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莎
摘 要:基本心理需要在決定人類動機和特定動機風格上的重要作用,圍繞促進最佳的機能和健康的心理過程進行闡述,主要研究環(huán)境因素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人類動機發(fā)展的不同水平,關注于研究人類的行為由意志和自我決定的程度。本文對基本心理需要的涵義,測量工具以及在組織管理實踐中的運用進行了系統(tǒng)概括,力圖使讀者對基本心理需要理論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勝任需要;自主需要;關系需要
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源于自我決定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 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理論(Deci & Ryan,1980,1985,1991,2000)[1]明確指出了基本心理需要在決定人類動機和特定動機風格上的重要作用,圍繞促進最佳的機能和健康的心理過程進行闡述,主要研究環(huán)境因素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人類動機發(fā)展的不同水平,關注于研究人類的行為由意志和自我決定的程度(劉海燕,閆榮雙, 郭德俊,2003)。自我決定有四個子理論[2],從不同的方面來解釋動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即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強調(diào)人的興趣感、能力感、控制感和主動感,從學習者的認知角度來理解內(nèi)在動機的生成和發(fā)展;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主要探討外在動機到內(nèi)部動機所經(jīng)歷的動機發(fā)展水平,和動機內(nèi)化所具備的條件;歸因定向理論(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關于個體對有利于自我決定的環(huán)境進行定向的發(fā)展傾向的理論(Ryan R M.1985);基本心理需要理論:主要研究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與幸福感、歸屬感、忠誠度等關系,該理論是自我決定論的核心理論,也是自我決定論研究的基礎。
一、基本心理需要的界定
(一)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定義
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關系需要,這三種需要均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且需要三者共同達到滿足狀態(tài)才能使得內(nèi)部動機作用最大化。這三種基本需要的確定是以促進內(nèi)部動機作用為標準,且有實證研究作為支撐:
自主需要指的是個體在活動或行為上具有較高的自我決定水平,能夠體驗到自己能主宰自己的行為的需要。Deci(1971, 1972)發(fā)現(xiàn)外部獎勵會破壞個體行為的內(nèi)部動機。在對此現(xiàn)象進行解釋的過程中,他們以歸因理論(DeCharmes,1968;Heider, 1958)為基礎建立了因果定向理論(Deci,1980),認為外部事件對內(nèi)部動機的影響是因為它們影響了個體行為的自主性,使個體覺得被控制。在對跨度為30年的128個研究進行了元分析后,這一理論得到支持(Deci, Koestner, & Ryan, 1999)。
勝任需要指的是個體能夠有效并熟練地完成某種活動,以體現(xiàn)自己能力、表現(xiàn)出色的需要。White(1959)認為勝任是個體活動和發(fā)展的最主要的能力源泉。以此為理論基礎,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正向的反饋相對無反饋可以增加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Boggiano & Ruble,1979;Deci,1971);而負向的反饋相對于無反饋會減少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Deci & Cascio, 1972)。由此,Deci 和 Ryan (1980)提出勝任需要的滿足對內(nèi)部動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隨后的研究證明了勝任需要在反饋和內(nèi)部動機作用之間的中介作用(Vallerand &Reid, 1984),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勝任需要滿足對內(nèi)部動機的促進作用也有賴于自主需要的滿足(Fisher, 1978; Ryan, 1982)。
關系需要指的是想要與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連接的需要(Baumeister & Leary,1995; Bowlby, 1958; Harlow, 1958; Ryan, 1993) [8][9],也有人譯為歸屬需要。這一需要的提出是以依戀理論(Bowlby,1979)為基礎,Baumeister 和 Leary (1995)在對大量實證研究進行回顧后認為關系是一種基礎需要。但由于基本心理需要的確定是以有利于內(nèi)部動機作用發(fā)揮為標準,而內(nèi)部動機的完全發(fā)揮可以發(fā)生在個體獨處的時候,因此,關系需要在基本心理需要中作用相對較小,它更多的是為個體內(nèi)部動機的發(fā)揮提供一個具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研究表明,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關懷,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內(nèi)部動機(Ryan & Grolnick,1986;Ryan,Stiller,& Lynch, 1994)。
自我決定論認為,這三種基本需要可以在許多活動中得到滿足,具有普適性;即使?jié)M足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但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對個體積極發(fā)展和忠誠度的重要性是肯定的(Deci & Ryan,2000)。因此,在跨文化的研究背景下,特別是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背景下,自主需要和關系需要對個體積極發(fā)展的重要程度是否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一致值得探究。
(二)基本心理需要的測量工具
