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堅 魏梅紅
(1.福州第三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州第二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
探討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的有效策略
劉會堅1魏梅紅2
(1.福州第三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州第二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
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應用自糾式、問題串式及案例浸入式等復習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自主探究意識,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鞏固概念體系、提升應變能力。
復習教學策略;自糾式;問題串式;案例浸入式
生物學高考是以測試學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為主導的。因此,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時,應擯棄傳統(tǒng)的復習課的教師主講、學生聽與記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運用合適的復習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細化學習重難點,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形成概念體系,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應變能力?,F(xiàn)以“細胞呼吸”專題復習教學為例,闡述有關復習教學策略的實施。
為了避免教師“滿堂灌”的復習方式,克服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等現(xiàn)象,筆者應用“自糾式”復習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教學參與度,讓學生自檢自查,發(fā)現(xiàn)知識的缺漏,夯實基礎知識。
例1酵母菌是一種常見的真菌,屬兼性厭氧型真核生物。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默寫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要寫出每一反應步驟的場所、所發(fā)生的變化,以及總的反應式。
大部分學生回答該題時書寫不夠完整甚至錯誤。據(jù)此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本進行訂正,掌握①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是不可逆的,只能用右向箭頭表示。②這些化學變化能夠在常溫常壓下進行,需要催化劑——酶的參與,酶具有專一性,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酶進行催化。③除無氧呼吸第二階段不釋放能量外,其他呼吸階段(包括有氧呼吸)都能釋放能量,且有氧呼吸第三階段釋放的能量最多。④有氧呼吸總反應式兩邊的H2O不能約除,因一個是底物,一個是產物。
通過“自糾式”復習,學生更加重視復習課本的基礎知識,由被動的聽變成主動的學,及時發(fā)現(xiàn)與解決自己學習問題,有效地提高復習的效率。
許多學生復習時對知識的剖析和挖掘不夠,筆者應用“問題串式”復習教學策略,把問題作為復習教學的出發(fā)點,設計學習任務,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復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及自主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分析、掌握高中生物學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例2請分析①葡萄糖作為呼吸常見的底物,它進入酵母菌體內,被消耗的途徑是“葡萄糖→細胞膜→細胞質基質→線粒體”?②酵母菌的線粒體有雙層膜,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取相同面積的外膜和內膜,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兩種膜的磷脂和蛋白質含量進行檢測,求磷脂分子與蛋白質的比值?③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對呼吸的酵母菌進行氣體的檢測,發(fā)現(xiàn)O2消耗量(單位mol)與CO2生成量(單位mol)的比例為3:4,分析酵母菌兩種呼吸強度?
該問題對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相當多的學生無法把握問題的關鍵。故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有氧呼吸的場所入手,呼吸第一階段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產物有丙酮酸等。呼吸第二階段的場所則是線粒體基質,總結出線粒體的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可以允許丙酮酸進入,而不能讓葡萄糖進來,故①題的說法有誤,應修改為“葡萄糖→細胞膜→細胞質基質→丙酮酸(及還原氫等)→線粒體”。②題學生因沒有認真審題,或聯(lián)想到內膜表面積大等“思維定勢”從而出錯。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回憶有氧呼吸的場所,呼吸第三階段是發(fā)生在線粒體內膜上,由于線粒體內膜上附著相關的酶,酶的成分是蛋白質。分析線粒體內膜的成分,發(fā)現(xiàn)蛋白質的含量高,就磷脂分子與蛋白質比值而言,線粒體外膜的比例更大。③題筆者要讓學生明確呼吸強度常見的是以相同時間內葡萄糖的消耗量作為指標的,CO2生成量多,說明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這兩種呼吸方式都存在,從兩種呼吸方式的總反應式入手: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消耗6molO2,產生6molCO2;而無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沒有消耗O2,產生2molCO2,借助反應式計算的方法總結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呼吸強度為1∶1。
問題串聯(lián)式復習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問題情境,讓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思考與小組討論,主動地建構牢固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浸入式復習教學是以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應用所復習的生物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實踐中與生物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提升學生解決新情境中問題的應變能力。
例3:請結合生活經驗,思考與討論①釀酒過程中酵母菌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②稻田為何需要定期排水?③為何需要及時為盆栽植物松土?
①由學習“葡萄酒的制作和品嘗”校本課程的學生介紹其釀酒的體會,再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諺語引導學生思考釀酒過程是否始終是處于無氧條件?指出產生酒精之前,酵母菌的數(shù)量需要增加,靠酵母菌自身通過分裂來實現(xiàn),分裂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釀酒之前應先通入一定的氧氣,以保證及時供應能量,增加酵母菌自身的數(shù)目,一段時間后,再密封,讓酵母菌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進行釀酒。②學生知道稻田需要定期排水是因為水稻若長時間水淹,容易缺氧,產生酒精,則使得水稻幼根容易變黑、腐爛。③不少學生思考不夠全面,應變能力不夠,陷入②的“思維定勢”,僅分析及時為盆栽植物松土,為的是避免因缺氧所產生的酒精對盆栽植物根部造成的傷害。這時筆者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根的功能。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吸收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根吸收無機鹽是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和能量,有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多,產生的ATP多,吸收的無機鹽則多,對地上部分的生長有利,故需要及時松土透氣。
案例浸入式復習策略有效地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生物學概念、原理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以此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提升應變能力。
總之,上述的復習策略針對性強,激發(fā)學生的復習積極性,使得復習教學課堂充滿活力,有效地夯實高中生物學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1]佘娜,姜平.淺談傳統(tǒng)教學和浸入式教學[J].科教文匯,2011(10).
(責任編輯:陳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