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政
“不爭”在元代的一種新用法
李為政
(南昌師范學(xué)院 中文系,江西 南昌330032)
元明兩代白話文獻(xiàn)中盛行的“不爭”一詞,有“不爭辯”“不差”“不用說”“不要緊”等義,另外,還產(chǎn)生了一種新用法,即作語氣副詞,表示對現(xiàn)實語境或假設(shè)語境中已然事件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近似于“確實”“真的”。之所以這樣釋義,一是因為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統(tǒng)一性,避免隨文釋義;二是在于它的來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說明;三是對于它多出現(xiàn)于主語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不爭”;元代;語氣副詞
元明兩代白話文獻(xiàn)中盛行“不爭”一詞,有“不爭辯”“不差”“不用說”“不要緊”等義:
(1)婦人更不爭多寡,將纜拴在傍水的樁上,笑嘻嘻徑入莊屋里去了。(《西游記》第五十三回)
(2)我有錢也不爭這一文,今日未曾發(fā)市。(《三遂平妖傳》第九回)
(3)剛才說了許多辛苦,不爭這一些羊肉,就牛也該宰幾個請你。(《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六回)
(4)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的不好。又沒碗瓢舀吃。(《水滸傳》第十六回)
(5)不爭你殺了他楚使命,則被你送了我也漢隨何!(《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
(6)不爭俺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交誰憂念四海生靈。(《輔成王周公攝政》第一折)例(1)是“不爭辯”義,例(2)是“不差”義,例(3)是“不用說”義,例(4)是“不要緊”義,但更為常見的則是例(5)(6)這種在元代產(chǎn)生的新用法。這種新用法的特點是“不爭”一律用在句首,后面緊接一個復(fù)雜的VP或SVP,且其意義不能用“不爭競、不爭辯”“不差”“不用說”“不要緊”來解釋。這種新用法的“不爭”雖有不少學(xué)者注意到,但對它意義的闡釋卻難以令人贊同。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確鑿的證據(jù)來詳細(xì)論述它的真正含義。
由于新用法的“不爭”在元代的使用頻率較高,且含義比較隱晦,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少論著和詞典均對它進(jìn)行了釋義,但都存在著問題。下面以其中的《詩詞曲語辭匯釋》[1]《漢語大詞典》[2]《元語言詞典》[3]《宋元語言詞典》[4]《近代漢語大詞典》[5]《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6]《戲曲詞語匯釋》[7]《百例“不爭”辨確義》為例來說明[8],具體情形見表1:
表1 8種論著和詞典對“不爭”的釋義
以上8種論著和詞典對元代產(chǎn)生的這種“不爭”的解釋共有9個義項:“不該”“不僅”“不料”“只因為”“不要緊”“姑且不論”“差一點兒”“如果”“若非”,這9個義項實際上都是錯誤的。這9個義項雖然在特定的例子中可以講得通,但不具備普遍性,其中任何一個義項都不能普遍地適用于所有的“不爭”句,是典型的隨文釋義:
(7)不爭這楚天臣明道破,卻把你個漢隨何謊對脫。(《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
(8)不爭你劈手奪銀,顯得我也慘,他也羞,你也狠。(《公孫汗衫記》第一折)
(9)不爭背母拋爺,卻須違條礙法。(《公孫汗衫記》第二折)
(10)不爭你個晉文公烈火把功臣盡,枉惹得萬萬載朝廷議論。(《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第四折)
(11)不爭三二千虎豹離窩峪,情取那四十萬豺狼臥道途。(《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二折)
(12)不爭你救駕擎王,后來入廟升堂,仗著青龍刀安社稷,憑著赤兔馬定家邦。(《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以上各例中,“不僅”只能解釋例(12),“姑且不論”“差一點兒”“若非”“如果”一個也不能解釋,“不該”只能解釋例(8)(9)(10),“不料”“不要緊”“只因為”只能解釋例(7)~(10)。
由上可見,已有的9個義項中并無任何一個能夠普遍地適用于所有的“不爭”句,因而有隨文釋義之嫌,“不爭”的意義需要作新的解釋。筆者認(rèn)為,上述新用法的“不爭”是作語氣副詞用,表示對現(xiàn)實語境中或假設(shè)語境中已然事件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近似于“確實”“真的”。采用這種釋義,一是它可以完美解釋所有新用法的“不爭”,二是它的來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說明,三是對于它多出現(xiàn)于SVP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上文說過,“不爭”為語氣副詞,表示對現(xiàn)實語境中或假設(shè)語境中已然事件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近似于“確實”“真的”。
