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才
(馬邊彝族自治縣建設鄉(xiāng)光輝中心校,四川 馬邊 614600)
充分調(diào)動民族山區(qū)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陳興才
(馬邊彝族自治縣建設鄉(xiāng)光輝中心校,四川 馬邊 614600)
真誠的師愛是孩子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源泉,信任是孩子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石,要鼓勵孩子互幫互助,多鼓勵少批評,開展必要的課內(nèi)、外活動。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民族山區(qū)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民族山區(qū);孩子;學習
近年來,民族山區(qū)一線教師總愛說的一個話題是:現(xiàn)在的孩子難教!貪吃貪玩、上課走神、作業(yè)忽悠、躲避答問、缺乏包容、處事寒心、不思進取……缺乏應有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實,這個話題既讓我困惑,也讓我迷茫!老師的良知提醒我:所有孩子的潛質(zhì)應該差不多,起始點也應該差不多,稟性也應該差不多……為何出現(xiàn)這樣的怪異現(xiàn)象呢?教師有責任嗎?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珍寶,嬌慣、遷就、溺愛……應有盡有;孩子自幼就處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狀態(tài),給人的感覺是,孩子就是家中的“呼風喚雨者”。這些現(xiàn)象,尤其是在“留守孩子”家中和“獨生子女”家中更為彰顯?!皢斡H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是孤獨、害羞。當然,還存在一些社會負面影響的原因。出現(xiàn)這些“民族山區(qū)孩子怪象”的最大根源是:孩子缺乏應有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教師想方設法去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可以從以下諸方面去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民族山區(qū)學校的孩子之所以突顯出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窘?jīng)r”,關鍵在于缺乏“摯愛”的滋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不吝“摯愛甘露”——針對孩子的共性與個性,從生活、學習、活動和交往等方面給予有價值的引領,帶領他們朝著健康、和諧、愉悅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前進。借助不偏不倚的言行、褒貶適度的評價,矯正孩子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重塑孩子的理想,從而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民族山區(qū)孩子畢竟生在彝鄉(xiāng),長在彝鄉(xiāng),接受的“地氣”還是比較充足。加之,他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都具有靈動的氣息。他們既有共性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好奇好研的思想,又有個性化的好勝、取勝、展現(xiàn)自我的表現(xiàn)形式。介于這種情況,應對孩子們充滿信任——相信孩子們能行!孩子們即使在探索生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差錯,也要鼓勵孩子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分享孩子們探索的歷程,幫其查擺過失原因,指點注意事項,絕不能遇事就“棒殺”。也不能因為“前怕狼后怕虎”而一味的包辦代替。只有這樣,才不會扼殺孩子們的進取意識和進取動力,才不會喪失孩子們的上進信心。誠然,信任孩子們,必定有一定的前提,也不能脫離教師正確的引領和管控視野,充分發(fā)展孩子們的正確個性。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教師畢竟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師的一言一行必定會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孩子。教師對工作的激情會悄然無聲地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坝H其師信其道”和“什么樣的師傅帶出什么樣的徒弟”“教師的工作激情是點燃孩子內(nèi)在學習動力的星星之火”是最好的佐證!
“勤”與“懶”看似矛盾,它們卻相輔相成,和諧地辯證統(tǒng)一。教學上的“勤”與“懶”近似數(shù)學上的“和不變規(guī)律”——一個加數(shù)增大,則另一個加數(shù)減小。教師課堂上“懶”一點,把課堂讓給孩子,讓孩子在課堂上“勤”一點——歷練知識探究的過程,體驗新舊知識的無縫銜接,享受獲得知識、技能的愉悅,感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分享集成的智慧絢麗火花,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以致用,開展必要的課內(nèi)、外活動是調(diào)動孩子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氛圍催化劑”。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陣地為平臺,展示孩子的學習成果和技能,張揚孩子的個性,滿足孩子強烈的表現(xiàn)欲,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定能讓孩子生活得陽光。孩子生活陽光了,閱歷也就積淀起來了,陋習就會慢慢消失,也就直接或間接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開展集體性的野外活動、書畫展示活動、美食活動、篝火盛會、主題班(隊)會等。
與家長溝通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貌似與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沾邊,其實不然。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能捕捉很多“第一手素材”,擁有很多感悟,積淀很多經(jīng)驗,培育很多技能,學會不同層面的、不同程度的感恩,收獲很多書本外的知識,經(jīng)歷成敗的心理磨練,分享合作的愉悅,感受成功的喜悅等。這樣一來,孩子的作文就會有血有肉有情感,解決問題有經(jīng)驗,思考問題有模型,說話做事有條理……學習不吃力必然就上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來了。
孩子之間互相幫助,很多老師認為只能增進孩子間的友誼,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往往忽視了它的其它功能。同齡人有共同的語言,交流、溝通不存在“代溝障礙”。被幫者,感到幸福,不會因為落后而灰心;幫者,學以致用,鞏固提高了,還要要求自己隨時“先行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調(diào)動起來了。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運籌學科間的互助工作,加強正確的管控和引領。
孩子們的成長,難免有得有失。教師對孩子們的評價應該注重縱向發(fā)展態(tài)勢,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既要善于捕捉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或成功也不能放過。并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一丑掩百俊”。既要認可孩子們的點滴進步,也要矯正孩子們的不良傾向。至于“橫向?qū)Ρ刃栽u價”,教師最好不用,只能營造氛圍,讓孩子們自己去感悟。這樣,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在教師心中的存在,就不可能墜入“絕望懸崖”!
這一點是很多教師都容易忽視的一件事情,以至于吝嗇口中一句鼓勵的話語。試想:作為教師,把孩子的作品“推上”媒介或相應的“舞臺”,孩子的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一次成功,也許會成就他輝煌的一生。還會吸引很多仰慕的“眼球”,他們也會奮起直追,又何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調(diào)動呢?誠然,教師在“薦稿”時,要把好關,必要時還要代勞,幫助孩子潤潤稿——既要保持孩子稿件的“純真”,防止“虛假”給孩子們帶來負面影響,又要兼顧“上薦”的價值。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憑直覺的好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這種認知傾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就是對感興趣的內(nèi)容聽得津津有味;而對那些自認為無趣的東西,則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是課堂上對老師講的內(nèi)容,先覺得新奇有趣,而隨著課堂時間的推移,這種獵奇式的興趣便逐漸淡化,最后歸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卻收獲甚微。如果教師能有效地做到課堂激趣,就可以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對學習產(chǎn)生樂趣,就會樂學、會學。一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二是注重教學語言的親和力、感染力。三是幽默靈活調(diào)動課堂氣氛。四是設置游戲和比賽互動,體驗樂趣和比賽的形式這一教學手段,讓孩子在玩中學習新知,掌握技能。并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和愉悅的體驗,充分調(diào)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簡單,需要民族山區(qū)教師擁有耐心、愛心、責任心和恒心,需要教師堅定忠誠民族山區(qū)教育事業(yè)的信念。只要千方百計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調(diào)動起來了,教育教學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也就抓住了教學成功的關鍵。
責任編輯:秦利民
G41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2.29
1009-6922(2017)02-110-02
2017-03-10
陳興才(1966—),男,四川馬邊人,馬邊彝族自治縣建設鄉(xiāng)光輝中心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