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舟
水稻成熟得俯下身子,它的靈魂卻散落四處。因為一株水稻從青秧移到水田,再成長為金色的谷粒,不知要遭遇多少苦厄。天旱無雨,萌得再早的谷種也會因為缺水無法移栽;洪水肆虐,又無法保證灌漿的稻穗不被欺凌。水稻總不會讓佤族同胞省心,剛薅去稗子與雜草,又有害蟲盯梢,稻瘟襲來。因此,別看豐收在望的水稻始終漾蕩著喜色,它的魂堅忍承擔著生長中所有的磨礪苦辛。
唱古歌 迎谷神
佤族同胞們決定給水稻叫魂。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壩卡村的18位母親早上來到田里,等著祭司宣布開鐮。鐮刀從煙熏火燎的老墻上取下,到交給祭司,得有一系列的儀式,這其中包括給鐮刀熏燒柏枝,唱收獲的古調,最后祭司還得用酒給鐮刀潔身,然后才把它重又交到穿著一新的18位母親手上。開鐮后,18位母親將取到的新谷交給祭司,祭司端著盛裝新谷的篾桌走下祭祀臺,走向“谷魂車”。吉時已到,等候在葫蘆小鎮(zhèn)的上萬佤族同胞,早已把村中的道路清掃得一塵不染,把路邊的籬芭扶正,把過河的新橋搭好。他們吹著谷笛、擂響木鼓,唱著古歌,等候谷神來到他們中間,再進駐早已安排好的神壇。像三月的青苗節(jié),他們以舞姿與民謠祈愿豐收,手牽手把青秧交給大地;而新米節(jié),就是讓通天神鼓喚谷魂回家,于是就有一系列感天動地的祭祀。
谷魂得走大道。大道兩公里長,路兩旁早已等候著前來參加新米節(jié)的游客與當?shù)厝罕?。另一位祭司也等候在大道,他要親自將谷魂從車上帶進人海,接受佤族同胞的祈福。兩位目光澄澈的佤族女孩懷抱新谷跟在祭司身后,這一刻,萬畝待收的稻田,水光浸潤,谷穗婆娑。木鼓是通天神器,敲響木鼓,方可與谷魂對話,讓四下散落的谷魂應聲聚集。谷笛響了,低訴的內心肯定是感恩,豐收不易,但說什么都過來了。甩發(fā)舞者踏著古老的牛角號聲,敞開心扉,表達尊崇。谷魂心滿意足地再次上車,沿著兩公里長的大道緩緩向葫蘆小鎮(zhèn)走去。這時的隊伍十分龐大,木鼓隊后面跟著近百頭牛組成的牛隊,牛鈴叮當,人們似乎又回到了農耕場景。雖然是新米節(jié),但佤族同胞無法忘記牛,正是牛的忍辱負重,才有水稻的豐收。因此,犒勞牛也成為新米節(jié)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給牛洗腳,對牛言謝。
谷魂要過新橋。據(jù)說只有過了新搭建的木橋,谷魂才能與附在身上的邪惡撇清干系。因此,迎谷魂的前一天,佤族男同胞都要上山選一棵又直又粗的大樹,在祭司的禱告聲中將它伐下。這粗大的橋木同樣得經(jīng)過大街,讓人拉著就位。拉木橋活動是新米節(jié)重要的內容之一,拉著的雖然是一根木頭,實際上就是牽著樹魂歸來。它像獨木舟,承載著阿佤人的夙愿與舊夢。此刻,眾神輪休,而雷公也卸下了閃電,讓天空象征意味極強地灑些小雨,然后又讓陽光值守。祭司站在橋木上,手持涂滿牛血的長矛與麻栗樹枝,唱著古調,往前拉十米,往后拉十米,以此反復進行十多次,橋木才能拉到河邊,在歡聲笑語中就位。
糧倉滿敬谷魂
新米節(jié)期間,差不多所有活動都與新米有關。舂新米粑粑,讓人仿佛回到大集體年代,想起腳碓舂粑粑的情形。小孩子跑粑粑飯,一邊跑一邊悄悄把手伸進飯盆偷吃幾口,急得忘了抹掉嘴角粘著的飯粒,讓舂腳碓的人忍俊不禁。揉粑粑的老人會從舂過的粑粑飯里揪出一小團,隨手給跑粑粑飯的孩子捏個老鼠什么的,跑粑粑飯的孩子會跑得更勤。而搶新谷米,則成了眾多游客參與的節(jié)目,誰都吃米飯,可是搶到佤族的新米飯,就意味著你來年有更多的福份,既然是這樣,搶,就變得爭先恐后。雞肉爛飯、佤王晏等滄源佤族原生態(tài)美食,同樣離不開新米。新米會被悄悄揣進人們的衣袋,不多,就一小把,或者更少,帶給不能前來參加新米節(jié)的親人,他們一樣渴望沾染新米節(jié)的喜氣與吉祥。最讓人難忘的則是喝米酒比賽,有人一口喝干三斤,有人嘗一口就滿臉通紅。重要的是參與進來,佤族的新米節(jié)有你想尋找的鄉(xiāng)愁。
