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夢一直激勵著世界各地無數(shù)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們放棄故土,歷經(jīng)千辛萬苦,只為來到這片土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推銷員之死》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巔峰之作,其塑造了一個困惑、迷惘、絕望的普通小人物——推銷員,揭示了普通美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困境和扭曲的價值觀。本文分析了劇作中美國夢破滅的主、客觀原因,目的在于使人們意識到對金錢和物質(zhì)的盲目追求,極有可能將自己淪為商品和社會錯誤價值觀的犧牲品,從而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關(guān)鍵詞:美國夢;幻滅;原因
作者簡介:黨思宇,女,1993年出生,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美國夢是世世代代美國人普遍的信仰,他們相信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這個從美國殖民時期就出現(xiàn)的美國夢,不僅激勵著美國人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而奮斗,也始終貫穿在美國文學的發(fā)展進程中。1949年,阿瑟·米勒用六個星期創(chuàng)作出《推銷員之死》,揭露了美國夢的虛妄,是米勒戲劇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锻其N員之死》中反復出現(xiàn)的“夢”,不是一種價值,也不是一種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并不是所有的夢都具有價值,威利的夢更是脫離商業(yè)化時代的一種錯誤,這個錯誤則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推銷員之死》中的美國夢
在《推銷員之死》中,阿瑟·米勒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扭曲的美國夢。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個對美國夢充滿幻想的普通推銷員,在美國商業(yè)文化的虛幻背景的籠罩下,盲目估計自己的能力,幻想通過商品推銷而功成名就,正是這種對美國式成功抱有的頑固信念最終摧毀了他。
在威利的心目中,美國夢的代表人物是他的哥哥——本。本十七歲的時候進入非洲叢林冒險,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二十一歲的他帶著鉆石凱旋而歸。對于威利來說,本為他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威利希望終有一天他也能像他哥哥那般成功。本的形象成為了威利的美國夢的象征,根深于威利的心中,而與威利的對比又使他深感危機。
在威利心中,美國夢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戴夫·辛格曼。我們可以說威利追尋美國夢的力量多半是來自于這位老推銷員。威利以戴夫為榜樣,他的最高夢想是成為第二個戴夫·辛格曼,在他眼中,戴夫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他具有吸引人的個人魅力。戴夫八十四歲時依舊可以依靠電話推銷來謀生,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以至于有上百個推銷員和買主出席他規(guī)模宏大的葬禮,威利期望他死后也可以如此受人們愛戴。
可以看出,威利美國夢的范本是本和戴夫·辛格曼的成功結(jié)合。本代表了威利對美國夢的期望與幻想;戴夫代表了威利對職業(yè)生涯成功的期盼,威利堅信,不論他的工作多么渺小,多么卑微,只要他努力肯干,勤勉向上,他的事業(yè)就會有所成功,就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
二、美國夢幻滅的原因
1、客觀原因
一方面,在經(jīng)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人的價值觀在20世紀發(fā)生了改變。因為戰(zhàn)爭,很多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產(chǎn)生了消極懈怠的心理,缺乏進取精神。與此同時,社會并沒有對民主、自由、平等的概念做出真正完美的闡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鄙棄美國夢的積極方面,他們感興趣的是如何盡可能多的獲取經(jīng)濟利益。那時,美國夢在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扭曲,不再是人們的動力,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也已被物質(zhì)所控制。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年輕一代被稱為“迷失的一代”,他們無法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正如劇中比夫?qū)ふf:“我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倍さ幕卮鸶又S刺:“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如此的虛偽,我不斷地拉低我的理想?!?/p>
2、主觀原因
威利美國夢的失敗是由個性上的缺失和虛假的價值觀所造成的?!锻其N員之死》中,威利對美國夢的定義是一個大房子,一輛昂貴的汽車,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體面的工作和美滿的生活,他也希望他的孩子們在學校能取得好成績。然而,當夢想和現(xiàn)實碰撞時,威利的夢想不堪一擊。威利美國夢的榜樣是本,他想要擁有和本一樣的好運氣,然而他缺乏堅定的信心,也沒有十足的勇氣,他做不到像本一樣不擇手段地競爭。本在威利的潛意識里不僅是美國夢的象征,也是他的勇氣的體現(xiàn)。雖然威利知道他的成功可能是毫無意義的,但他卻要求自己去追逐他的美國夢。
或許是他看到了自身希望的破滅,他試圖將夢想傳給他的兒子,然而威利對兒子的教育也是錯誤的,他始終不明白大兒子比夫為什么不成功。他以自認為最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一名優(yōu)秀推銷員的標準,來教育孩子,因為他相信只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就能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正是這種錯誤的教導方式導致比夫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到最后生活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威利對于作為一名推銷員而功成名就的空想使比夫和哈皮拒絕面對現(xiàn)實,沉迷于幻想,為盲目信奉美國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三、結(jié)束語
威利的死亡是美國夢悲劇形式的體現(xiàn),時刻提醒著我們,一旦夢想與物質(zhì)有所牽扯,那么夢想便不再純粹、美好。威利一生都在追隨著美國夢的腳步,但最終以失敗收場,他是盲目信奉美國夢的受害者,他的悲劇也是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縮影。值得深思的是,在美國夢的大背景下,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被重新定義,物質(zhì)上的富有并不能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在競爭激烈的商業(yè)社會中,只有認清生活現(xiàn)狀,堅守自我,才能營造豐富的精神世界、獲得美滿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阿瑟·米勒. 推銷員之死[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劉繼新. 文化透視下的“美國夢”——以《推銷員之死》為例[J]. 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
[3]金華良. 《推銷員之死》的悲劇精神[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