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學 陜西 咸陽 712000)
簡述西藏民主改革中的經濟政策
張鵬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咸陽712000)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發(fā)動武裝叛亂,中央決定在平叛的同時對西藏地區(qū)進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徹底地改變了整個西藏地區(qū)落后的政治和經濟面貌,對西藏地區(qū)的發(fā)展起至關重要。本文就西藏民主改革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政策進行簡要概述,并試分析其影響。
西藏;民主改革;經濟改革
1959年起開展的西藏民主改革開啟了西藏歷史發(fā)展的新階段。在這一時期,通過廢除舊西藏“三大領主”的封建政治特權與經濟特權,通過沒收叛亂分子的財產和贖買中立的、愛國的等未參加叛亂的貴族與寺廟財產,開展減租減息等運動,并結合西藏當?shù)氐膶嶋H情況,作出相應的改革方案,廢除了封建農奴制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為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由于打破了束縛經濟發(fā)展的瓶頸,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西藏地方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民主改革之前,舊西藏實行的是封建農奴制。這種制度形成于吐蕃政權瓦解之后,在封建政權混戰(zhàn)時期形成的。農奴主利用暴力和宗教壓迫,強迫農奴對其進行人身依附。元朝時期,政府通過扶植教派和冊封土司等方式,承認并且強化了封建農奴制,而此后的西藏地區(qū)的歷代地方政權,都是以封建農奴制為基礎而建立的。
在封建農奴制下,農奴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不得隨意遷徙,受到所屬領主的支配。舊西藏農奴主不僅占有了包括全部土地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生產資料,并且掌握著世俗權力和教權,對所屬領地上的農奴擁有絕對的支配權?!霸谶@一基本體制下,農奴隸屬于一個莊園,也就被束縛于該莊園。他們沒有遷移的自由,不能合法地和單方面地離開莊園土地以及逃避他們世襲的對領主的義務。如果一名農奴企圖永遠逃離他的莊園,領主有權追捕、強迫他返回并懲罰他。這樣,在西藏歷史上一直延續(xù)的封建農奴制成為了一種完整的制度化的不平等體制?!雹?/p>
此外,舊西藏的城鎮(zhèn)和莊園擁有著少量的手工業(yè),手工業(yè)者大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與農奴主形成人身依附關系或人身占有關系?!笆止I(yè)一般只是家庭副業(yè),工具和技術也很落后。城市手工業(yè)者對封建領主有人身隸屬關系?!雹?/p>
極其黑暗殘酷的封建農奴制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在解放西藏前夕,舊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已經開始日漸衰敗,剝削日漸殘酷、生產力下降、農奴逃亡等事件層出不窮。這也是為何西藏民主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的重要原因。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時,中央便根據(jù)西藏地方的特殊性,在《十七條協(xié)議》中規(guī)定,暫時不改變西藏社會制度。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做出了“六年不改”的決定,充分尊重了西藏地方上層的各種舊權利。但西藏上層的反動勢力卻妄圖永遠保持封建農奴制,實現(xiàn)他們“永遠不改”的野心。并且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列強,于1959年3月悍然發(fā)動武裝叛亂。中央決定在平定叛亂的同時對西藏地方實行民主改革。
在民主改革進行的過程中,黨中央充分研究了西藏地區(qū)的特殊性,根據(jù)實際情況,尤其是針對那些采取中立態(tài)度和支持中央的西藏上層愛國人士,采取了不同的民主改革中的經濟改革。
(一)第一階段在農區(qū)開展“三反雙減”政策。對此,《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關于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明確指出:對叛亂三大領主包括其代理人的土地實行“誰種誰收”,即土地耕作者完全獲得土地上的收獲;對于未參加叛亂的三大領主包括其代理人實行“二八”減租,即變原來的收取收獲物一半的租額削減至二成,農奴主獲得兩成,農奴獲得八成;同時解放朗生,與農奴主的關系由人身隸屬關系改為資本主義雇工關系。③廢除三大領主1958年以前所放的一切債務,對未參加叛亂的三大領主的放債,則采取減息政策。
(二)廢除封建農奴制,進行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9年9月,西藏工委制定了《關于西藏地區(qū)土地制度改革方案》。自治區(qū)籌委會改革決議中這么寫道:“廢除農奴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廢除人身依附,解放農奴和奴隸……西藏地區(qū)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實行和平改革的方法。”④
針對叛亂人員及其家屬,采取在經濟上進行改造的原則?!皩⒓优褋y的農奴主及其代理人,沒收其土地、牲畜、房屋、農具和工商業(yè)資產,同時也分給他們與農民一樣的一份土地,牲畜等生產資料,給以生活出路?!雹?/p>
對于贖買政策,西藏工委制定了《關于執(zhí)行贖買政策的具體辦法》。“《辦法》指出,贖買政策是西藏和平改革的主要內容,正確執(zhí)行贖買政策,有重大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瓋r格不宜偏高也不宜偏低?!雹?/p>
關于贖買方法,基本參考內地對民族資本家的贖買方法,贖買未叛亂的農奴主和其代理人的多余生產資料,實行分期付款形式贖買。自治區(qū)籌委會通過了《關于西藏地區(qū)民主改革中贖買未叛亂農奴主和農奴主代理人占有多余生產資料贖買資金支付辦法》?!掇k法指出》:“按農奴主及其代理人所得贖買金的多少,分別確定贖買金的支付期限為:八年、十年、十三年(贖買價格另行規(guī)定)”⑦
贖買工作進度非常有效率且成績顯著:“到1961年2月底,全西藏贖買的對象辦清了贖買手續(xù),發(fā)給了正式的贖買憑證和1960年的贖買金。全西藏贖買的生產資料合計,國家共需支付贖買金5270萬元。”⑧