谷魂車被眾人簇擁著來到葫蘆小鎮(zhèn)的時候,送谷魂的祭司會大聲喊:“谷魂回來了,主人家快拿水酒來喝!”等在葫蘆小鎮(zhèn)廣場的祭司即捧著水酒祭品前來迎接,把谷魂安頓在火塘主位之后供起。眾人下跪,祭司隨即念念有詞:“谷魂谷魂你回來,你從河的那邊來,你從山的那邊來,下雨天給你搭好橋,烈日下給你蓋新房,我們用繩子牽你回來,我們用歌聲請你回來。不要留在樹林中,不要留在坡那頭,不要留在寨子邊,也不要躲在水潭中……把我們的糧倉擠滿,把我們的谷籮擠裂。來呀來……谷魂谷魂快回來,我們?yōu)槟阏埧统燥?,我們?yōu)槟愠杼瑁憔碗S著我們的歌聲,高高興興地回來啊……”
跪在地上的佤族同胞,喜極而淚,他們在重溫一株水稻從移栽到分蘗,從抽穗到灌漿的每一道程序。他們跟著祭司祈禱,經(jīng)過千辛萬苦的勞作,今年的豐收已歸倉廩,他們又焦盼著來年的農事。是的,水稻離不開水,從這種糧食的命名上就知道的,但只有把每一粒谷種當孩子一樣疼愛的佤族同胞,才能聽見水稻喝水的聲音。每一個佤族部落除了娶親嫁娶擇吉日,連插秧這樣的事情也要選個好時辰,這樣打發(fā)出去的青秧才能戰(zhàn)勝白葉枯病與穗頸稻瘟,才能避開卷葉螟與稻飛虱。
舂新米 釀新酒
安頓好谷魂,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就是歡樂。佤族姑娘們要進行舂新米比賽,每個部落選出三名婦女參加,看哪個部落舂的新米干凈。舂米使用的是木杵臼,兩名婦女負責舂,另一名婦女則手持簸箕,一次又一次地將舂過的谷子進行篩簸。新米舂好后,十八個部落都要煮新米飯,當然先得祭祀谷神、山神、河神等諸神,然后才分給老人與孩子。新米真香,那種香一直會彌留在葫蘆小鎮(zhèn),彌留在人們的心靈,那該就是具體的鄉(xiāng)愁了。當然,年輕人的歡樂會更多,男的彈撥著小三弦,女的口合吹葉,白天他們在勐董河畔高歌谷魂;月下,他們會低訴愛的心曲。
新米節(jié),誰都可以與久遠的自己相遇,盡管你不事農耕,你卻離不開五谷;盡管你已與田畝相距甚遠,但你的餐飲里,少不了大米的清芬。萬物有靈,只有對水稻疼愛有加的佤族同胞,才能聽見谷魂竟然摻和了蛙鳴與雨聲,新米竟然有汗水與泥香的味道。也只有有恩必報的佤族同胞,才能給新米設一個節(jié)。新米節(jié)的最大意義是謝恩,水稻千年與人類的淵源當然不是新米節(jié)可以厘清,但通過嘗新米、舂粑粑等活動,讓人們又一次懂得,面對一粒水稻,我們可以默不做聲,但絕對不能停下感恩。
新米節(jié)結后,我重新來到壩卡。收后的稻田,有種空落與寂寥。我看見翻曬谷草的母女,忙碌成米勒作品中的畫面。那些黃金色的稻草就是牛—年的盤廛,稻田的主人當然不會讓它淋雨變霉。水稻可沒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意,在時間的催促中生長,它們甚至沒有打盹的時間。站在收后的稻田,我想變成一粒有盼頭的種子。
滄源佤族的新米節(jié)已成為該自治縣特定的節(jié)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的新米節(jié)就這樣被確定下來,成為佤族同胞們對賜人福祉的水稻的一次隆重的感恩。端起新米飯,飲盡新米酒,再趕赴一席鄉(xiāng)愁的盛宴,就更加珍惜越來越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