(13)不爭你拽金環(huán)呀地把門關(guān)上,悶煞人也瞎大王。(《泰華山陳摶高臥》第四折)
(14)知我著忙,不爭如此顛狂。(《泰華山陳摶高臥》第四折)
(15)不爭你殺了他楚使命,則被你送了我也漢隨何!(《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
(16)不爭這楚天臣明道破,卻把你個漢隨何謊對脫。(《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
(17)不爭漢中王這一遍無行徑,單注著劉天下爭十年不太平!(《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二折)
(18)不爭你話兒親。自評自論,這一交直是狠,虧折了難正本。(《詐妮子調(diào)風(fēng)月》第一折)
(19)不爭你劈手奪銀,顯得我也慘,他也羞,你也狠。(《公孫汗衫記》第一折)
(20)不爭背母拋爺,卻須違條礙法。(《公孫汗衫記》第二折)
(21)不爭你個晉文公烈火把功臣盡,枉惹得萬萬載朝廷議論。(《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第四折)
(22)不爭咱糧又催稅又催,那其間敢禾不收麥不熟,枉併的他一家家逃走,豈不怕笞杖徒流。(《霍光鬼諫》第三折)
(23)不爭你動起刀槍,天下慌慌,正應(yīng)道龍斗魚傷。(《嚴(yán)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一折)
(24)不爭你戀著個石季倫千鐘富,怎發(fā)付陶朱公一葉舟。(《陳季卿悟道竹葉舟》第三折)
(25)不爭三二千虎豹離窩峪,情取那四十萬豺狼臥道途。(《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二折)
(26)不爭你救駕擎王,后來入廟升堂,仗著青龍刀安社稷,憑著赤兔馬定家邦。(《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27)不爭隨順了妖嬈,悶著頭自想念不合神道。(《張千替殺妻》第三折)
(28)不爭玉樓巢翡翠,便是錦幄閉鸞凰。(《李太白貶夜郎》第一折)
(29)這三朝,恰定交,不爭咱一日錯翻為一世錯。(《關(guān)大王單刀會》第一折)
上述17例中“不爭”均為語氣副詞,其轄域也各不相同。例(13)中“你拽金環(huán)呀地把門關(guān)上”是現(xiàn)實語境中已然的事件,其前的“不爭”是對它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等于說“你確實拽金環(huán)呀地把門關(guān)上”;例(14)中“如此顛狂”是現(xiàn)實語境中已然的事件,其前的“不爭”是對它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等于說“確實如此顛狂”。剩下的15例也都可作類似分析(見表2)。假設(shè)語境的用法如下:
表2 示例(15)—(29)中“不爭”的釋義
(30)不爭你舉哀聲,敢把咱全家誅殺。(《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第三折)
(31)不爭剖開亡父新丘冢,不交人唾罵微臣業(yè)骨頭,勛業(yè)都休。(《霍光鬼諫》第三折)
(32)不爭您剖棺槨,戮尸首。這一紙獨角敕把老臣搭救。(《霍光鬼諫》第三折)
(33)不爭俺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交誰憂念四海生靈。(《輔成王周公攝政》第一折)
(34)不爭你這般呵送的我有家難奔,平白里更待要燕爾新婚。(《張千替殺妻》第二折)
(35)不爭二更前后成連理,俺哥哥知道呵敢九伯風(fēng)魔哎吊了脊筋。(《張千替殺妻》第二折)
(36)不爭你兒不招,把哥哥送了,枉惹得普天下英雄笑。(《張千替殺妻》第三折)
上述7例中“不爭”均為語氣副詞,其轄域也各不相同。例(30)中“你舉哀聲”是假設(shè)語境中已然的事件,是假設(shè)“你舉哀聲”已經(jīng)存在了,會有一個怎樣的結(jié)果,其前的“不爭”是對它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等于說“如果你真的舉哀聲”;例(31)中“不爭剖開亡父新丘?!笔羌僭O(shè)語境中已然的事件,是假設(shè)“剖開亡父新丘?!币呀?jīng)存在了,會有一個怎樣的結(jié)果,其前的“不爭”是對它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等于說“如果真的剖開亡父新丘?!?。剩下的5例也可作類似分析(見表3)。
表3 (32)—(36)中“不爭”的釋義
以上例(13)至(36)為《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曲詞部分的所有用例,例子中劃雙橫線的部分是“不爭”的轄域。從中可以看出,將“不爭”釋為“確實、真的”的解釋力非常強(qiáng),放在具有普遍性的上下文中文從字順。