對特殊土地,如森林河流山地等,則收歸國有,或分配給農會等集體所有。
(三)在牧區(qū)的民主改革。。自治區(qū)籌委會改革決議如下:“在牧區(qū)實行民主改革期間,對于牧業(yè)區(qū)的所有制不予變更。廢除三大封建領主在牧業(yè)區(qū)的封建特權、烏拉差役和人身依附的制度。對于未參加叛亂的牲畜所有權不動……對于參加叛亂的領主和牧主的牲畜,一律沒收分配給原放牧人和本區(qū)貧苦牧民所有;對于叛亂牧主的家屬也分給其能夠維持生活的牲畜?!?/p>
在牧區(qū)實行改革由于受到平叛等因素影響,除沒收叛亂分子的牲畜進行分配之外,基本遵循原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同時調整生產關系,以求適應生產力和達到穩(wěn)定社會的要求。
此外,籌委會還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牧業(yè)的政策,如獎勵有功人員,嚴懲胡亂宰殺牲畜和走私大批牲畜出境的人員。
(四)對寺廟進行民主改革和經濟改革。籌委會對寺廟改革決議如下:“對于愛國守法的寺廟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采取贖買政策。廢除寺廟的一切封建特權……寺廟內的公共資金和財產,實行民主管理,作為生產基金和供給人員生活、正常宗教活動之用。寺廟內的各項收入不足以維持其正當開支時,由政府予以補助。對于寺廟內的人員,按照勞動力分給土地,由寺管會統(tǒng)一管理,組織生產?!雹?/p>
由于舊西藏特殊的歷史原因,寺廟經濟在西藏地方擁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寺廟占據(jù)了西藏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用差地、牧業(yè)出租、高利貸等各種形式殘酷剝削所統(tǒng)轄范圍內的農奴。但同時由于佛教長期盛行,寺廟在群眾的思想領域起到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這對改革造成了不小的難度。對此,黨中央和自治區(qū)籌委會對寺廟民主改革實行了非常謹慎的的態(tài)度進行,對寺廟開展“三反三算”運動。沒收“三大寺”所占有的一切財產和生產資料,沒收參與叛亂的其他寺廟的上層僧侶的生產資料,對未參與叛亂的寺廟和僧侶的生產資料采取贖買政策;廢除寺廟所占有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取締其在工商業(yè)等經濟領域當中的不法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愛國守法的寺廟和愛國進步宗教界人士的政治經濟權利不受侵犯……寺廟可以進行正當?shù)纳虡I(yè)、運輸業(yè)和手工業(yè);不干涉群眾自愿給寺廟放布施?!雹?/p>
(五)對城鎮(zhèn)及工商業(yè)民主改革。舊西藏城鎮(zhèn)及工商業(yè)發(fā)展及其落后,但其社會影響力不容忽視。在對城鎮(zhèn)和工商業(yè)進行民主改革時,同樣才用了區(qū)別對待的辦法。決議如下:“對于參加叛亂的農奴主和代理人獨資經營的工商業(yè)由軍事管制委員會全部接管;對于他們與未參加叛亂者合資經營的工商業(yè),由軍事管制委員會登記監(jiān)督,待查清之后處理?!?/p>
與此同時,籌委會對城鎮(zhèn)當中的其他問題也做出了詳細的安排:如“迅速安置貧民,處理游民,組織生產;扶植手工業(yè);處理城鄉(xiāng)關系;加強物資交流;逐步進行市場管理。”
(六)貨幣經濟改革。工商業(yè)領域的民主改革的另一項工作,即收兌貨幣工作,也在同期展開。由于歷史原因,西藏地區(qū)幣制混亂,銀元、舊西藏政府發(fā)行的藏幣藏鈔以及來自印度的盧比等貨幣在流通領域同時存在。對此,自治區(qū)籌委會作出決定,由西藏工委財委限期收兌一切藏幣和貴金屬,禁止外幣流通,沒收假幣,以人民幣作為西藏地區(qū)流通領域的唯一法定貨幣?!暗?960年底,共收兌藏鈔約1億兩,折合人民幣285萬元?!?/p>
由于印度當局與英美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以及不法印度商人走私貴金屬等原因,自治區(qū)籌委會特別推行收兌貴金屬、外幣和禁止貴金屬外流政策。“首先,外商在辦法公布前收兌的金、銀要求出口者,原則上不準出口,但可個別照顧。在具體處理時,結合外幣和進出口業(yè)務登記,要外商將公布辦法前所收兌的金、銀和銀元一次進行登記,在登記數(shù)的范圍內,外商申請出口者,其中需要照顧的只能按戶批準一次出口。其次,外商每戶出口金銀的數(shù)量?!?/p>
(七)邊境地區(qū)經濟改革。邊境地區(qū)的改革由于牽涉甚廣,故在實行過程中對黨中央和籌委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拔鞑毓の逻_了‘關于目前邊境工作的指示’,提出‘穩(wěn)慎、寬大、沿河、安定、建設’的方針……對邊境地區(qū)的農區(qū)、牧區(qū)、寺廟民主改革要更加慎重……對沒有叛亂的或是公開反抗改革的上層分子,一律實行和平改革,實行贖買政策等。”
(八)改革后續(xù)工作。1960年底,西藏地區(qū)民主改革基本完成。但在民主改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問題的苗頭,因此,中央對西藏民主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批示,以求鞏固現(xiàn)有民主改革成果,暫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61年1月,鄧小平在對西藏工作指示中說:“現(xiàn)在是防‘左’,防急,要穩(wěn)?!褍鹊剞k法搬去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是不得了的。”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中央的決定是鞏固改革成果,健全和鞏固農民土地所有制。張經武在春節(jié)和藏歷新年講話上指出:“今后西藏工作必須采取穩(wěn)定發(fā)展方針,今后五年內,不搞社會主義改造,不搞合作社更不搞人民公社。”
1961年5月8日,工委對改革遺留問題做出處理意見:“其中包括機關部隊企業(yè)等占用應分給群眾生產生活資料補償辦法、侵犯中等農奴(包括富裕農奴)補償辦法,關于中等農奴(包括富裕農奴)因錯劃階級被沒收應贖買的財產的處理辦法等。”
