中,我們熱衷追根溯源,對自身的來龍去脈往往了如指掌,并早已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正因為如此,歷代文人也往往不知不覺地要對身世進(jìn)行表白,以此來說明自己高貴的血統(tǒng)和不凡的身世。屈原《離騷》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视[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3]此詩一開頭就對自己的身世進(jìn)行了描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顯示了自身與眾不同的來歷,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志行高遠(yuǎn)的原由。

      事實上,家譜是在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用來證明自己身世的最好寶典。劉宗周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作《人譜》,目的是要在天地萬物之中來證明人的價值和意義,而其根本則在于人的心性。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必須證明其所以為人,而證其所以為人,就在于證明其所以為心而已。劉宗周《原心》曰:“盈天地間,皆物也。人其生而最靈者也。生氣宅于虛,故靈,而心其統(tǒng)也,生生之主也。”[4]279人生天地之間,人是天地的精靈,是最為靈巧者。此靈巧由人心來統(tǒng)攝,具有生生之性。

      作為一代大儒,劉宗周極力推崇孔子的相傳心法,一則曰慎獨,再則曰慎獨。而這個慎獨的依據(jù)則在于人心有一個獨體,即天命之性。劉宗周《人譜·證人要旨》曰:“夫人心有獨體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從出也。慎獨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畢矣。然獨體至微,安所容慎?惟有一獨處之時可為下手法?!盵4]5可見,證人就是要慎獨,使之保持中和位育的狀態(tài),從而讓天命之性自然呈現(xiàn)。而天命之性,就是有善而無惡之心。劉宗周《原性》曰:“夫性因心而名者也。盈天地間一性也,而在人則專以心言。性者,心之性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生而有此理之為性,非性為心之理也。”[4]280性為心之性,心之相同者為理,所以人皆具體相同之善性。劉宗周曰:“總之,一心耳,以其存主而言,謂之意;以其存主之精明言,謂之知;以其精明之地,有善無惡,歸之至善,謂之物。識得此,方見心學(xué)一原之妙。不然,未見不墮于支離者?!盵2]462此心即此性,有善而無惡,是為至善。識得此心,就識得心學(xué)本原之妙,否則,學(xué)問未有不墮于支離散亂者。所以,學(xué)問為為人,就是學(xué)為孔子相傳的一原之心法。

      由于心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以,劉宗周于1631年即祟禎四年,創(chuàng)立“證人社”,希望以此來聚集士人,傳播孔孟儒學(xué),以扭轉(zhuǎn)王學(xué)未流空疏禪化在社會上所造成的弊端?!端膸烊珪偰恐泟⒆谥苤魈嵋吩?“宗周講學(xué),以慎獨為宗?!盵2]708又曰:“宗周獨深鑒狂禪之弊,筑證人書院,集同志講肄,務(wù)以誠意為主,而歸功于慎獨。其臨沒時,猶語門人曰:‘為學(xué)之要,一誠盡之,而主敬其功也。”[2]709證人書院的成立,就是要用慎獨與誠意來掃除社會上的“狂禪之弊”。