語氣副詞“不爭”源于先秦表“不爭辯”的狀中結(jié)構(gòu)“不爭”:
(37)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韓非子·五蠹》)
(38)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呂氏春秋·孟夏紀(jì)》)
例(37)中的“不爭”為“不爭競”之義,后面沒有帶賓語;例(38)中的“不爭”為“不爭辯”之義,后面帶了賓語VP。表“不爭競”的“不爭”與表“不爭辯”的“不爭”意義相近,但略有區(qū)別,前者是就非言語的行為而言的,后者則是就言語而言的;前者與語氣副詞“不爭”沒有演變關(guān)系,而后者則有?!安粻嶸P”的意思是“在VP上不必爭辯”,這里的VP一般為正反兩方面的事物,如例(38)中的“輕重尊卑貧富”。正由于存在正反兩方面的事物,所以才有爭辯的可能性,至于爭辯的結(jié)果,則是未知的,因為爭辯這種行為本身就被否定了。如“不爭輕重尊卑貧富”,既然在是輕是重是尊是卑是貧是富這個問題上不必爭辯了,那么相應(yīng)的答案當(dāng)然是未知的。
到了宋代,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不爭VP”。其意義仍然是“在VP上不爭辯”,VP仍然為正反兩方面的事物,但相應(yīng)的答案在說話人看來是已知的:
(39)此其不爭為區(qū)區(qū)之論,以開是非之端,是以獨得不廢,以與天下后世為仁義禮樂之主。(《子思論》)
例(39)中“不爭為區(qū)區(qū)之論”的意思是“在是否為區(qū)區(qū)之論這個問題上不必爭辯”。之所以不必爭辯,是由于是否為區(qū)區(qū)之論乃一種主觀判斷,在聽話人看來可能還需要爭辯,但在說話人看來,為區(qū)區(qū)之論乃確定無疑的事實,根本無需爭辯。在這種情況下“不爭”仍然可以理解為表“不爭辯”義的狀中結(jié)構(gòu),此時“此其不爭為區(qū)區(qū)之論”意思是“這些話在是否為區(qū)區(qū)之論這個問題上不必爭辯”,但也可被重新分析為表確定強(qiáng)調(diào)義的語氣副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確實、真的”,此時就成了“這些話確實為區(qū)區(qū)之論”。這里的“不爭”恰好處于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這是副詞的典型位置。也就是說,在理解上是兩可的。
“不爭”真正變?yōu)橐粋€表確定強(qiáng)調(diào)義的語氣副詞是在元代,其條件是“不爭VP”中的VP不再是主觀判斷,而是客觀事實,不管是在說話人還是在聽話人看來,VP都是確定無疑的事實,根本就沒有爭辯的必要:
(40)不爭你拽金環(huán)呀地把門關(guān)上,悶煞人也瞎大王。(《泰華山陳摶高臥》第四折)
(41)不爭這楚天臣明道破,卻把你個漢隨何謊對脫。(《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
(42)不爭漢中王這一遍無行徑,單注著劉天下爭十年不太平!(《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二折)
(43)不爭你話兒親。自評自論,這一交直是狠,虧折了難正本。(《詐妮子調(diào)風(fēng)月》第一折)
(44)不爭背母拋爺,卻須違條礙法。(《公孫汗衫記》第二折)
(45)不爭你個晉文公烈火把功臣盡,枉惹得萬萬載朝廷議論。(《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第四折)
(46)不爭咱糧又催稅又催,那其間敢禾不收麥不熟,枉併的他一家家逃走,豈不怕笞杖徒流。(《霍光鬼諫》第三折)
(47)不爭你動起刀槍,天下慌慌,正應(yīng)道龍斗魚傷。(《嚴(yán)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一折)
(48)不爭你戀著個石季倫千鐘富,怎發(fā)付陶朱公一葉舟。(《陳季卿悟道竹葉舟》第三折)
(49)不爭三二千虎豹離窩峪,情取那四十萬豺狼臥道途。(《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二折)
(50)不爭你救駕擎王,后來入廟升堂,仗著青龍刀安社稷,憑著赤兔馬定家邦。(《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51)不爭隨順了妖嬈,悶著頭自想念不合神道。(《張千替殺妻》第三折)
(52)不爭玉樓巢翡翠,便是錦幄閉鸞凰。(《李太白貶夜郎》第一折)
(53)這三朝,恰定交,不爭咱一日錯翻為一世錯。(《關(guān)大王單刀會》第一折)
先看例(40)~(53)這些用在現(xiàn)實語境中的例子?!安粻帯焙竺嫠龅木乾F(xiàn)實中的客觀事實,而非主觀判斷,不管是在說話人還是在聽話人看來,必然如此,均無爭辯的必要?!安粻幠銡⒘怂姑币馑际恰澳愦_實殺了他楚使命”,“不爭這楚天臣明道破”的意思是“這楚天臣確實明道破”,可見此處“不爭”已語法化為表確定強(qiáng)調(diào)義的語氣副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確實”。
