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劇《打漁殺家》是馬派創(chuàng)始人馬連良先生的名作之一?!按驖O”和“殺家”原是《慶頂珠》中的兩折,又名《討漁稅》。后來這兩折戲并成了一折,就叫《打漁殺家》。這出戲從蕭恩想和女兒平靜地度過晚年到終于被逼和官府豪紳決裂的過程,塑造了漁民蕭恩的反抗形象,折射出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在京劇傳統劇目中堪稱經典。而馬先生帶給我們的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不愧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讓《打漁殺家》也成為京劇歷史上美學的一個里程碑。
【關鍵詞】京劇;《慶頂珠》;《打漁殺家》;馬連良;蕭恩
京劇《打漁殺家》是馬派創(chuàng)始人馬連良先生的名作之一。這出戲塑造了漁民蕭恩的反抗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個人認為其藝術性要高于許多其它類似劇目,也比其它的“水滸戲”更加深沉和悲壯,在京劇傳統劇目中堪稱經典。
我國著名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先生曾在《戲劇報》上發(fā)表一篇談京戲的文章,論到京戲的佳作,首先舉出的就是《打漁殺家》。有幸的是,馬連良先生也是最早接受拍攝的京劇藝術家之一,曾拍攝了《借東風》、《打漁殺家》、《游龍戲鳳》、《群英會》、《借東風》及《秦香蓮》等,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與張君秋先生演繹的這出《打漁殺家》就是由香港勝利電影公司在1949年錄制的,雖年代久遠,卻如淳酒般歷久彌新。這部電影時長約一小時,我曾翻來覆去觀看了許多遍,馬先生在舞臺上是個瀟灑風流的老生形象,表演俊美灑脫,舉手投足恰到好處,唱腔淳厚,運氣巧妙,可謂“字字珠璣,如玉綸音”,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第25代世孫朱家縉先生的評價:“一派仙音繞”。而扮演其女的張君秋先生扮相俏麗,嗓子既寬且甜,唱功、表情、手勢等也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二人珠聯璧合,美不勝收。
“打漁”和“殺家”原是兩折戲,屬于全本《慶頂珠》中的兩折,又名《討漁稅》、《蕭恩殺江》等。《慶頂珠》由名為《昊天關》的小說演化而來,全劇由“得寶”、“慶珠”、“比武”、“珠聘”、“打漁”、“惡討”、“屈責”、“獻珠”、“殺家”、“投親”、“劫牢”、“珠圓”等折組成。可惜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慶頂珠》的全本已經瀕于失傳,作為水滸迷和戲劇愛好者的我尋求其全本多年無果,十分遺憾。而“打漁”和“殺家”兩折則一直上演不衰,后來這兩折戲也逐漸并成了一折,就叫《打漁殺家》了。
《打漁殺家》的大背景是水滸眾英雄受到招安后死的死,隱的隱,一敗涂地,老英雄蕭恩(是梁山好漢活閻羅阮小七拒絕招安后的化名,部分資料,如1924年的水滸續(xù)書《水滸還魂記》的《緣起》中也說到蕭恩可能是阮小二的化名)也帶著女兒蕭桂英隱居江湖。
話說轟轟烈烈的水滸農民起義失敗后,好漢們大都凋零四方,蕭恩與眾兄弟分手后,窮困潦倒,只好帶著女兒隱姓埋名在江邊打魚為生。蕭恩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一顆珍珠,名為慶頂珠,頂在頭上入水,可以避水開路,后來成為蕭恩的女兒與花榮之子花逢春訂親的信物。因天旱水淺,蕭恩打不上魚,欠下了鄉(xiāng)宦丁子燮的漁稅,丁府派師爺率家丁前來興師問罪,蕭恩忍無可忍,將眾人打得落花流水,官府不分青紅皂白對蕭恩杖責四十外還命他賠罪。蕭恩走投無路,激憤之下,帶著女兒以獻珠為名,夜入丁府,殺了漁霸全家。戲中寫某日蕭恩遇到了一個新知(倪榮),一個舊交(李?。?,戲里用這兩個人很巧妙很簡潔地描繪出了蕭恩當年的豪氣干云。如倪榮一上來就要試試蕭恩的臂力,但給老英雄輕描淡寫地抓住了動彈不得。后來桂英問起這二位叔父是甚等樣人,蕭恩四句西皮搖板:“他本江湖二豪俠,榮華會上也有他。蟒袍玉帶不愿掛,弟兄們雙雙走天涯。”馬先生的這一段唱白悲涼至極,既唱出了這兩人的豪俠情懷,也隱含著過去宋江等受招安而被殺害的過往,描寫出當時惡紳橫行、與官府勾結欺壓良民的事實。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惡霸和贓官是很多的,不足為奇,但這個戲著重描寫蕭恩的心理活動,他先是好言相求,等到眾人用武力催討,無奈之下打了一場。但他還是不希望惹事,前去官府首告,誰知卻被責打四十大板,還要逼他去丁府負荊請罪,他這才忍無可忍,揭竿而起。這其中的過程表現得層次分明,而馬先生運用了他獨特的馬派唱腔,節(jié)奏多變,細膩流暢,奔放而不失精巧,雄渾中見俏麗,把一位衰邁而求妥協的老人的心情曲折地傳達出來。
印象頗深的是那一段“搖板”:“江湖上叫蕭恩不才是我,大戰(zhàn)場,小戰(zhàn)場,會過許多。我本是出山虎獨自一個,爾好比看家犬一群一窩,你本是奴下奴,敢來欺我?”詞句酣暢淋漓,快意恩仇,真是京戲中罕有的佳作。而馬先生嗓音蒼勁醇厚,對氣口、音量及音色都有高超的駕馭能力,這一段抑揚合度,灑脫流暢,極具穿透力與表現力。讓我想象到,當年蕭恩快馬鋼刀,經歷多少戰(zhàn)陣,會過多少好漢,雖說此時落魄,卻哪會把這種狗腿子放在眼里?!芭屡比?,可與《水滸》石秀大罵梁中書的“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這句名罵交相輝映,令人拍手稱快。
到蕭恩決定去報仇后,整個表演從蒼涼轉為悲壯。這句對白:“忍不得了!取我的戒刀過來!”馬先生的念白頓挫分明,鏗鏘有力,善用鼻腔共鳴,表現出他的心理活動從抑到揚,累積起來到此時如火山般爆發(fā)出來。女兒擔心父親,苦勸不住,兩人抱頭痛哭,毅然決定與父親一齊前去。這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心想他們不去殺人報仇,又有哪一條路好走?
《打漁殺家》是我國舊戲曲中少有的悲?。ù蟛糠质且詧F圓美滿結束),試想連水泊梁山那樣的大起義都失敗了,像蕭恩這樣勢單力薄的反抗是注定要失敗的。可是蕭恩明知會失敗,卻仍要反抗,那就是一個正直的人在殘酷環(huán)境中不得不走的道路,充分體現了他的英雄傲骨。從他想和女兒平靜地度過晚年到終于被逼和官府豪紳決裂的過程,折射出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因此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驚慌。清余治的《翼化堂條約》中說:“《打漁殺家》以小忿而殺及全家,……藐法紀而熾殺心,更適足開武夫濫殺之風,破壞王法,端在于此”,建議各地“立議永禁”(《得一錄》)。可是,它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不僅未被禁絕,反而成為廣泛流行的劇目。而馬先生帶給我們的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不愧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讓《打漁殺家》也成為京劇歷史上美學的一個里程碑。
【作者簡介】
徐韞珂,女,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學高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