      “證人社”成立之后,劉宗周與當(dāng)時名士陶奭齡分席而講,雙峰并峙。陶奭齡也是紹興府人,他與自己的胞兄陶望齡都是王學(xué)的傳人。王陽明之學(xué)經(jīng)過王畿、周汝登,再到陶氏兄弟,經(jīng)過三代的傳承,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本來的面目?!端膸烊珪偰刻嵋⑥郊嵋吩?“姚江一派,自王畿傳周汝登,汝登傳陶望齡、陶奭齡,無不提唱禪機(jī),恣為高論。奭齡至以因果立說,全失儒家之本旨?!盵2]710陶奭齡主張識得本體,即是工夫,倡為因果之論。這與劉宗周的理論頗為相左。因為,劉宗周主張本體工夫不能分割,本體要在工夫中得到體認(rèn)。陶奭齡曰:“行不至處,正是知不至處。致知在格物,則不必復(fù)言行矣?!盵4]550-551陶奭齡認(rèn)為,能夠致知,則不必再提躬行了。而劉宗周則反對陶氏這種空疏的學(xué)問,提出了即慎獨即誠意的學(xué)術(shù)宗旨。慎獨側(cè)重于主觀之心,而誠意側(cè)重于客觀之性。慎獨與誠意相提并論,不可偏廢,即是心與性打成一片,即心即性。劉宗周《重刻王陽明先生傳習(xí)錄序》曰:“學(xué)則所以去蔽而已矣,故《大學(xué)》首揭‘明明德’為復(fù)性之本,而其功要之知止。……即本體,即工夫。”[5]29可見,劉宗周提倡知行合一,主張即本體即工夫。當(dāng)然,盡管劉宗周主張慎獨與誠意同樣重要,但劉宗周鑒于當(dāng)時不少士大夫重本體而輕工夫的問題,更加注重坐下工夫。正因為如此,劉宗周認(rèn)為,真正能夠證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即便未嘗誦讀讀書,也是值得推崇的君子,而那些立德、立功、立言之仁人志士,則更不用說了。在劉宗周的著作中,有大量的文章是專門為那些道德高尚的普通無名人士來進(jìn)行立傳謳歌的。例如,胡孺人就是這類言行舉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賢妻良母。劉宗周《譚母胡孺人七十壽序》曰:“予自辛未三月鳩同志講學(xué)于陶文簡公祠,相與證其所以為人者,題其社曰‘證人’?!蛱嫒宋磭L誦古人書、讀古人詩,以求所為人而證之,而所至能不愧其為人如是。”[5]88劉宗周對一個婦女也大加贊賞,可見,《人譜》在于證人,以證得其至善之心性。

      二、家譜尋遠(yuǎn)祖,《人譜》尋“意”根

      眾所周知,任何家譜首先要認(rèn)祖歸宗,認(rèn)定自己的某個遠(yuǎn)祖,讓子孫后代逢年過節(jié)虔誠地祭拜,以便排輩序齒,歌舞宴席,從而和諧家族,凝聚人心。元代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我只為認(rèn)祖歸宗,遲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幃?!盵6]登山涉水,起早貪黑也要回歸故鄉(xiāng),這是中國人世世代代不易的情愫。所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能夠深深地打動人心,并使人為之潸然淚下,其深刻的內(nèi)涵就在于此。

      從倫理上來看,既然家譜要從家族源頭上確定自己的遠(yuǎn)祖,那么,《人譜》也應(yīng)當(dāng)在人生心性方面尋找最初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就是“意”根,即“獨體”或“誠體”。

      據(jù)此,劉宗周反對許多學(xué)者把“意”看得太淺的作法,于是特意提升了“意”的品格。打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意”不是稗種,也不是枝葉,而是嘉谷、根荄。劉宗周曰:“爭之者曰:‘意,稗種也?!柙?‘嘉谷?!衷?‘意,枝族也?!柙?‘根荄?!枪手舅灾烈?知至所以知止也。知止之謂致良知,則陽明之本旨也。”[4]278“意”是生根發(fā)芽的種子,具有生生之機(jī),是致知之本、良知之本。正因為如此,意才能成為心之主宰??梢?意既是倫理的,也是道德的。劉宗周《學(xué)言下》曰:“心之主宰曰意,故意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猶身里言心,心為身本也。”[4]447意為心之本,不是以意生心,而是說,意是心的靈明。因為,心是一個虛體,其中有一點精神,這就是“意”,它是心的指南針,總有一個固定的指向,但并不滯于有與無。劉宗周曰:“意者心之所以為心也,止言心,則心只是徑寸虛體耳。著個意字,方見下了定盤針。有子午可指。然定盤針與盤子終是兩物。意之于心,只是虛體中一點精神,仍只是一個心,本非滯于有也,安得云無!”[7]1554

