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有磯 薛志文 李 富 黎子輝
(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18)
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及ADAM17檢測對腦膠質瘤預后評價的臨床價值*
侯有磯 薛志文 李 富 黎子輝
(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18)
目的 研究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及ADAM17檢測對腦膠質瘤預后評價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腦膠質瘤患者73例,其中39例患者為I~II級惡性膠質瘤設置為低度惡性組,34例患者為III~IV級惡性膠質瘤設置為高度惡性組,再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人40例設置為對照組,比較三組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等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和ADAM17水平差異。結果 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ib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P<0.05);高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P<0.05),低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DP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P<0.05);高度惡性組ADAM17指標陽性率為97.06%,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58.97%和對照組20%(P<0.05),低度惡性組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膠質瘤患者瘤體的惡性程度越高,其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水平越高,ADAM17指標陽性率越高,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及ADAM17檢測有利于臨床上對腦膠質瘤的診斷,有利于預后分析及治療方案的確定。
凝血—纖溶系統(tǒng);ADAM17;腦膠質瘤;預后
腦膠質瘤是一種原發(fā)性的顱腦腫瘤,是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根據WHO的分級,I~II級劃分為良好的膠質瘤,患者預后相對較好,III~IV級為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及生存率均較差[1]。有很多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常常會出現凝血—纖溶系統(tǒng)方面復雜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與腫瘤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可直接影響患者預后[2]。ADAM17又稱為腫瘤壞死因子α轉化酶,其表達同樣會在炎癥和腫瘤等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影響[3]。探究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與ADAM17對腦膠質瘤發(fā)展及預后的影響,為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特選取我院腦膠質瘤患者73例和健康人40例,比較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與ADAM17水平的變化情況,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腦膠質瘤患者73例,其中39例患者為I~II級惡性膠質瘤設置為低度惡性組,34例患者為III~IV級惡性膠質瘤設置為高度惡性組,再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人40例設置為對照組。低度惡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8.25±10.67)歲,其中星形細胞瘤9例,少突膠質細胞瘤7例,間變性星形細胞瘤9例,膠質母細胞瘤14例;高度惡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33~64歲,平均年齡(48.52±10.38)歲,其中星形細胞瘤9例,少突膠質細胞瘤5例,間變性星形細胞瘤7例,膠質母細胞瘤1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7.29±10.39)歲。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凝血—纖溶系統(tǒng)各指標檢測:采用法國生產的全自動血凝儀對ATIII活性、Fib、D-D、FDP等指標進行檢測。腦膠質瘤患者在未接受治療即初次入院時進行采血,健康人在體檢當天進行采血,保證采血前2周內未接受止血或抗凝的藥物治療。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1.8 ml,置于109 m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管中,血液與抗凝劑的比為9∶1,充分混合后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在室溫下于2 h內完成檢測。ADAM17檢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石蠟切片后經脫蠟、高壓抗原修復后用3%的H2O2進行孵育5~10 min,目的是消除內源性氧化物酶的活性,向血清中滴入ADAM17的抗體,在4 ℃溫度下保存一夜后第二天用磷酸緩沖鹽溶液沖洗,滴加二抗并孵育30 min后再用磷酸緩沖鹽溶液沖洗滴加鏈霉親和素-生物素-過氧化物酶,30 min后用復染、脫水,于顯微鏡下觀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三組ATIII活性、Fib、D-D、FDP等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水平差異。②比較ADAM17指標在三組中的表達情況的不同。
2.1 三組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水平比較 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ib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Fib水平低于低度惡性組;高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低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DP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FDP水平低于低度惡性組。見表1。
表1 三組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高度惡性組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2.2 ADAM17指標在三組中的表達比較 高度惡性組ADAM17指標陽性率為97.06%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58.97%和對照組20%,低度惡性組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DAM17指標在三組中的表達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與高度惡性組比較,②P<0.05。
惡性膠質瘤具有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其中膠質母細胞瘤的發(fā)生率約占膠質瘤的55%,而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5年內的生存率僅有5%[4]。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膠質瘤的治療方法也逐漸增加,例如微創(chuàng)神經外科技術、放射技術等,目前臨床上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治療,治療療效及預后較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因癌細胞侵襲生長所導致的膠質瘤的高復發(fā)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等難題仍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所以對膠質瘤細胞增殖及遷移的機制進行探索分析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途徑。有研究發(fā)現,腫瘤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腦膠質瘤患者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紊亂會導致機體高凝狀態(tài)的發(fā)生,激發(fā)形成靜脈血栓,增加了手術治療的危險性[5]。ADAM17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均有異常表達,因ADAM17具有蛋白剪切酶樣的作用,能通過信號通路促進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且ADAM17的表達會隨著膠質瘤的惡性程度增高而更加強烈[5]。
沈照立[7]等研究者認為,ADAM17在高度惡性膠質瘤中的表達要高于低度惡性的膠質瘤,可以增強腫瘤細胞的增殖及運動活性。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fā)現,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ib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低度惡性組;高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低度惡性組D-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FDP水平較高度惡性組顯著較低,對照組FDP水平低于低度惡性組。凝血—纖溶系統(tǒng)各指標水平隨著腫瘤惡性程度的增高而升高,ATIII由肝臟和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具有重要的抗凝作用,Fib是血中含量豐富的凝血因子,直接參與到血栓的形成,D-D也可作為血栓形成和高凝狀態(tài)的重要標志物之一,FDP能反應纖溶系統(tǒng)的激活狀態(tài),高度惡性膠質瘤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各指標水平更高,表明患者易發(fā)生靜脈血栓,預后更差。高度惡性組ADAM17指標陽性率顯著高于低度惡性組和對照組,低度惡性組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高度惡性膠質瘤組患者因ADAM17的影響其腦膠質瘤細胞的增殖能力、細胞活性及遷移能力增強。本次對腦膠質瘤患者凝血-纖溶系統(tǒng)各指標和ADAM17水平研究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后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及ADAM17檢測對腦膠質瘤預后及臨床治療有重要的價值。
[1] 韋軍葆,朱小東,陳龍,等.133例腦膠質瘤患者預后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42(32):3908-3910.
[2] 王艷蘭,左燦,卿之駒,等.凝血—纖溶系統(tǒng)相關指標檢測對膠質瘤患者的意義[J].廣東醫(yī)學,2015,14(7):1090-1092.
[3] 陳祥榮,王向宇.去整合素—金屬蛋白酶17在膠質瘤侵襲轉移中的作用機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9):960-962.
[4] 張瞳光,孔魯,尹衛(wèi)寧,等.復發(fā)惡性膠質瘤患者二次術后125I粒子植入與普通放射治療療效對比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4,13(10):1018-1021.
[5] 蔣靜,房彤,陳怡東,等.影響腦干膠質瘤放射治療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11):1093-1096.
[6] 張艷,鄭素琴,張雪鵬,等.解聚素—金屬蛋白酶在人腦膠質瘤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11):1121-1123.
[7] 沈照立,薛飛,沈睿,等.解聚素—金屬蛋白酶17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在人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31):27-30.
侯有磯(1981—),男,廣東肇慶人,主管檢驗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醫(yī)學檢驗工作。
R446.1
B
1004-7115(2017)02-20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2.033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