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唱
When referring to the calligraphy or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Song Dynasty, we can not overlook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famous literati Su Shi whose art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mplicity, vigor and variable innovations. Thats why Su Shi has been honored as the top 1 calligraphy master in Song Dynasty.
提到宋代書法,或則提到宋代的其他文化成就,往往無法繞過一個名字,就是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世人更多稱其為“蘇東坡”。
蘇軾幾乎可說是北宋時期聲名最隆的文人,生前雖然仕途不順,曾從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要職至被貶于人煙荒蕪的海南儋州,但無論官職大小,他在文學藝術(shù)上的盛譽幾乎從未動搖。若沒有他的貢獻,便不會出現(xiàn)“宋詞”這樣一個堪比“唐詩”的文學史定位。同樣,在書法領(lǐng)域,他也成為引領(lǐng)群倫的先驅(qū)性的人物,后人評其為“宋四家”之首,并非過譽。
蘇軾的書法正如黃庭堅所喻,字形偏扁,而撇捺四張,很像一塊石頭壓在蛤蟆上,所謂“石壓蛤蟆”是也,而且宋元人多喜好用濃墨,遠觀恰如扁扁的一個墨塊。但這種比較“象形”的外觀并未影響其觀賞性,墨色沉郁,用筆跌宕,不拘小節(jié),自成天然。蘇軾在評論作文時曾言好的文章應“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其實這句話套用在書法理論上依然適用,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生動的字便是最好的。蘇軾自己即踐行這一標準,其行書往往隨文寫意,一襟感慨盡抒于筆墨,令人動容。他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蘇軾的書法作品中,最著名者當屬《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縱34厘米,橫119.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內(nèi)容為蘇軾自作遣興詩兩首,為其被貶黃州后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之感慨。文字內(nèi)容自是一流,而書法藝術(shù)更是精彩,秀逸豪邁,跌宕生姿,將內(nèi)心的惆悵感懷與筆墨行走化為一體,點畫節(jié)奏皆隨著內(nèi)心的律動而生發(fā)出別具韻味的情態(tài),心手合一,將書法的抒情性發(fā)揮到極致。此帖對后世影響極大,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天下第一、第二行書分別為晉代王羲之《蘭亭序》和唐代顏真卿的《祭侄稿》)。
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黃庭堅雖然笑他的字是“石壓蛤蟆”,但那只是玩笑語,事實上,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對自己的老師還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他在《山谷集》里寫道:“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