      既然意為心的指南針,則意不是心之所發(fā),而是心之所存,因此,劉宗周反對朱熹視意為所發(fā)的觀點,并認(rèn)為意為吉兇先見之機(jī),也為陽動之微。原因在于,如果意是心之所發(fā),則無法知曉何者為心之所存。如果心為所存,意為所發(fā),就意味著所發(fā)先于所存,這就與《大學(xué)》知本知善的主旨完全相反了。劉宗周曰:“意者,心之所存,非所發(fā)也。朱子以所發(fā)訓(xùn)意,非是?!秱鳌吩?‘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言自中之好惡,一于善而不二于惡。一于善而不二于惡,正見此心之存,主有善而無惡也?!盵2]394-395此“意”一于善而不二于惡,表明心有善而無惡。而有善而無惡之中又見出一個“獨”體,此意此獨也,而此“獨”乃仁義禮智之別名。劉宗周《陽明王子》曰:“‘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xué)?!殹芯哂邢才匪恼?即仁義禮智之別名。”[4]258可見,王陽明學(xué)術(shù)主旨在于致良知,而劉宗周學(xué)術(shù)主旨則在于尋意根,證獨體。誠如彭啟豐《劉蕺山先生文集序》曰:“陽明教人致良知,而先生教人證獨體?!盵5]725

      既然“意”為“獨”體,則意與“知”“念”和“志”等都有區(qū)別。首先,意與知并不相同。意屬于道德理性,而知則屬于知識理性。其次,意與志也不相同。意,是心的指南針,是心的所往,而志則是心的所之。所往與所之并不相同。心之所往是中氣,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而心之所之則是和氣,處于已發(fā)之時。劉宗周說:“心所向曰意,正是盤針之必向南也。只向南,非起身至南也。凡言向者,皆指定向而言,離定字便無向字可下,可知意為心之主宰也。心所之曰志,如‘志道’、‘志學(xué)’皆言必為圣賢的心,仍以主宰言也。心所之與所往異。若以往而行路時訓(xùn)‘之’字,則拋卻腳跟立定一步矣。意者心之中氣,志者心之根氣,故宅中而有主曰意,靜深而有本曰志?!盵7]1557另外,意與念也不同。意沒有起與滅,而念有起與滅。所以,意還可以糾正念的偏差。劉宗周與弟子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這一點:“問:‘一念不起時,意在何處?’先生曰:‘一念不起時,意恰在正當(dāng)處也。念有起滅,意無起滅也。’又問:‘事過應(yīng)寂后,意歸何處?’先生曰:‘意淵然在中,動而未嘗動,所以靜而未嘗靜也?!盵7]1555所以說,“意”位于心之隱微之處,是太極,是至善,永遠(yuǎn)處于不動不靜、亦動亦靜之中。

      理解了“意”之所以為“意”,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之本體工夫都可以做到一齊俱到。姚名達(dá)《劉宗周年譜》記載:“推之‘存心’‘致知’,‘聞見’‘德性’之功,莫不歸之于一,然約言之,則曰:心之所以為心也。又就心中指出本體工夫合并處;曰誠意?!飧疚?誠體本天’,此處著不得絲毫人力;惟有謹(jǐn)凜一法,乃得還其本位;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此慎獨之說也?!盵2]466從心中指出本體工夫合并處,稱之為“誠意”。而從心之表里來看,則“存心”“致辭”“聞見”和“德性”之功,都可以歸之為“誠意”。“意”根本微,“獨”為其本,“誠”為其用,則“誠意”又可稱之為“慎獨”。所以,“譜人”就是在“意”根上討個分曉,以便見之于躬行。劉宗周《證學(xué)雜解》曰:“古人慎獨之學(xué),固向意根上討分曉,然其工夫必用到切實處,見之躬行?!盵4]264

      三、家譜別姓氏,《人譜》別賢愚

      任何家譜對自己的姓氏都是情有獨鐘,而且還一往情深、忠貞不渝。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對不屬于自己的族群都有一種天然的排他性。同樣,《人譜》也對自己心目中的“族群”有著執(zhí)著的認(rèn)同,這個“族群”就是歷代的圣賢。在這種觀念下,劉宗周特別有意識地區(qū)分人之賢愚,其整個著作中,常常運用“圣愚”“人禽”“君子小人”之類對比的概念來表達(dá)自己的思想。因此,劉宗周念念不忘的是如何使人遷善改過,從而進(jìn)入圣賢之境界,這就是《人譜》的創(chuàng)作意圖之所在。

