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圓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知行合一說”是一中國哲學史上重要一派,作為這一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人們通常稱他為“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集大成者”一詞最早是源于孟子對孔子的贊譽,“孔子之謂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比缱鄻芬话悖早姲l(fā)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作為一本名為《怎樣讀古書》的著作,對于這一部分的論述是必不可少的。
關(guān)于“知行合一”,王陽明的闡釋十分清晰完備。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只也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王陽明《傳習錄》)可見知行合一之難。在此文中,胡懷琛先生認為“知”中又分聞他人言之如此;經(jīng)過相同之事類推此;親歷其事而知之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層次“親知”最為確切?!靶小敝杏钟邢戎笮?;先行后知;方行方知三個不同層次,而王陽明所謂“行”即是方行方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曰“合一”。胡懷琛先生也明確表達了自己認為“知行合一說”偏重于倫理學而非哲學的觀點。
我們讀侯開嘉先生的文章,了解到考證的意義;讀邱振中先生的文章,感受到思辨的力量。今日,當我讀胡懷琛先生的文章,可感受他的博學與情懷。他曾有敢于試紙上賦詩:“如此淪才亦可憐,高頭講章寫連篇;才如太白也遭謫,拂袖歸來抱膝眠?!钡牟涣b。也有因他《神州日報》發(fā)表文章詆毀孫中山領(lǐng)導的國民黨,憤然轉(zhuǎn)投《太平洋報》工作的狂放。在動蕩的社會中,仍筆耕不輟,實乃可貴。
從學術(shù)史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在當時眾多文章中涵蓋范圍較廣,史料充分,觀點較為客觀明了。但金無足赤,此文一定程度上還受制于材料不完備和個人觀點。如胡懷琛先生認為“知行合一”說范圍甚狹,“知”只是“親知”,而非“一切知”。此點說不通之處在于王陽明“親知”觀點本就由胡先生提出,在胡先生認知的基礎(chǔ)上闡發(fā)而來。
對于王陽明的經(jīng)歷,尤其“龍場悟道”一事,后代神話其者也大有人在,但離不開即是,這是與王陽明本人一生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的,由于出身不凡、家世顯赫,又天資卓越,王陽明年少成名卻輕狂慣,在此有一例,曾受朱熹“一草一木皆具理”影響的他,為實踐“格物致知”而研究一竹子三天夜,卻并未研究出什么結(jié)果,自那時,他開始懷疑“格物”之說,也為開創(chuàng)自己的理論打下了基礎(chǔ),百千年過去,隨故事流傳的范圍廣,添加的成分也多,但王陽明的天賦異稟,此事便可見一斑。但無可避免的,自那之后,他也走上了與歷代名流相似的道路,上書觸怒了掌權(quán)宦官,被貶官,其父也受牽連被趕出北京。他也有機會與真正開始了對心學的探索,從批判朱子之學到發(fā)展自身,王陽明也經(jīng)歷了艱辛的歷程。本人曾有幸與去年親身貴陽龍場,即王陽明悟道之處,由于這位思想大家,現(xiàn)如今,龍場已可稱得上當?shù)氐闹匾包c,比周圍的村落繁華很多。據(jù)史料記載,當年的龍場萬山叢薄、貧瘠無煙,又苗僚雜居,身在此安靜又困難的環(huán)境中,王陽明回想多年從政歷程,日夜反省后頓悟出“心是感應(yīng)萬物根本“的理念。事實上,后代對王陽明心學的非議并不在少數(shù),認為其極大程度上受制于時代,甚至是為了政治服務(wù)的產(chǎn)物,但無可否認,這是古往今來任何學科,乃至實際存在的物質(zhì)都難避免的。它們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歲月長河中被湮滅,如“唯心”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但能夠傳至今日的,都必然有其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故不能以偏概全否認王陽明理論中“立志、勤學、改過、致良知”等的價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到今了天,這一學說仍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nèi)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yǎng),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對青年人說“知行合一”,是我們社會未來的希望。上行下效,基層人民的積極踐行,讓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在今天,又發(fā)揮了如當年一般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王陽明理論在的重要意義,也是胡懷琛先生書此學說“真價值”的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