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要:美國知名作家賽珍珠以其雙重文化身份享譽世界。她的作品主要涉及她在中國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且一經(jīng)出版就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廣泛歡迎。本文試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分析大母神原型在她的代表作《大地》中的體現(xiàn)。大母神是原型批評中的一個主要原型,它以一個全能而神圣的女性形象出現(xiàn),并成為原始時期人類的全部依靠。在《大地》這部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相互交織并且在一些原型人物和意象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賽珍珠的雙重文化身份,就必須先對書中的原型進行解讀。此外,本文對大母神原型的分析還能夠幫助探尋隱藏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最原始的母性崇拜,進而使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體會這部作品的歷史文化價值。
關(guān)鍵詞:賽珍珠;《大地》;原型;大母神
《大地》是美國作家賽珍珠的著名長篇小說,與《兒子們》以及《分家》共同構(gòu)成她舉世聞名的大地三部曲。該小說創(chuàng)作于1931年,講述了在舊中國背景下一個普通農(nóng)民王龍及其一家圍繞著生養(yǎng)他們的土地而奮斗和掙扎的故事。小說自問世以來迅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1932年,賽珍珠憑借《大地》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并在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女性作家。本文將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出發(fā),力圖剖析《大地》中蘊藏的的大母神原型,以期更好地解讀賽珍珠以及這部偉大的作品。
一、大母神原型
原型批評是建立在人類學(xué)、心理學(xué)和神話學(xué)等多種學(xué)科理論的基礎(chǔ)之上,希冀從文學(xué)作品所蘊含的原型方面來揭示一些文學(xué)作品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在批評實踐中,原型批評試圖發(fā)現(xiàn)文學(xué)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各種意象、敘事結(jié)構(gòu)和人物類型,找出它們背后的基本形式(朱立元,2007)。
大母神又稱大女神,是指父系社會出現(xiàn)以前人類所供奉的最大神靈(葉舒憲,1987),泛指各類或善良或邪惡的女神,在原型批評中指兼具創(chuàng)造性與毀滅性雙重特質(zhì)的女性人物。大母神與母親原型相關(guān)聯(lián),許多能喚起獻身或敬畏情感的東西也可以成為比喻意義上的大母神原型,比如土地、山川和水。大母神具有兩面性,它的積極面“是母性關(guān)懷和憐憫,是女性神奇的權(quán)威,是超越理性的智慧和精神升華,是任何有益的本能或沖動,是所有寧靜的事物,所有具有呵護、維護作用的事物以及所有有助于成長和繁衍的事物”;消極面則“蘊涵一切秘密的、暗藏的、黑暗的事物;深淵,死者之地,任何會吞噬、誘惑、毒害的東西,像命運一樣恐怖和無法逃避的事物”。(Jung, 1951)根據(jù)埃利?!ぶZ伊曼所說,原始模型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把正面的和負面的屬性以及各種屬性的組合結(jié)合在一起。原始模型的這種對立統(tǒng)一性和二重矛盾性,是意識的初始狀況的特征,其時意識尚未分化為對立面。初民把神性中善與惡、友善與恐怖這種自相矛盾的復(fù)雜性經(jīng)驗視為統(tǒng)一的整體(埃利?!ぶZ依曼,1998)。大母神作為一個原型意象,代表人類對某類“母親象征”的忠誠崇拜。
二、阿蘭和大母神原型
阿蘭是賽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一位長相平庸、任勞任怨,為丈夫王龍生兒育女并幫助他支撐起整個家庭的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農(nóng)村女性代表。在小說中,阿蘭的形象與神話中的地母十分接近,而地母是大母神的一種,因此具有非常明顯的原型意蘊。