      正是本著別賢愚、入圣域的理想,劉宗周《人譜》努力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的人之譜系。從整個理論結(jié)構(gòu)來看,《人譜》分正篇、續(xù)篇和雜記等三大部分。正篇包括《人極圖》和《人極圖說》等兩篇。續(xù)篇包括《證人要旨》《紀(jì)過格》《訟過法》(即《靜坐法》)和《改過說》等四篇。而雜記包括《體獨篇》《知幾篇》《定命篇》《凝道篇》《考旋篇》和《作圣篇》等六篇。從理論體系來看,正篇從周敦頤“無極而太極”推導(dǎo)出自己的“無善而至善,心之體也”[4]3,這是一個從天道落實到人道的過程,此乃為自己的理論體系張本。續(xù)篇《證人要旨》則通過閑居體獨、動念知微、知禮成性、五倫敦篤、百行謹(jǐn)慎和遷善改過等六個方面來確定成為圣賢的整個過程。而《紀(jì)過格》《訟過法》(即《靜坐法》)《改過說》則論述了遷善改過的具體做法。雜篇則通過大量歷代圣賢的嘉言懿行來證明遷善改過的實際可行。總之,正篇立本體,續(xù)篇定工夫,雜篇則通過歷史人物來樹立入于圣域的榜樣,三大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實際上,《人譜》的哲學(xué)起點在于從天道的“無極而太極”轉(zhuǎn)化為人道的“無善而至善”。其中,天道是周敦頤所說的“無極而太極”,而人道就是劉宗周自己所說的“無善而至善”。所謂天道,就是太極陰陽五行的化生機(jī)制、運行規(guī)律,而其核心則是“太極”。在劉宗周看來,天道就是太極的生生不息。其生成的過程是:太極與陰陽兩儀、四時四象、五行五倫等等是“相蘊而生”[8],一齊俱到,即太極即陰陽,即陰陽即四象。而所謂人道,就是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的繁衍生成、全面展開,而其核心則是“人極”。這個“人極”就是“仁”,也就是“至善”“善”。從劉宗周的思想來看,天道落實到人道首先在于人極的確立。而天道的根源在于“太極”,人道之根源在于“人極”。這就是意味著天道之“太極”落實于人道之“人極”。換言之,天道之“無極”落實于人道之“無善”。由于“無極”是“太極”的“轉(zhuǎn)語”,所以,“無善”也就是“至善”的轉(zhuǎn)語。概括地說,無善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善”??傊?天道、人道都是天理,也都是“至善”“善”“仁”。劉宗周《人譜·人極圖說》曰:“無善而至善,心之體也。即周子所謂太極,‘太極本無極也’。統(tǒng)三才而言,謂之極。分人極而言,謂之善。其義一也?!盵4]3在劉宗周看來,人心統(tǒng)攝易道,即心即易,這就意味著人心即是易道、天道。人心呈現(xiàn)著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和法則,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通過陰陽五行的交感變化而產(chǎn)生萬事萬物、一年四季,以及人倫道德,從而構(gòu)成宇宙人生、大千世界。易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能夠憑借人心而顯露其自身,它總是活潑潑的、生機(jī)盎然。因為,陰陽之氣流行不已,它生生不息,無始無終。而天地之間的易道又可以通過人心來統(tǒng)攝。劉宗周《讀易圓說·自序》曰:“余嘗著《人極圓說》,以明圣學(xué)之要,因而得易道焉。盈天地簡皆易也,盈天地間之易皆人也。人外無易,故人外無極。人極立,而天之所以為天,此易此極也;地之所以為地,此易此極也?!盵4]122人心之外沒有易道,人心之外也沒有所謂的太極。所以說,人心就是易道,易道就是人心。簡而言之,就是“即心即易”。這就是說,人心靈虛,也具有生生之機(jī),能夠開顯整個世界、孕生萬事萬物。劉宗周《會錄》曰:“盈天地間,本無所謂萬物者,萬物皆因我而名。如父便是我之父,君便是我之君,類之五倫以往,莫不皆然。君父二字可推卻身分外乎?然必實有孝父之心,而后成其為我之父;實有忠君之心,而后成其為我之君,此所謂反身而誠。至此才見得萬物非萬物,我非我,渾然一體,此身在天地間,無少欠缺,何樂如之?!盵4]522“萬物皆因我而名”,所以,萬物非萬物,我非我,我與萬物渾然一體,沒有間隔。