(54)不爭你舉哀聲,敢把咱全家誅殺。(《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第三折)
(55)不爭剖開亡父新丘冢,不交人唾罵微臣業(yè)骨頭,勛業(yè)都休。(《霍光鬼諫》第三折)
(56)不爭您剖棺槨,戮尸首。這一紙獨角敕把老臣搭救。(《霍光鬼諫》第三折)
(57)不爭俺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交誰憂念四海生靈。(《輔成王周公攝政》第一折)
(58)不爭你這般呵送的我有家難奔,平白里更待要燕爾新婚。(《張千替殺妻》第二折)
(59)不爭二更前后成連理,俺哥哥知道呵敢九伯風(fēng)魔哎吊了脊筋。(《張千替殺妻》第二折)
(60)不爭你兒不招,把哥哥送了,枉惹得普天下英雄笑。(《張千替殺妻》第三折)
再看例(54)~(60)這些用在假設(shè)語境中的例子。例(54)中的“你舉哀聲”、例(55)中的“剖開亡父新丘?!?、例(56)中的“您剖棺槨,戮尸首”、例(57)中的“俺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例(58)中的“你這般呵”、例(59)中的“二更前后成連理”、例(60)中的“你兒不招,把哥哥送了”,均是假設(shè)中的客觀事實,而非主觀判斷,不管是在說話人還是在聽話人看來,必然如此,均無爭辯的必要?!安粻幠使讟?戮尸首”意思是“如果您真得剖棺槨,戮尸首”,“不爭俺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的意思是“如果俺真得棄卻周天子,永別離老弟兄”,可見此處“不爭”已語法化為表確定強(qiáng)調(diào)義的語氣副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真的”。“如果”這個意義是由語境承擔(dān)的,與“不爭”本身的含義無關(guān)。
筆者在《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的曲詞部分一共找到了24例“不爭”,只有5例是用于VP前,剩下19例均是用于SVP前。多用于SVP前,這是“不爭”在句法上的最大特點。近代漢語中的另一些表確定強(qiáng)調(diào)的語氣副詞如“果然”“必然”“必定”“定然”等同樣可以出現(xiàn)在SVP前:
(61)已而,果然趙遣直省官傳語曰:“以督府事忙,請只與參政、胡樞密理會?!?《三朝北盟會編·紹興甲寅通和錄》)
(62)當(dāng)日相逢非草草,果然恩愛成煩惱,穩(wěn)整征鞍歸去好。(《全宋詞·趙長卿·漁家傲》)
(63)觀君面色,必然心有所求。(《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64)或是反軍與謀將,必然軍將有災(zāi)危,謹(jǐn)守賊欺追。(《全唐詩·易靜·兵要望江南》)
(65)且到十二日會喜之時,必定那公主出來參拜父母,等老孫在旁觀看。(《西游記》第九十四回)
(66)內(nèi)中有認(rèn)得是寇員外送行的,必定身邊有物;又見行李沉重,白馬快走,人心不足,故又來邀截。(《西游記》第九十七回)
(67)他若不見機(jī),弄到當(dāng)官,定然我們占個上風(fēng)。(《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68)那人既有不死之藥,定然自己吃過,不該死了;既死了,藥便不驗,要這方也沒用。(《醒世恒言》卷三十八)
但“果然”“必然”“必定”“定然”仍以用于VP前居多,用于SVP前并不常見,因為出現(xiàn)在VP前是副詞的典型位置?!安粻帯眳s恰恰相反,在SVP前的頻率遠(yuǎn)高于在VP前,而出現(xiàn)在SVP前是連詞的典型位置。可以說,雖同是副詞,但“不爭”的虛化程度更高于其他成員,更接近于連詞。之所以“不爭”能夠常出現(xiàn)在SVP前,是因為它常用于因果語境(如例(15)(17))和假設(shè)語境(如例(33)(35))中,結(jié)果沾染上了少許表原因和表假設(shè)的色彩,具備了一些表因連詞和假設(shè)連詞的特性(盡管并未完全轉(zhuǎn)變?yōu)楸硪蜻B詞和假設(shè)連詞),因而能夠大量出現(xiàn)在SVP前,以致不少學(xué)者誤認(rèn)為它本身就可以表原因和假設(shè)。
各家對“不爭”的解釋出現(xiàn)偏誤的根本原因在于隨文釋義,對于隨文釋義的缺陷和應(yīng)該如何闡釋虛詞,學(xué)者們早有深刻認(rèn)識。楊榮祥說得非常透徹:“訓(xùn)詁學(xué)講虛詞,往往一個虛詞有多種語義和功能,這是不科學(xué)的。虛詞是語法功能成分,其作用是表示某種語法意義,對虛詞的研究,就是要通過歸納分析其所有分布,解釋它到底表示什么樣的語法意義?!盵9]這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虛詞研究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各個虛詞的基本功能,而基本功能本質(zhì)上是對一個虛詞的概括性解釋或統(tǒng)一性解釋。