研究者們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對基本心理需要這樣一個比較新的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包括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和問卷法等。其中問卷法的使用最為廣泛,它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輔助其他研究方法對被試人員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進行評定。早期的研究中,曾有研究者用不同的量表對三種基本心理需要進行測量。Reis等(2000)在研究中使用了自我決定量表(Self-Determination Scale),多維自尊量表(Multidimensional Self-Esteem Inventory ,MSEI)和依戀方式量表的組合。也有研究者采用自編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Sheldon & Bettencourt, 2002)。Gagné(2003)在 Ilardi 等(1993)編制的工作環(huán)境需要滿足量表(Measure of Need Satisfaction at Work)的基礎上改編了基本需要滿足量表(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in General Scale),該量表包括21個題項,采用7級評分,分為三個需要維度,有反向計分。被試根據(jù)題項的描述選擇與自己實際情況的符合度,1代表完全不符合,7 代表完全符合,總分越高,代表需求滿足水平越高。在美國被試人群中的信度系數(shù)為:總量表(α=0.89),自主量表(7題,α=0.69),關系量表(6題,α=0.86),勝任量表(8題,α=0.71)。我國學者張劍對Deci在2004年開發(fā)的工作場所中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進行翻譯后回譯,形成中文版的工作場所基本心理需要量表。目前該量表已成為基本心理需要相關研究中使用率最高的量表,因此有不少研究者對其信、效度進行檢驗并發(fā)表了簡化版本,如 Johnston和Finney(2010)修訂的16題版和Shen等(2013)在研究中使用15題版。我國學者劉俊升等(2013)也對一般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進行了中文版的信、效度檢驗,以中小學生為被試人群,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基本心理需要理論的應用
隨著基本心理需要理論的發(fā)展,其不僅在心理學界獲得了廣泛的影響,在教育領域、運動健身以及醫(yī)療、政治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組織心理學家也開始在管理領域中對自我決定理論進行進一步地驗證和應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員工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其工作行為相關,見表1國內(nèi)外關于基本心理需要在工作行為方面的研究。
綜合國內(nèi)外文獻可以看出,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在管理、組織領域的研究表明:自主支持的工作氛圍和管理手段比受控性的工作氛圍和管理手段更能夠使員工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更能夠提高內(nèi)在動機,促進外在動機內(nèi)化,增加幸福感,從而增加員工的工作投入,提高員工滿意度,降低離職率,提高績效水平,形成強烈的組織認同感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1]Deci,E.L,&Ryan,R.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J].New York,NY Plenum.1985:69-73.
[2]Baard,P.P., Deci, E.L., & Ryan, R.M. (2004).In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 A Motivational Basis of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in Two Work Setting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10),2045-2068.
[3]胡娟.基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論的員工敬業(yè)度研究——以濟南市星級酒店為例[D].山東大學,2011,碩士學位論文.
[4]Churchill,C.A & Surprenant,C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491-504.
[5]MeyerJ.,Allen N.A three 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1991,(l):61-89.
[6]Loch,M.,Paint,R.&Ryan,R.M.(2005).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reat to safety,:Implications for Staff and patient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for youth[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36,4l5-425.
[7]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228,234-238.
[8]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5.117(3): 234-238.
[9]Bowl by,J.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58.(39), 350-373.
[10]Ainsworth, M.D.,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1978).Patterns of attach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11]Angyal, A. (1965). Neurosis and treatment: A holistic theory. E. Hanfmann, & R. M. Jones (Eds.)[J]New York: J. Wiley.
[12]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Harris,J.(2006).From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to intentional behavior: Testing a motivational sequence in two behavioral context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2), 131-148.
[13]Sheldon ,K.M., Elliot, A. J., & Kim,Y.(2001).what is satisfying about satisfying events? Testing to Candidate Psychological Nee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0(2), 325-339.
[14]張 劍,張 微,宋亞輝. 自我決定理論的發(fā)展及研究進展評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