      既然人道即是易道,人極即是太極。那么,人心即是至善,心性之本原就是一個“善”,人人具有堯舜之心,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當(dāng)然,現(xiàn)實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各種小人。其實,這些小人并不是天性如此,而只是由于他們的心性受到了蒙蔽,好像太陽因為云朵而見不到光明一樣。而人只要撥開心性之中的云霧,就立即見到了太陽,成為圣賢。所以,圣人與小人的區(qū)別,在于心性是否受到了社會雜質(zhì)的熏染。這種社會的雜質(zhì),就是陰陽二五之濁氣。因為,天地之間,元氣流行,生生不息,真實無妄。如水必寒,如火必?zé)帷H说弥詾樾?即為至善之性。當(dāng)然,同此陰陽二五之氣,陶鑄萬物,各不相同。即使在人類之中,也有清濁厚薄之不齊。所以,君子之中不能無小人,大道之外往往有異端。這就好像“桃李之仁同稟一樹,而其仁各各化生千樹萬樹,各一其樹,枝枝葉葉,豈能盡如其母?亦有夭折而不成,臃腫而不秀者矣,然其為天下桃李則一也。故孟子一言以斷之曰性善”[4]480。正是在這樣的邏輯基礎(chǔ)上,劉宗周就把“善”立為人極,定為獨體、本原,而體用一原,知行合一,即本體即工夫,形成了一個圓融的完美結(jié)構(gòu)。

      可見,《人譜》理論體系非常完備,具有深刻而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劉宗周自己也頗為自得,他特別告誡兒子,要把它視為家學(xué)一代代傳承下去。因為,《人譜》對于社會上流行的異端邪說的批判可謂一針見血,對于儒學(xué)的正本清源無疑有著莫大的裨益。其實,劉宗周創(chuàng)作《人譜》的目的,主要是針對當(dāng)時虛無、功利之說進(jìn)行辯論,使人明辨是非,知所趨向。劉宗周《〈人譜〉自序》曰:“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淪于虛無,以為語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于功利,以為語命而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則皆遠(yuǎn)人以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異名,而功利之惑人為甚?!摕o之說,正功利之尤者也?!瓊魅局两?遂為度世津梁,則所關(guān)于道術(shù)晦明之故,有非淺鮮者。予因之有感,特本證人之意,著《人極圖說》以示學(xué)者。繼之以六事功課,而《紀(jì)過格》終焉。言過不言功,以遠(yuǎn)利也??傤}之曰《人譜》,以為譜人者莫近于是。學(xué)者誠知人之所以為人,而于道亦思過半矣。將訓(xùn)是而至于圣人之域,功崇業(yè)廣,又何疑乎!”[4]1-2劉宗周認(rèn)為,佛、道之說,淪于虛無,否定儒家性命之說,可謂是功利之說的極致,其語性而非性,語命而非命,而非性非命,則人也不成其為人了。這就是使人遠(yuǎn)離天道,迷惑世人,為害非淺。而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把修身養(yǎng)性、修齊治平視為立身處世的根本,而且要求每個人對社會對人類都要有積極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因此,儒釋道之辨,就是仁義與功利之辨,就是人禽之辨。劉宗周《證人約言》曰:“語云:‘學(xué)莫先于義利之辨。’義也者,天下之公也;利也者,一己之私也?!?利也;名,亦利也。如以利,道德、事功皆利也。……學(xué)者只就動念處早勘人、禽關(guān)頭,是利是義,總不能瞞昧自己。”[4]489天理只有一個,全在起心動念之際??梢?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凜閑居而獨處”,而不該讓習(xí)染蒙蔽了心性,瞞昧了自己,從而變成了小人。

