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彪+于春梅
[摘 要]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是有效緩解社會底層群眾物質及精神生活貧乏,有效消減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制度性手段。應充分認識現代化進程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yōu)化社會救助的制度體系,創(chuàng)新社會救助工作方式,不斷強化社會救助的監(jiān)督及監(jiān)管,積極實現社會救助的多方參與,促進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適應現代化進程的發(fā)展要求。
[關鍵詞]現代化進程;社會救助體系;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1 — 0093 — 02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國家治理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任務之一是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直接性干預手段,社會救助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緩解因生存現狀困苦而引發(fā)的人民內部矛盾。社會救助體系是確保人民群眾生活安定幸福的最后一道防線,對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與長治久安而言意義深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重點強調指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fā)展慈善事業(yè)。”〔1〕2014年2月,國務院更頒布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使我國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優(yōu)化,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切實的福利與幫扶。但近幾年來,我國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遷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情況。同時,伴隨著人民群眾對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要求的提高,我國的社會救助體系仍然面臨著制度亟待完善、城鄉(xiāng)貧富差距造成社會救助標準差異化、社會救助執(zhí)行過程監(jiān)管不嚴、社會救助資源使用不充分以及資金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為此,進一步在現代化進程中完善我國社會救助體系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一、當前我國社會救助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fā)展,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成績斐然。然而,當前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潛在治理風險也對社會救助體系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顯出了社會救助體系在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此促進新舊制度的對接、完成現代化社會救助體系的轉型尤為迫切。
1.社會救助的相關政策和制度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在救助對象的界定標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粗放性。
鎖定救助對象的過程中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盡管當前我國的社會救助體系及制度彰顯了對人道主義的要求和對社會群眾的責任,但是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在社會救助對象的申請、審核、審批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嚴格程序。由于所救助對象存在流動性大、收入不穩(wěn)定的特點,加之部分受助對象的閑散人員的身份,使救助對象具有隱蔽性的特征。導致社會救助政策的制定處于信息劣勢位置。同時也給一些本不應列為救助對象的人員鉆了制度的“空子”,凸顯了制度設計上的漏洞和標準頂層設計的欠科學,使社會成員對社會救助制度的公平性產生質疑。
2.救助方式落后,側重于事后補救。
當前的救助方式存在“下游干預”的問題,在社會救助實踐上缺少預見性和前瞻性。同時工作方法比較單一,缺少對受助者的心理疏導,對新媒體平臺的利用不夠。
3.社會救助執(zhí)行過程監(jiān)管不嚴,社會救助資源使用不充分。
目前來看,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監(jiān)督監(jiān)管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救助對象的選定、救助過程以及救助的反饋存在監(jiān)管不嚴的問題,社會救助的相應政策不能完全落實到位,使社會救助不能充分地惠及群眾,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最終造成社會救助體系整體公信力的下降。與此同時,社會救助標準的執(zhí)行過于嚴格,也會造成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受挫心理的形成,繼而使這部分人失去對政府和社會的期望和信任。
4.社會救助體系運行的資金保障不到位。
社會救助的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依靠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劃撥。盡管我國中央財政對于社會救助每年都會進行財政撥款,近幾年來也相繼提升了社會救助資金保障的水平,但隨著社會整體物價的增長,社會救助在資金上還存在較大缺口。一方面財政撥款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資金利用上不能及時到位,另一方面無法得到社會多元化資金的支持,因而社會救助實踐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阻礙。
二、現代化進程中完善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對策
當前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要面對的環(huán)境日趨復雜,救助對象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因此應以制度的優(yōu)化為先導,加強社會救助方式的創(chuàng)新,強化救助整體流程的監(jiān)督與監(jiān)管,面向社會吸納多元化資金的支持,從而使我國社會救助體系得到完善,具體運行得到保障。
1.優(yōu)化社會救助的制度體系
