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陳可冀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醫(yī)師 張京春
組成地黃四斤,人參六兩,白蜜二斤。
制法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人參為末,和入瓷罐中。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功效滋腎陰,培土生金。
按語本方對腎肺兩虛、內(nèi)熱勞嗽干咳諸證頗有效。無病服之,可潤滋內(nèi)臟,強健體魄。
組成鮮菊花瓣。
制法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
用法每服三四錢,白開水沖服。
功效益壽。主治目皮艱澀。
按語查西太后脈案,載有“老佛爺脈息左關(guān)弦數(shù),右寸關(guān)洪大而滑。肝經(jīng)有火,肺胃蓄有飲熱,氣道欠舒,目皮艱澀。胸膈有時不暢”等語,前后除用此方外,并有用明目延齡丸等清肝明目方者。
組成枇杷葉五六十片,干鮮俱可,如不咳嗽不用。大梨兩個,要深臍的,去皮心,切碎。蜜半杯,先熬至滴水成珠,如大便溏泄不用。大棗八兩,或黑圓棗,或徽棗均可。建蓮肉四兩,不去皮。
制法先將枇杷葉放鍋內(nèi),用水多煎幾滾,取湯用絹淋清汁。其煎過之枇杷葉棄之不用。后將梨、棗、蓮肉、蜜同放鍋內(nèi),鋪平,然后將枇杷葉煎的清汁淹滿略高些,蓋好,煮半枝線香的時間,翻轉(zhuǎn),再煮半枝線香的時間,用瓷罐收好,隨意溫食。其大棗煮熟時,去皮。
功效潤肺健脾。
此方專治氣血兩虛,身體羸瘦,四肢酸軟,精神倦怠,腰痛脊痛,飲食減少,一切不足弱癥。
按語本方組成與目前市面所售枇杷膏不同,個別地區(qū)所制者雖與本方藥味相同,但制法則較本方簡單,此或因本藥方專為光緒帝服用之故。光緒帝二十五歲左右便常感“肢體倦怠,坐立稍久則腰膝酸痛”,且“咽痛干咳”等癥狀迭相出現(xiàn)。枇杷膏具潤肺健脾之功效,光緒帝用之,堪稱藥證合拍,久服當有補益之作用。
組成黨參一兩,白術(shù)(炒)一兩,茯苓(研)一兩,白芍(酒炒)八錢,歸身(土炒)一兩,地骨皮一兩,丹皮(去心)六錢,砂仁(研)四錢,銀柴三錢,蘇薄荷二錢,鹿角膠(溶化)五錢,香附(制,研)六錢。
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加鹿角膠溶化,兌煉蜜為膏。
用法服三錢,白水沖服。
功效本方之所謂扶元,主要在于益氣健脾,溫補腎陽;益陰,則是涼血滋陰,調(diào)補肝腎。
按語其組成暗寓五味異功合逍遙散而小有進退。以異功健脾益氣,逍遙理脾調(diào)肝,加以鹿角膠溫補腎陽,地骨皮滋腎涼血,丹皮清熱涼血,易柴胡為銀柴胡者,推測應有陰虛發(fā)熱之癥狀。本方配伍穩(wěn)妥,通補并行,可以長期服用。
組成茯苓、蓮子(去心)、芡實、扁豆、薏苡仁、藕粉各二兩。
制法共研極細面,加白糖,分兩酌量,兌之為糕。
功效健脾養(yǎng)胃、益氣和中。
按語此方為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八珍糕方加減。原治小兒腸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脹、面黃肌瘦、脾虛便溏泄瀉等證。西太后脈案載:“慈禧皇太后右關(guān)滑而微大,左關(guān)稍弦,余部平平。木郁土弱,不易運化濕氣,以致食少難消,胸脅不暢,頏顙如昨,嘔飲便溏。今議用理脾化飲湯調(diào)理?!碧t(yī)李德立于此又擬此兒童用之八珍糕,似甚對證,此藥香甜可口,而少藥氣,饑時可以食用,又可療疾。用于成人,亦一妙法。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請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