      所以,要成為一個君子,就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虛無與功利之說,并堅信自己具有善根、善性。劉宗周《學(xué)言中》曰:“學(xué)不可不講,尤不可一時不講。如在父便當(dāng)與子講,在兄便當(dāng)與弟講,在夫理當(dāng)與婦講,在主便當(dāng)與仆講,在門以內(nèi)與家人講,在門以外與鄉(xiāng)里、親戚、朋友講。若是燕居獨處,便當(dāng)自心自講,如何而為食息,如何而為起居,如何而為圣、為狂、為人、為禽。有一時可放空邪?才一時放卻,便覺耳目無所施,手足無所措,大之而三綱淪,小之而九法?!盵4]428-429為人就應(yīng)當(dāng)講學(xué)不輟,不可有一時松懈,這是人禽之辨的關(guān)鍵。因為,學(xué)者,覺也。使本心常醒,保持一種天然的善性,而不使之受到世俗的熏染。否則,耳目滯塞,手足無措,從而致使治理天下的三綱五常、大法彝倫變得紊亂、顛倒。因為,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是相同的,并無凡圣之歧、彼此之異。但現(xiàn)實中,畢竟是非人即獸,間不容發(fā)。可見,天地之間,只有第一等人可做,而不可指望做個二等、三等之人。劉宗周對學(xué)者曰:“今日開口第一義,須信我輩人人是個人,人便是圣人之人,圣人人人可做。于此信得及,方是良知眼孔。因以‘證人’名其社?!盵2]101

      當(dāng)然,劉宗周《人譜》中這種君子小人之辨,是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一種拓展。從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73,到孟子“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1]293-294,再到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圣人”[9]93,等等理論都涉及到賢愚之辨。在他們來看,小人之出現(xiàn),不是天然造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人只要能夠克己復(fù)禮,就能夠呈現(xiàn)出圣賢之本性。王陽明《書魏師孟卷》曰:“心之良知是謂圣。圣人之學(xué),惟是致此良知而已?!盵9]280換言之,“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也。是故良知之外無學(xué)矣”[9]280。正因為人人皆有此良知,皆可為堯舜,所以滿街都是圣人。那些害道之人,不是不知其中的原由,而是沒有發(fā)揮自己的本心而已。其錯誤要么是失之于情識,要么是失之于玄虛,這都是用心不誠,從而造成對意根求之不實的表現(xiàn)。所以,真正的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以良知為極則,以誠意為起照,以先覺覺后覺、以先知覺后知。劉宗周《證學(xué)雜解》曰:“吾學(xué)亦何為也哉?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瓐蛩粗?堯舜之心為之也。堯舜之心,即吾人之心。同此心,同此覺也,吾亦覺其同者而已矣。凡夫而立地圣域,一時而遠(yuǎn)契千秋,同故也?!盵4]277-278

      這就是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謂千載同心,遙遙相契。此心此理,它不因君子而增多,也不因小人而減少。劉宗周曰:“君子存之,善莫積焉。小人去之,過莫加焉。吉兇悔吝,惟所感也。積善積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改于善,始于有善,終于無不善。其道至善,其要無咎,所以盡人之學(xué)也。君子存之,即存此何思何慮之心。周子所謂‘主靜立人極’是也。然其要歸之善。補(bǔ)過所繇,殆與不思善惡之旨異矣。此圣學(xué)也?!盵2]3-4劉宗周認(rèn)為,周敦頤的“主靜立人極”,就是要做到“無欲故靜”,并在此基礎(chǔ)上樹立起人極(至善)的典范。這就是說,既然人道至善,則為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主靜而立極,隨時感應(yīng),感而遂通,達(dá)到無思而無不思,無善而無不善的境界。當(dāng)然,天道有陰陽,人事亦如之,則君子小人之進(jìn)退,就是否與泰輪轉(zhuǎn)變化的象征。劉宗周曰:“天道有陰陽而人事應(yīng)之,其象為君子小人。君子小人之進(jìn)退,則否泰之象也?!盵2]155智者當(dāng)然懂得吉兇悔吝、趨利避害的奧秘。因此,能夠做到日三省乎己,并且知錯必改,這就是君子。這正如王陽明《悔齋說》所說:“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fù)也。君子悔以遷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惡;惟圣人而后能無悔,無不善也,無不誠也?!盵9]909人之在世,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即為圣人矣。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人譜》通過證心性、尋“意”根、別賢愚等方式,建構(gòu)起一個完整的人之譜序。生而為人者,皆具有一心。而此心即性,即有善而無惡。此心之中,一點精神即是“意”,即是“獨”。而人之所以具有賢愚之不同,不是本心改變了,而是本心是否受到了遮蔽。所以,復(fù)歸本心,就可以成為圣賢。在日常生活之中,君子應(yīng)當(dāng)懂得如何“慎獨”與“誠意”,即慎獨即誠意,即本體即工夫,從而遷善改過,入于圣域。這就是《人譜》的用意所在。人譜,就是譜人、證人,它不僅為眾生指明了處于天地之間的“身世”,而且也為眾生指明了尋找精神家園的正確方向。