(1)優(yōu)化社會救助的法律制度。在立法內容的頂層設計方面應明確社會救助的基本內容,在立法的形式方面應在《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包含社會救助的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國際條約以及司法解釋等等。同時應在立法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立法法》的法律規(guī)定,進一步加快對社會救助各個部門的依法分類,在社會救助的過程中深入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決策。(2)協(xié)調城鄉(xiāng)社會救助標準,最大程度緩解城鄉(xiāng)救助標準差異化的負效應。當前,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救助體系仍然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許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救助水平有待提高,社會救助的覆蓋范圍、標準以及工作形式、方法體現出城鄉(xiāng)的較大差別。應結合農村救助對象的基本需求和環(huán)境特點,破除城鄉(xiāng)救助制度的壁壘,加大對農村社會救助的制度細化,縮短城鄉(xiāng)社會救助標準的制度差距。(3)建立以基本生存救助為基礎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在制度上劃定無勞動能力人群、失業(yè)人群(臨時失業(yè)與長期失業(yè))、失學、低收入人群等救助主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失業(yè)扶助制度。此外,應在基本生存救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住房、醫(yī)療、教育以及司法等多項救助制度,最大程度覆蓋救助對象生活及勞動的多個方面。
2.創(chuàng)新社會救助工作方式
傳統(tǒng)“亡羊補牢”的事后救助工作方式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不能有效避免受救助者所承受的身心困擾,無法發(fā)揮出社會救助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作用。因此,應進一步創(chuàng)新社會救助的工作方式,提高社會救助的事前主動干預及預防能力。(1)加強對受救助對象的日常尋訪,在社會救助中充分體現人性化關懷,便被動救助為主動施救,加強對群眾困難的事前預警,增強受助者抵御困難與風險的能力。對那些因疾病、失業(yè)等瀕臨貧困或正在走向更加貧困的人員,應采取提前的物質和政策的幫助。從而幫助這部分受救助者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確保受救助人員盡快適應社會運行機制的變化,正視自己的處境,用堅強的意志參與社會實踐,使自己不至面臨更加困窘的生活境地。(2)建立健全社會救助的應急心理疏導機制,高度重視受救助者的心理教育。在采取物質和政策幫扶的同時,及時跟進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鼓勵受救助者在接受社會救助的基礎上實現“自助”,使之重拾回歸社會的信心,加強家庭團結,增強對國家與政府的信任。(3)進一步強化社區(qū)在社會救助實踐中的責任。以社區(qū)為單位,在基本社會救助的基礎上,加強對救助對象的家訪,積極組織義務教育、文藝宣傳等活動,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需求。
3.強化社會救助的監(jiān)督及監(jiān)管
我國《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采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或者服務的,由有關部門決定停止社會救助,責令退回非法獲取的救助資金、物資,可以處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薄?〕由此可見,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社會救助的一切環(huán)節(jié)都必須保持純潔性與合法性。這也意味著在當前全社會對社會救助高度關注的背景下,加強社會救助整體流程的監(jiān)督與監(jiān)管尤為關鍵。特別是在全面到來的新媒體時代中,公眾的監(jiān)督和舉報渠道日益增多,社會救助具體實踐中一旦出現不公平、不公開等問題,將引發(fā)深層次的新媒體輿情危機,對社會救助的整體公信力將造成傷害,損傷群眾對政府工作的信任。為此,應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的監(jiān)督及監(jiān)管。相關執(zhí)法部門應加大執(zhí)法力度,采取主動調查監(jiān)管、群眾多渠道舉報、日常巡查等方式,從源頭上對社會救助的官方與私利機構進行嚴格監(jiān)督,積極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同時應聯(lián)合網監(jiān)部門,重點對網絡新媒體中的各類含有社會救助性質的民間公益組織進行監(jiān)督與監(jiān)管,確保社會力量和政府力量能夠充分運用到社會救助當中,保護受救助者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地維護和發(fā)揮社會救助對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積極作用。
4.實現社會救助的多方參與
社會救助并不僅僅是單向度的政府責任,而應該是全社會協(xié)同參與的雙向度實踐。社會救助的根基在社會,廣泛的社會蘊含著強大的救助力量,可以為社會救助的開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的支持。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必須要依托社會,不斷豐富社會救助的主體,充實社會救助的資金保障。應“引入民間組織、社區(qū)、企業(yè)和社工機構等社會力量,實現社會救助制度責任主體的多元化與社會化。”〔3〕全面建立多位一體的社會救助主體結構,使多種社會角色如大學生、農民、工人、企業(yè)白領、教師以及社會知名人物等都能夠參與到社會救助中來,并結合自身的行業(yè)特色對受救助者采取針對性的幫助。此外,應廣泛開辟社會救助的資金籌措渠道。通過網絡新媒體加強社會救助事業(yè)的官方宣傳,不斷提高民間組織機構參與社會救助的自愿意識,鼓勵和引導企業(yè)、機構以及事業(yè)單位等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支持,吸引社會援助資金的流入,進一步夯實社會救助的基本保障。
總之,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是我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利國利民的長期工程。對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應進一步優(yōu)化社會救助的制度體系,不斷轉變和創(chuàng)新社會救助的方式方法,嚴格社會救助的監(jiān)督監(jiān)管,吸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和發(fā)展社會救助體系。從而使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各項工作全面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助力“四個全面”戰(zhàn)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參 考 文 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12-11-18.
〔2〕《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公布〔N〕.人民日報,2014-02-28(03).
〔3〕謝勇才,丁建定.從生存型救助到發(fā)展型救助: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發(fā)展困境與完善路徑〔J〕.中國軟科學,2015,(11):48.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