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諶麗芳
中國的語言是一門藝術。從呀呀學語時對“春眠不覺曉”的吟唱,到成人后對“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感悟,漢語言的藝術美不僅伴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xiàn)。
和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形式所不同的是,語言藝術的美是一種內(nèi)容美而非形式美,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意蘊的美、一種意境的美。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育活動中,卻常常出現(xiàn)以下幾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
一是過于強調道德訓誡和應用性原則,總是希望幼兒能從文學作品中“懂得一個什么道理”,而忽視了文學作品本身的語言美。如欣賞完故事《三只蝴蝶》后,教師請幼兒為風雨中不愿分開的蝴蝶想辦法,有個幼兒回答說:黃蝴蝶躲到黃花下,紅蝴蝶躲到紅花下,白蝴蝶躲到白花下,大家都淋不到雨了。這確實是個非常合理和實用的方法,但卻違背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立意,三只蝴蝶的思想美、心靈美、行為美一點兒也沒被幼兒感受到。
二是偏重于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科學的理解。我們選材時都會不自覺地以是否科學作為重要標準,雖然也強調藝術性,但對這一標準的掌握是模糊的。
三是教師本身對語言的審美價值缺少認識,常常采取簡單化的方法。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筆者聽到一位教師這樣解釋“白茫?!币辉~:“就是白白的一片”,并請幼兒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顯然是用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和模仿取代了原本該有的想象和思維?!鞍装椎囊黄笔巧钣谜Z,沒有任何情感色彩,而“白茫茫”卻有寧靜、遼遠的意境。雖然孩子懂不了這么多,但教師不能為此就弱化語言藝術本身的美感。
那么,怎樣才能潤物無聲地開展語言藝術教育,使孩子們在自然的氛圍中建立起對語言美的欣賞、領悟、表現(xiàn)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拓寬語言教學的選材范圍,實現(xiàn)多種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
幼兒語言藝術教育的載體是最為豐富多彩的,也各具特色:兒童詩及兒歌情感洋溢,語言凝練,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故事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有擬人、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能引起幼兒強烈的情感共鳴,滿足幼兒各方面的精神需求;幼兒散文,用精美的語詞、動態(tài)的描寫,展現(xiàn)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十分優(yōu)美。還有古詩、寓言、神話等,凡是幼兒能夠理解的,都可以讓幼兒接觸、感受。
二、與多種形式相結合,進行文學作品的欣賞活動
1.作品欣賞與活動教具或動作相結合。如組織小班幼兒欣賞兒歌《我要自己走》時,可以用活動的拉線教具,朗誦到哪個角色,就將誰的圖像貼到背景上,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念兒歌、做動作。
2.作品欣賞與音樂活動相結合,經(jīng)常利用音樂作背景。如在組織大班幼兒欣賞詩歌《夢》時,以《夢幻曲》為音樂背景,把幼兒帶入詩歌的情境當中,這種方式特別適合一些情緒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欣賞活動。
3.作品欣賞與游戲相結合,把孩子盡快帶入作品情節(jié)當中。如故事《小兔乖乖》的欣賞,教師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當成兔媽媽,把小朋友當成兔寶寶,故事中的對話在教師和幼兒間開展,幼兒情緒投入、積極配合,使欣賞活動充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作品欣賞與歌舞相結合。如組織中班幼兒欣賞散文《云》時,可請幼兒在音樂聲中身披薄紗學云娃娃跳舞,邊跳邊聽:“云兒云兒真美麗,我把云兒摘下來,云兒云兒真聽話,變成了一只小小雞?!碑斀處熌钔旰?,幼兒還可蹲下來,用粉筆畫出不同形象的云朵。
三、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鼓勵幼兒進行語言創(chuàng)作活動
語言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基礎上表現(xiàn)美,雖然因為年齡特點和實踐經(jīng)驗的局限性,在這一時期幼兒不可能進行高質量的語言創(chuàng)作活動,但筆者認為,教師還是應最大限度地提供機會讓幼兒嘗試進行語言創(chuàng)作活動。其中,仿編詩歌和故事就是一種較好的創(chuàng)作方式。如筆者在請幼兒欣賞詩歌《搖籃》后,就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幼兒從詩歌工整、對稱的語言中受到啟發(fā),編出了諸如“大地是搖籃,搖著花寶寶”“池塘是搖籃,搖著魚寶寶”等富于童趣又不失美感的詩歌來。
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
筆者認為,在語言藝術教學中,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教師要想在語言藝術教育上有所建樹,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藝術修養(yǎng),用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的肢體、眼神甚至是心靈去打動幼兒、去牽引幼兒進入語言藝術的美妙世界當中。
漢語言藝術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髓。當我們沉浸其中時,作為教師,可別忘了我們有責任去拉起孩子的手,帶領他們共同去聆聽、感受這凝固的漢語言音符之美。(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