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籍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遺產(chǎn),是研究、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中國古籍自傳世以來,曾不斷遭受自然的侵蝕和人為損壞,年久失修,數(shù)量正在日益減少。本文闡述了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圖書館古籍保護及修復的現(xiàn)狀作了分析,對一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并指出培養(yǎng)合格的古籍修復人員應成為古籍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圖書館;古籍保護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就有了浩如煙海的古籍流傳。古籍是中華民族人文發(fā)展史的重要載體,是保存和傳遞文明的重要形式,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內涵,同時其本身又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因此,古籍的意義不僅在于使我們準確地了解歷史,并通過它感觸到潛動的時代脈搏;還在于它自身不可估量的文物價值,如其紙張、印刷技術、版本樣式等涵蓋了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領域,那些孤本、珍本、善本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物價值更是彌足珍貴。古籍因其承載厚重的文明而意義重大,又由于不可再生而彌足珍貴,于是整理古籍文獻、保護古籍文物,成了圖書管理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當前古籍保護的現(xiàn)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達,圖書館在繼承前人古籍保護遺產(chǎn)的同時,逐步改善藏書環(huán)境,并先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使古籍文獻的保護條件日益完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事業(yè)獲得長足進步,目前一批具備現(xiàn)代化技術條件的善本書庫先后落成。圖書館古籍善本保護工作的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古籍書庫的環(huán)境、建筑、設備、管理制度、修復手段等方面,間接表現(xiàn)在利用科學方法對古代文獻的搶救,如文獻縮微、復制、影印出版、電子掃描、光碟儲存等。
二、古籍文獻的受損原因
(一)自然老化
古籍紙張主要由纖維素(C6H10O5)n、半纖維素、木質素等成分組成。纖維素是纖維二糖脫水聚合而成的生物多糖,在陽光或空氣的作用下發(fā)生氧化,其中葡萄糖殘基的C2原子和C3原子上的經(jīng)基氧化生成碳基,導致古籍紙張機械強度降低,出現(xiàn)泛黃、脆化、斷裂、破損現(xiàn)象。半纖維素是由帶短支鏈的多糖和分子量比纖維素小的多糖組成的混合物,木質素是以苯丙烷為單元的結構復雜的芳香族聚合物,含有大量具有發(fā)色作用的碳基和芳香共扼結構的物質,穩(wěn)定性很差,尤其在光照下更容易被氧化為有色物質。含有半纖維素、木質素的紙張更易發(fā)黃變脆。因此,引起紙張老化的原因錯綜復雜,通常是多種外界自然因素和古籍紙張自身某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生物破壞
在造紙中加入的動物膠、淀粉、礬、樹脂,以及裝裱時使用的各種漿糊等有機物質,為霉菌、細菌和蟲害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霉菌在溫度(T)25-370C,相對濕度(RH)80%-90%、酸度(Ph)4.0-5.8的條件下迅速繁殖,在古籍紙張表面形成霉斑。霉菌以紙纖維為營養(yǎng)源,同時分泌出的酸性物質使紙張酸化,分泌出的粘稠物使紙張粘連。細菌在溫度25-37 0C、相對濕度90%、酸度6.0-7.5的條件下,可以使古籍紙張纖維腐爛。的環(huán)境,有
(三)保管不當
由于不具備保藏古籍文獻條件可能是長期光照造成紙張變色和光化學反應,或在潮濕環(huán)境存放古籍就會形成霉斑和粘連,會使古籍出現(xiàn)發(fā)黃、發(fā)脆、粘連現(xiàn)象,加速了古籍的損壞,與保管條件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古籍保存的庫房環(huán)境對古籍文獻的影響尤著。
三、古籍的主要保護措施
(一)庫房防火裝置
中國古代藏書樓毀于火災的事例不計其數(shù),為后人提供了警示。因此,在現(xiàn)代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中,防火亦為重中之重。為了防止火災帶來的毀滅性威脅,不少古籍善本庫房已安裝有防煙警報感應器和氣體滅火裝置,一旦庫房內出現(xiàn)煙火,立刻自動斷電,撲滅火源。同時,在庫房內安裝冷光燈,用以減少對古籍善本的光輻射損害。
(二)庫房防潮設備
氣候潮濕對古籍的危害十分嚴重。書庫濕度過大,圖書受潮發(fā)霉,加上適當?shù)臏囟?,極易滋生書蟲。古代藏書樓的防潮主要靠通風等方法,如今現(xiàn)代化的圖書館采用恒溫、恒濕的中央空調來控制庫房的溫濕度,可以長年將溫度控制在14℃~18℃,濕度控制在50%~60%的最佳狀態(tài),以保持古籍善本不受溫、濕度超標的威脅。
(三)防蟲、防塵、防光措施
蛀蟲對古籍的損壞是致命的,而古籍遭受蛀蟲的現(xiàn)象又極為普遍。有些蛀蟲嚴重的圖書千瘡百孔,慘不忍睹。因此,防蟲措施是古籍保護的重要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前,圖書館的防蟲措施多為在庫房內投放樟腦粉、樟腦塊等防蟲藥。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雖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是投放于開敞的書架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采用化學藥品殺蟲,對圖書也可能產(chǎn)生傷害。此外,以往為古籍防光、防塵,多采用制作函套或用牛皮紙包扎的方法。20世紀90年代后,不少圖書館利用古籍保護???,分別為善本書定制樟木盒或樟木櫥,以達到既能防蟲,又能防塵、防光的保護作用。在防蟲方面,目前又開始采用冷凍殺蟲技術,凡入庫善本,均經(jīng)冷凍后方能入庫,以杜絕蟲卵隨書帶入庫房。冷凍方法具有較好的殺蟲效果,但成本較高,大多圖書館尚未采用。實踐證明,庫房濕度達到70%以上、溫度達到22℃以上,是蛀蟲繁殖的最佳環(huán)境,為此,最好的防蟲辦法是控制書蟲滋生的溫濕條件。
(四)庫房防盜監(jiān)控設備
近年來,古籍書庫被盜現(xiàn)象在國內外均有發(fā)生,一些圖書館的善本庫房安裝防盜門,設立專人保管,及每年清點庫房藏書,仍為必不可少的措施。
(五)嚴格執(zhí)行庫房管理制度
古籍保護工作能否有效,關鍵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為保護關鍵善本的安全,圖書館均制定有善本書出入庫制度、人員出入庫制度、庫房人員工作細則等崗位職責,將可能出現(xiàn)的疏漏,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
(六)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關鍵修復技藝
圖書館的現(xiàn)代化設施可以改善關鍵保存條件,但解決不了破損古籍的再生。破損古籍的修復,仍為圖書館古籍保護的重要內容。多年來,經(jīng)過修復人員的手工勞動,已有大量嚴重破損的古籍善本獲得搶救,恢復了原貌,達到為古籍延年續(xù)命的作用。在修補手段方面,經(jīng)大膽創(chuàng)新,目前圖書館已先后研制成紙漿修補技術(南京大學),并發(fā)明紙漿補洞機(國家圖書館)。為總結繼承前人修復技藝,將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由經(jīng)驗豐富的國家修復人員撰寫的《中國古籍裝訂修補技術》《古籍修復與裝幀》等專著先后問世,標志著古籍修復技術的專業(yè)化與規(guī)范化,一批古籍修復專家已經(jīng)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明杰.中國古籍版本文化拾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張平,吳澍時.古籍修復案例述評[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
[3]潘美娣.古籍修復與裝幀[M].增補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杜偉生.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作者簡介:楊林玫(1978-),女,漢族,安徽六安,中級,本科,山東省圖書館。研究方向:古籍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