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四德
麻江縣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按照貴州省、黔東南州安排部署,以脫貧攻堅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全局,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用好“指揮棒”,圍繞“六個精準”,落實“五個一批”,大力實施“黨建扶貧示范縣”創(chuàng)建,推進脫貧攻堅見實效。
用好“指揮棒”,明確“誰來扶”。組建脫貧攻堅隊伍。抽調151名干部組建脫貧攻堅隊伍,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雙組長”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建立脫貧攻堅指揮部和38個脫貧攻堅黨組織。全縣27名縣級領導干部與貧困村結對幫扶,91個部門對口幫扶63個行政村,選派182名駐村干部分別進駐38個重點村。劃轉增加縣扶貧辦管理編制16個,選派6名縣直機關干部任鄉(xiāng)鎮(zhèn)長助理專抓扶貧工作,與對口單位簽訂幫扶協(xié)議,切實把力量凝聚在脫貧攻堅上。
改革考核辦法。把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實、同考核,對縣級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直接采取“下評上”不記名投票的方式由群眾來評判;對縣直部門考核“黨建+脫貧攻堅+業(yè)務目標”三項內容;對鄉(xiāng)鎮(zhèn)(街道)重點考核“黨建+脫貧攻堅+計劃生育+社會綜合治理”四項工作;對駐村干部的考核等次與派出單位主要領導的考核等次掛鉤。通過改革考核辦法,把目標咬定在脫貧攻堅上。
建好“一本賬”,明確“扶持誰”。開展走訪調查。按照“321”模式,全縣1526名干部與2068戶貧困結對幫扶,共走訪貧困群眾5218人次,精準識別未出列的貧困村29個、貧困人口3.03萬人,分別占總村數的46%和總人口的17.2%。
建立脫貧臺賬。對今年計劃脫貧的6400人和10個出列貧困村進行脫貧標識;查找整頓軟弱渙散農村黨組織7個;對40個空殼村制定了一村一策的“脫殼”方案,落實“脫殼”項目資金598.3萬元;落實36個貧困村合作社180萬元啟動資金,制定貧困黨員“一戶一策”精準脫貧方案288個。核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四有”人員信息2427條,對情況屬實2385條涉及的“四有”人員按程序退出貧困人口系統(tǒng)。通過建立臺賬,做到識別精準、措施精準、效果精準。
筑牢“橋頭堡”,明確“怎么扶”。建強基層戰(zhàn)斗堡壘。在全縣開展“支部書記好、引領能力強,領導班子好、服務本領強,工作機制好、堡壘作用強,思路定位好、產業(yè)發(fā)展強,村寨環(huán)境好、村民素質強,民生保障好、和諧氛圍強”的“六好六強”示范創(chuàng)建,建強脫貧攻堅的橋頭陣地。實施“黨建項目”化工程,將黨建、脫貧攻堅、民族旅游精品、小康建設等示范點的創(chuàng)建進行整合,扎實開展黨建扶貧示范縣、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工作。每年開展一次“黨建項目”工程觀摩,形成“建成一個、觀摩一個、帶動一片、惠及一方”的良性機制。麻江縣宣威鎮(zhèn)翁保村示范點采取“四帶四變”“農文旅”發(fā)展新模式,村集體經濟從“零”發(fā)展到現在每年分紅1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達到7800元。
搭建創(chuàng)收平臺。通過進行“大旅游+”產業(yè)融合,大力發(fā)展以大健康為中心的服務業(yè),推動藍夢谷“大健康”有機藍莓生產區(qū)、嘎尤苗寨養(yǎng)生養(yǎng)老服務區(qū)、藥谷江村“大健康”康體醫(yī)藥文化區(qū)、縣城文化體育公園“大健康”運動區(qū)建設。創(chuàng)新異地置業(yè)脫貧機制,依托園區(qū)、景區(qū)、城區(qū),對無力脫貧、無業(yè)可扶,以及缺乏土地、資金、技術的貧困戶,通過到戶“特惠貸”入股參與經營,建立保底和利潤二次分紅機制,全縣共貸出“特惠貸”資金近1億元。(作者系麻江縣政協(xié)主席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