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球不為人知的故事
清代末年的通州協和書院(現北京潞河中學)足球隊
早在25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中國就有了足球活動?!稇?zhàn)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有2000余里土地,有數十萬士兵,“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犬、六搏、蹴鞠者”??梢韵胍?,那么多人踢球,是何等壯觀的場面??!
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很早就有足球這項運動。在唐、宋、元、金,足球很受北京青少年的喜愛,每于“十月以后,寒賤之子,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后交擊為勝。蓋京師多寒,足指凍。兒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亦蹴鞠之類也”。古時,在北京還有以蹴鞠為技藝的表演。如明代宛平縣顯靈宮道士郭承儀,善于做蹴鞠表演,肩、背、膺、腹皆可代足,還可以使球繞身滾動不墜,令觀者瞠目叫絕。另有記載,清代的滿、蒙、漢八旗子弟“皆踢石球為戲”。清代繪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也展現了老北京人踢小石球健身與游戲的場景。應該指出的是,古代蹴鞠多為有錢人玩兒,民間對此非議不少,加上中國古代這項活動帶有娛樂雜耍性質,踢球者常被視為玩物喪志之徒。元代杰出的戲劇家關漢卿長期生活在北京地區(qū),他就曾諷刺官場中不務正業(yè)的浪蕩公子:“我玩的是粱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燕作、會吟詩、會雙陸?!边@群浪蕩公子也讓蹴鞠蒙受了不應有的惡名。
現代足球運動是19世紀末傳入北京的。最早是在通州潞河中學的協和書院開始有足球活動。難能可貴的是,百年前的足球運動員還留下了珍貴的照片。照片上,運動員們梳著長辮子,穿著運動服,面前還擺著足球。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協和書院與匯文大學堂進行的一場足球比賽,是北京最早的校際比賽。潞河中學的協和書院之所以能夠開風氣之先,是由于這所學校是1867年美國基督教衛(wèi)理會創(chuàng)建的。西方的競技運動得以很快在潞河中學中傳播,從這里畢業(yè)的學生孔祥熙和董守義,后來擔任了國際奧委會委員,新中國第一任國家足球隊教練李鳳樓也畢業(yè)于這所學校。
20世紀初足球就在潞河中學成為了主流運動。1906年,潞河中學隊以2比0戰(zhàn)勝英國水兵聯隊,成為當時的一大新聞。后來,潞河中學足球水平高的消息也傳到租界,喜歡足球的英法駐軍正愁常年找不到對手,因此多次約賽。后來,這種比賽成為北京足球賽事的“傳統節(jié)目”。
由于年代久遠,有關北京足球的傳說也不少。比如北京首場國際比賽的策劃者竟然是國畫大師吳昌碩。這位畫家曾留學英國,非常喜歡踢足球。他回國后得知英國水兵有支球隊在北京,便組織協和書院學生軍與英國人對陣。這場比賽最初被清政府懷疑聚眾滋事、圖謀不軌,但在英國人的壓力下還是如期比賽。比賽時竟有幾千人前來助陣,最終中國學生以2比0獲勝。后來,英國人找了一些理由,說這些中國隊員的辮子甩來甩去,經常碰到英國人的眼睛,才導致了輸球。據說,這場比賽還鬧出一個笑話,一個清政府官員坐轎路過球場,看到觀眾多沒有進去,但第二天他派人到英兵駐地送去“白瓷九龍杯”一座,稱這是送給優(yōu)勝者的。他以為勝利者肯定是英國人,結果讓英國人也啼笑皆非。
時光長河直到今天,北京的足球文化也絲毫沒有停止腳步。上周剛剛開幕的首屆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官方球迷聯賽得到了北京廣大球迷愛好者的關注和支持,這也正說明了北京人對于足球的熱愛和希冀。未來,北京足球的光彩依然會延續(xù)發(fā)展,馬不停蹄!
冰野據《北京市方志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