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五顯中學,福建廈門361100)
讓國學經典與文言文相長
——關于《論語》與文言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思考
丁智惠
(廈門市五顯中學,福建廈門361100)
中國文化底蘊豐厚,其經典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哲理。經典,具有思想、文化的經典與語言文字的經典相統(tǒng)一的特點。中學語文教師應在精心選擇國學經典著作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解讀國學,注重文言知識在課內文本與國學經典中的聯(lián)系與遷移運用,同時引導他們關注國學經典在文言文本中的體現(xiàn)與滲透,汲取精神內涵,以此促進兩者的有效結合。
文言文教學;國學經典;運用;滲透;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和國學經典的研習存在著不少問題。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閱讀時文字障礙多。平時除了課本上僅有的幾十篇古文外,很少再接觸其他古文,以致古文閱讀能力不高。而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考什么教什么的現(xiàn)象凸出。學生課余的時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更遑論研習沒有考試專題的國學了。沒有時間的保證,不接觸國學,不研究國學,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中國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傳承國學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也成為了一個瓶頸。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其教材所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亦必然要求國學經典滲透其中?!八械慕浀洌际蔷哂兴枷?、文化的經典與語言文字的經典相統(tǒng)一的特點,它所代表的是人類和民族文化的精粹和高峰,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東西?!保?]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力求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分析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及其意義。通過師生各種教學活動,將文言文與國學經典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完成相關的教學目標,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挖掘文本中的國學內涵,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引導他們直面文本、直面語言、直面學生個體的心靈與生命。
中華國學經典著作汗牛充棟,難易程度不一。而中學生處于認知發(fā)展階段,其知識能力的水平尚無法隨意閱讀國學經典。語文教師必須有所選擇地指導,切不可籠統(tǒng)地取相關著作而習之。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經典著作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論語》作為他們的課外經典讀物。因為,《論語》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視作至理,可謂“章既簡短,辭已質樸”。全書“所包含的仁愛理論是最具普世價值的思潮,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帶有人類普遍性的法則,足可與西方《圣經》《法典》并傳。而孔子也可以同摩西、梭倫并稱為人類文化三圣,高高佇立于人類道德圣殿的最上方”。[2]《論語》即蘊含的思想內涵給人以啟迪,催人奮進,對于中學生而言是極為適用的。
(一)周末摘記、感悟。布置學生在周末時間,按照《論語》二十篇的順序,計劃每三周一篇,從每篇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感悟較深的若干則,摘抄、記錄下來。完成時,不僅摘抄原文,還必須對文句進行翻譯,并寫下自己片斷的感悟、聯(lián)想,或是他人的評價,同時記錄下自己在文言字詞句、在內容方面的疑難點,以便事后與他人共同解決。
(二)課前展示、交流。每節(jié)課課前利用五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上臺,拿出自己在周末的摘記與教師、同學們分享,或板書在黑板上,或制作成課件,或直接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不管是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都是學生用心的結果,都應該值得肯定。雖然短短的五分鐘左右時間,每次都是學生最期盼的環(huán)節(jié)。在這里,他們可以聆聽他人的解讀,可以與教師、同學探討疑難點,可以生發(fā)出自身的見解。
(三)課時聯(lián)系、點撥。語言都具備著一定的規(guī)律,古漢語亦然。學生上臺進行課前五分鐘展示的《論語》章句也好,教材里文言文本也罷,總有相同、相似或相關的文言知識點。此時,語文教師應保持對語言的敏感性,及時地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對、回顧,進而帶著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言現(xiàn)象的理解,對文言知識的掌握。
(四)早讀課誦讀、涵詠。經典誦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是課內閱讀的繼續(xù)與擴展。愈是文質兼美、哲理豐富的文章,愈值得誦讀品味。在每周的語文早讀課里,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時間供學生反復誦讀《論語》的一些篇章,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并加深其對內容的理解,逐漸地內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和品性。
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主發(fā)揮、教師引導,共同開展、完成。如此一段時間之后,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內的文言知識,訓練文言閱讀能力,做到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而且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以《論語》為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靠近經典,走進經典。
《論語》中包含著很多文化的東西,知識、思想、理趣兼而有之。為了加深學生對其精神內涵的解讀,除了進行周末摘記、抒寫感悟,還可以開設專題導讀,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出思想主張,梳理的過程即加深理解的過程??鬃邮侨寮业膭?chuàng)始人,其思想對中國歷代文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這些影響無不體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中。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均為優(yōu)秀的古文,具有典范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時,若能引導學生挖掘文本里與《論語》思想相通的地方,挖掘文言文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找尋國學在文言文中的滲透,并加以涵詠、體味,汲取其精神內涵,而避免文言文教學過度關注文字本身的局限性。由關注語言文字,進而到關注人的心靈、人的生命的教學,學生更加歡迎、更加易于接受,學起來更加有樂趣、有意義。
以人教版為例。關于“忠義”方面,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臨危受命,《荊軻刺秦王》中荊軻俠肝義膽與樊於期義勇剛烈,以及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藺二人忠于祖國,《蘇武傳》中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卻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其忠義、其愛國,與《論語》中“臣事君以忠”的思想一致;關于“教育”方面,必修二《游褒禪山記》“學者深思而慎取之”的治學精神,以及必修三《勸學》《師說》的為學之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論語》中“學思結合”“不恥下問”等教育主張進行類比,尋找其關聯(lián)點;關于“治國”方面,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過秦論》中提倡的“王道”“施仁義”與《論語》中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來實現(xiàn)國泰民安的思想一脈相承;關于“孝”方面,選修課本《陳情表》中李密之于祖母催人淚下的孝情,與《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而者,其為仁之本與”的重孝思想同聲相應。諸如此類,在文言文教材里,無不滲透著《論語》的思想精髓。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挖掘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學生學起來必將更有收獲,理解更加深刻。
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偏好“求知,求新,求美,求樂”的學習方式,一味索然無味的苦學終將致使他們厭學而效率低下。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熢诮逃虒W中,貫穿寓教于樂的理念,勢必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知、情、意的全面發(fā)展。根據(jù)學生以及文言文教材與《論語》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開展以下相關聯(lián)的活動,如:知識競賽、主題辯論賽、書法比賽等。在活動的準備、比賽過程及賽后總結等一系列程序里,學生無形中就是在內化《論語》的思想,體驗其精髓,并且與課堂教學互補,兩者相得益彰。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于丹的《<論語>心得》視頻,或拓展閱讀《于丹<論語>心得》書籍,進而布置學生也撰寫自己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以讓他們在寫的過程中得以沉淀和升華。筆者的學生曾這樣寫道:“學習國學,學習古文,能讓我們更好地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以曠達的心胸、溫和的性情、淡泊的心志去生活,將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內心的安寧?!?/p>
實踐表明,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研修,對文言文的興趣不斷增強,能夠學以致用,學思結合,逐漸掌握文字規(guī)律和文言表達習慣,提升古文閱讀的水平。這也是國學經典給予學生的一種精神養(yǎng)料。在周記及寫作中,學生引用到《論語》與教材中文言文的語句時有出現(xiàn),這不失為他們將國學精神內化的一種體現(xiàn)。
教育必須尊德性而重知識,“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受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3]語文教師必須變革傳統(tǒng)的古文教學模式,打開一條文言文教學與國學經典有效結合的相通之路,使文言文不再成為學生的心頭之怕,讓學生盡情感受古文之美,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學會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貝淡寧.超越自由民主[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