小說中王龍對阿蘭的第一印象是“一個高大結(jié)實的女人”、“聲音很好——不尖、不嬌、樸實,顯得脾氣不錯?!保ㄙ愓渲?,1988:16,17)唯一讓王龍不滿的是她有一雙沒有纏過的大腳。隨后當他第一次面對面看她時,賽珍珠詳細描寫了阿蘭的外貌:“她的臉方方的,顯得很誠實,鼻子短而寬,有兩個大大的鼻孔,她的嘴也有點大,就象她臉上的一條又深又長的傷口。她的兩眼細小,暗淡無光,充滿了某種沒有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的悲凄?!保ㄍ希?8)女媧,是中國神話中的地母,她塑造了人類。而根據(jù)現(xiàn)存的一個擁有6000年歷史的雕像來看,中國古代初民認為女媧長著一張方臉,鼻子扁平,嘴巴大而厚,這些特征與阿蘭的形象正好相符。人們常說“天圓地方”,土地在中國文化中總是以方形的形式存在,這與阿蘭的方臉大腳都形成了良好的呼應(yīng)。此外,在人類學(xué)中,大母神對生命擁有絕對的掌控權(quán),她養(yǎng)育了萬物生靈,被認為具有旺盛的繁衍和哺育能力。小說中阿蘭接連為王龍生下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除了饑荒那年,她一直為孩子提供 “永不枯竭的奶汁”。賽珍珠描寫阿蘭在地里給孩子喂奶時寫到“女人和孩子曬成了土壤那樣的褐色,他們坐在那里就像是兩個泥塑的人。女人的頭發(fā)上,孩子柔軟烏黑的頭頂上,都沾滿了田里的塵土?!保ㄍ希?8)此刻的阿蘭就是地母的化身,和大地融為一體,默默哺育懷中的生命。
(一)阿蘭的“善”
在《易經(jīng)》中,地母的形象由“坤”代表,其品性歸納為“靜,厚,簡”,阿蘭的個性正好符合這三個特點。(朱剛,2007:196)她的“善”也體現(xiàn)在她的個性之中。
阿蘭的靜不是單純的沉默寡言,還代表她的鎮(zhèn)靜和穩(wěn)重?!俺松钪蟹钦f不可的話以外,她從不講話”(賽珍珠,1988:27),她只是全心全意為這個家默默奉獻自己,甚至丈夫娶了妓女荷花進門,她也沒有輕易抱怨過。但是阿蘭的沉默不代表她便因此而懦弱,她有自己的思想和打算,只是不愿向別人敞開心扉。因此,她雖不輕易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往往十分具有威懾力,她那平板緩慢的聲音“要比王龍的憤怒更有分量”(同上:78)。
阿蘭是一個任勞任怨、忠厚老實、為家庭無私奉獻的女人。她畢恭畢敬地孝順公公、勤儉持家、養(yǎng)育孩子、幫助王龍下地干活,甚至在剛生產(chǎn)完就立即返回地里。她辛勤勞作了一輩子,卻不期待任何回報。面對王龍的要求乃至后來的背叛和嫌棄,她隱忍不發(fā),從不做過多的反抗,只有當王龍為了荷花搶走了她唯一的寶貝——兩顆珍珠時,她才落下了無聲的淚。
阿蘭的簡表現(xiàn)在她頭腦冷靜、臨危不亂。王龍看似一家之主,但實際上阿蘭才是家庭大事上的主要決策者。當王龍還在為老婆生頭胎而發(fā)愁時,阿蘭已經(jīng)“把整個事情都盤算好了”(同上:31);當全家面臨饑荒時,王龍優(yōu)柔寡斷,只有阿蘭有勇氣殺了牛,維持了全家人的性命;當王龍的憤怒無法阻止鄉(xiāng)鄰們肆意搜搶自己的糧食和家具時,是阿蘭用平靜而充滿力量的聲音攔下了這次浩劫;當他們逃亡南京,阿蘭憑借幼時的經(jīng)歷和自身的智慧為一家老小搭起了暫時的家;在城中富人敗落后,阿蘭找到了珠寶,幫助王龍回鄉(xiāng)致富。由此可見,沒有阿蘭就沒有這個家,更不可能有王龍日后的成功。
(二)阿蘭的“惡”
在原型批評中,大母神的消極面始終與黑暗、毀滅、危險、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小說里阿蘭因為饑荒親手掐死了自己剛出生的第二個女兒,而且她表現(xiàn)得異常鎮(zhèn)定,沒有絲毫猶豫,仿佛這是她蓄謀已久的計劃。王龍在得知女兒的死之后,感到痛苦和絕望。此外,當全家逃亡南方之后,因貧窮而無法返鄉(xiāng),阿蘭建議賣掉自己的女兒。好在王龍沒有同意,他寧愿自己一生漂泊都不愿意賣掉自己的孩子。賽珍珠在作品中多次描寫了王龍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作為一個舊社會的男人,王龍對子女充滿了仁慈和關(guān)愛,這更加凸顯了阿蘭的殘忍和冷漠。
三、土地和大母神原型
《大地》中另一個能夠很好體現(xiàn)大母神形象的是土地。土地是孕育和滋養(yǎng)生命的源泉,憑借自身的博大和寬容包羅萬象、藏污納垢,包含大母神的多方面特質(zhì)。
(一)土地的“善”
在中國文化中,女媧是生育之神的化身。自天地初開之時,女媧便捏土造人,并制嫁娶之禮,延續(xù)了人類生命。蓋婭作為西方的大地之母,將生命之瓶里的萬物之種撒播在土地上,然后澆以生命泉水,從此世間便孕育出了生命。因此,地母常常以生命的孕育者和守衛(wèi)者的形象受到世人崇拜。希臘神話中泰坦巨人與蓋婭的關(guān)系最能體現(xiàn)地母賜予生命這一特質(zhì)。泰坦巨人是西方地母蓋婭和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只要他的身體不離開蓋婭,他就能擁有無窮的力量,所向披靡;相反,若離開大地,他就會力量全無。泰坦巨人的死也正是由于對手發(fā)現(xiàn)了他的力量來源,因此被舉離大地,掐死在空中。
王龍一家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他們的住房是用自己田里的土做的,做飯用的灶也是用同樣的泥土壘成。此外,王龍的錢也是從田地里來的?!斑@洋錢——是從他耕鋤勞作的土地上得來的。他依靠他的土地生活;他靠一滴滴汗水從土地得到糧食,從糧食得到洋錢。”(同上:32)土地上一次次的豐收讓王龍一家日漸富足。饑荒時,人們到他家里搜搶食物和家具,他在害怕的同時心里感到慰藉,至少他們搶不走他的地,而有了地就等于有了生的希望??梢娡恋貫樗麄兲峁┝税采碇⒛軌虮U纤麄兊纳?。