據(jù)此,筆者把元代產(chǎn)生的這種新用法的“不爭”釋為語氣副詞,表示對現(xiàn)實語境中或假設(shè)語境中已然事件的確定和強(qiáng)調(diào),近似于“確實”“真的”。之所以這樣釋義,一是在于它能夠合理解釋所有不能用“不爭競、不爭辯”“不差”“不用說”“不要緊”來解釋的“不爭”,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統(tǒng)一性,避免了隨文釋義,顯然要優(yōu)于前文所說的那9個義項;二是在于它的來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說明,它是由表“不爭辯”義的狀中結(jié)構(gòu)語法化而來的,語法化的關(guān)鍵在于VP的主觀性消失,變得完全客觀;三是對于它多出現(xiàn)于主語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正因為它常用于因果語境和假設(shè)語境中,從而沾染上了少許表原因和表假設(shè)的色彩,具備了一些表因連詞和假設(shè)連詞的特性,所以可以大量地位于SVP前。
[1]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3:249-257.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409-410.
[3]李崇興,黃樹先,邵則遂.元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3.
[4]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130-131.
[5]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156.
[6]王學(xué)奇,王靜竹.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156.
[7]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4.
[8]劉瑞明.百例“不爭”辨確義[J].綿陽師專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3):46-56.
[9]楊榮祥.“兩度陳述”標(biāo)記:論上古漢語“而”的基本功能[C]∥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xué)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xué)研究:第3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715-716.
A New Usage of“Buzheng(不爭)”in the Yuan Dynasty
LI Weizh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2,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the popular expression of“buzheng(不爭)”had several meanings,such as“no quarrel”, “not bad”, ”needless to say”, ”never mind”and etc.A new usage of“buzheng”,which is a modal adverb,meaning determination for and emphasis on realized events in real context and unreal context,similar to“really”,appeared in the Yuan Dynasty.The reasons for such meaning are:first,it has high degree of generality and uniformity,avoiding explaining the transcrip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texts;second,its source can be explained clearly;third,its frequent positioning ahead of the subject in most cases also can be explained rationally.
“buzheng(不爭)”;the Yuan dynasty;new usage
H109.3
A
1004-2237(2017)05-0052-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5.009
2017-07-1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6YJC740041);南昌師范學(xué)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NSBSJJ2015031)
李為政(1984-),男,安徽合肥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E-mail:liweizhengsr1@126.com
[責(zé)任編輯 許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