      總之,在當(dāng)今人心浮躁的社會,推廣《人譜》大有必要。而理解其書名,進(jìn)而領(lǐng)悟其思想內(nèi)涵,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不僅有利于讀者的普遍接受,也有利于著作的廣泛傳播。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六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9.

      [4]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二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5]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四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6]臧晉叔.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434.

      [7]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34.

      [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On the Title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Liu Zongzhou's Human Spectrum

      YU Q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Liu Zongzhou entitled his book Human Spectrum,the inspiration of which was derived from “family tree”concept,and the purpose of which was to build a personal pedigree on the basis of people.For two-phase comparison,peopl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title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Human Spectru:Firstly, “family tree”confirms the origin,while Human Spectrum confirms disposition;Secondly, “family tree”searches the genealogy ancestors,while Human Spectrum searches the root of“meaning”;Thirdly, “family tree”differentiates genealogy surnames,while Human Spectrum differentiates the sage and the fool.In a word,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is to“distinguish man”and“prove man”.To prove the reason for being a man is to prove that everyone has the nature of Yao and Shun,which is considered good nature of destiny.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objects,people inevitably make mistakes,but as long as they“cautiously live alone”and“keep sincere”,they can thus come into the domain of the sage.It is obvious that Human Spectrum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any other works,whose title give direct suggestion.This title not only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book,but also relates to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the book.Through a careful inquiry,people can not only better understand Liu Zongzhou's theory of Neo-Confucianism,but also better promote his works'communication and acceptance.

      Liu Zongzhou;Human Spectrum; “family tree”;confirm the nature;seek the root of“meaning”;differentiate the sage and the fool

      B248

      A

      1004-2237(2017)05-0008-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5.002

      2017-08-31

      浙江省重點研究基地社科規(guī)劃課題(16JDGH053)

      余群(1968-),男,江西樟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E-mail:teacheryq@sina.com

      [責(zé)任編輯 邱忠善]

      猜你喜歡
      家譜證人太極
      家即是國,鉤沉史海樂為舟——“家譜文化的傳揚者”朱炳國
      華人時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4
      太極
      寶藏(2022年10期)2022-03-06 07:25:14
      游太極洞
      『太極+』,未來可期
      金橋(2021年3期)2021-05-21 08:05:32
      “目擊證人”長頸鹿(下)
      目擊證人
      太極Ⅱ
      中國攝影(2014年8期)2014-11-07 20:12:51
      從《家譜》看吉林回族的源流與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賣會上的家譜表現(xiàn)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34
      聾子證人
      石楼县| 连平县| 聂荣县| 大荔县| 百色市| 湖口县| 永吉县| 札达县| 临邑县| 兴和县| 改则县| 望都县| 罗山县| 前郭尔| 建宁县| 丹寨县| 田阳县| 探索| 武平县| 荥经县| 五原县| 桓仁| 赤城县| 福安市| 大田县| 灌南县| 墨竹工卡县| 长白| 井陉县| 杭锦后旗| 岐山县| 宜川县| 武胜县| 内乡县| 牡丹江市| 赤城县| 新乡县| 乌审旗| 皮山县| 定陶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