王龍與土地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土地不僅只給予他物質(zhì)保護,還成為他的靈魂棲息之所。在南方逃難期間,他時常思念自己的土地,他知道自己只屬于他的土地,“只有他覺得土地在他腳下,春天能扶著犁耕地,收獲時能手持鐮刀,生活才能充實?!保ㄍ希?09)在他深陷情欲和家庭紛擾中時,“一個比愛情更深沉的聲音在他心中為土地發(fā)出了呼喚,他覺得這聲音比他生活中的一切其他聲音都響亮”;“當他看到田野里那黑油油的沃土,愛情上的失意也消失了”(同上:187,189)。王龍對大地?zé)o比眷戀,土地仿佛是一個能夠吸納、包容和消解萬物的巨大磁場,幫助他清除內(nèi)心的邪惡和悲傷。當他累的時候,就躺到土地上睡一覺。土壤的養(yǎng)分滲透到他的肌膚里,使他的創(chuàng)傷得到愈合。在臨死之前,他也選擇回到土地上,手里攥著土,他感到心滿意足。
(二)土地的“惡”
大母神的另一面是陰郁的,象征著危險與死亡。土地能賦予生命,也能將其撤回。王龍依靠土地致富,但土地并不一定年年都有好收成。若遇上旱災(zāi)和洪災(zāi),土地顆粒無收,沃土瞬間變成荒野。人們在饑餓的逼迫下自相殘殺,喪失往日的溫情與人性。王龍一家甚至也被迫殺死剛出世的女兒,離鄉(xiāng)逃難。
王龍與大地的關(guān)系可以與泰坦和蓋婭的關(guān)系相呼應(yīng),土地是王龍力量的來源,是治愈他人格缺失和內(nèi)心傷痛的一劑良藥。只要他踏踏實實在土地上耕種,就能保持正直仁厚的品質(zhì),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斷致富;相反,一離開土地,他就失去了進取的力量,迷失在情欲中,變成了令人憎恨的地主。一次次的離開和回歸之后,王龍告誡兒子們:“當人們開始賣地時,那就是一個家庭的末日。”(同上:321)
四、水和大母神原型
水與土地一樣,經(jīng)常被看做是母親的化身。根據(jù)弗萊的理論,水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其中,雨是最基本的一種形式。雨水對土地上生命的繁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如乳汁般滋潤著大地,為人們帶來希望和活力。在《大地》中,農(nóng)民依靠土地而生,而土地上的豐收依靠的是合適的陽光與雨水。大多數(shù)情況下,當雨水充沛時,王龍總是特別高興,他的生活祥和而幸福。然而,水的邪惡特性在作品中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初民對水充滿敬畏,而水在圣經(jīng)中也是一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死亡意象,上帝利用洪水毀滅地球上的人類。王龍的一生經(jīng)歷過兩次大洪水,都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后果。洪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帶來了瘟疫,人們無家可歸,凄慘無比。
另外,弗萊認為水的不同形式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水以雨或雪的形式來到地面,聚流成河,河匯聚成海,海中的水汽與空氣反應(yīng)又形成了雨。這種循環(huán)與生命的循環(huán)相似,生命以“生—死—再生”來呈現(xiàn),二者都蘊含著一種人類無法抗拒的神秘力量。榮格曾經(jīng)說過,水是無意識最常見的象征,它是人類心理無法觸及的那部分,代表一種神秘的力量。(榮格,1980)在《大地》中,水滋養(yǎng)萬物,為人們帶來生的希望,即使洪水會使他們毀滅,水退了之后生命亦可再生。這種永恒的循環(huán)在初民的眼中代表了大母神的神圣力量。
五、結(jié)語
賽珍珠作為一個成長在中國的著名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出的眾多中國題材小說已成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這部被稱為農(nóng)民史詩的《大地》讓許多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朋友開始了解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以及在這片神秘的東方土地上成長起來民族。本文通過原型批評的方法,對《大地》中的大母神原型做了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體會人物和情節(jié)背后蘊藏的深刻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Jung,C. 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80.
[2](德)埃利希·諾依曼. 大母神[M]. 李以洪 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8.
[3](加)諾斯羅普·弗萊. 批評的解剖[M]. 陳慧, 袁憲軍, 吳偉仁 譯.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
[4]賽珍珠. 大地[M]. 廣西: 漓江出版社, 1988.
[5]葉舒憲. 神話——原型批評[C].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1987.
[6]趙成發(fā). 大母神——原型之源[J]. 作家雜志, 2008年第12期.
[7]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7.
[8]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