經過對民主改革暴露出的問題和遺留問題的解決,西藏民主改革完美落下帷幕。為西藏日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民主改革改變了西藏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西藏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由于廢除了封建農奴制的人身依附和人身占有關系,調整了在生產資料和產品分配上的不合理之處,廣大勞動人民獲得了土地、牲畜和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加之限制了未叛亂地區(qū)的剝削,因而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的經濟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懊裰鞲母锏谝荒甑?959年,全區(qū)糧食總產量達到182905噸,比1958年增長4.5%;196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05934噸,比上一年增長12.6%。1960年全區(qū)牲畜存欄頭數(shù)1050多萬頭(只),比1959年增長10%;其他各項建設事業(yè)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在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地區(qū)呈現(xiàn)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局面。也由封閉的農牧業(yè)自然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1959年—1965年)……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59年之前的90%下降到了1965年的70.9%,同期的非農業(yè)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0%提高到30%”
這些改革是我黨根據(jù)當時的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極度不平衡的特殊國情所進行的一次變通和嘗試。在民族地區(qū)民主改革,必須兼顧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性,力求在維護穩(wěn)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快速和徹底地進行改革。進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體現(xiàn)了我黨在革命事業(yè)和建設邊疆立場上的決心;而對農奴主區(qū)別對待,則體現(xiàn)了我黨為維護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團結,團結和保護愛國人士的積極性而做出的調整,同時也是參照了內地改革的成功經驗。這表明我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也反映了我黨在執(zhí)政能力上已經成熟,有能力治理好邊疆地區(qū)。
總結:西藏民主改革在經濟領域的改革是以廢除封建生產關系為主,同時由于政治需要,對未叛亂的上層人士所屬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屬于新民主主義民主革命范疇。在民主改革之后,生產關系得到了解放和調整,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極大地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西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為日后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陳慶英:《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筆談》,《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
②陳慶英:《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筆談》,《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人權研究課題組:《西藏人權研究參考文獻選編》,2004年版第42頁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人權研究課題組:《西藏人權研究參考文獻選編》,2004年版第53-54頁
⑤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西藏自治區(qū)志·政務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頁
⑥西藏自治區(qū)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共西藏黨史大事記》,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112頁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人權研究課題組:《西藏人權研究參考文獻選編》,2004年版,第54頁
⑧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西藏自治區(qū)志·政務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頁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人權研究課題組:《西藏人權研究參考文獻選編》,2004年版第60頁
⑩鄧力群:《當代中國的西藏(上)》,當代中國出版社,第288-289頁
[1]馬紅霞:《輝煌的社會主義新西藏》,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解放西藏史》編委會:《解放西藏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
[3]鄧力群:《當代中國的西藏(上)》,當代中國出版社
[4]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人權研究課題組:《西藏人權研究參考文獻選編》2004年版
[5]黃玉生:《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百萬農奴解放日解讀》,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版
[7]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黨史研究室:《新中國的西藏60年》,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張鵬(1991.11-),就讀于西藏民族大學研究生,中國史,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