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興
中國傳統(tǒng)治理中的識人之道
□陳家興
知人之難乃是古今治理的第一大難題,如司馬光所言“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
從千百年來的歷史實踐看,這一難題始終都沒有“最優(yōu)解法”。了解歷史上的識人之道,對于我們今天做好人才工作大有啟發(fā)。
古代君主用大賢的,多重他人推薦、自己明察,或這兩種辦法組合使用。倘若君主不加詳察,他人薦賢往往就會因私恩盛行而致庸人塞路。但當面詳察,要求用人者本身就很賢明,有雄才大略。他們往往思考治理難題夜不能寐而求之于人,若所答能令己茅塞頓開就會引為高賢。歷史上,齊桓公之與管仲、秦穆公之與百里奚、秦孝公之與公孫鞅,都有所謂三天三夜長談的故事。但若為庸主,即便是賢才也不鑒識,有賢能也不善用,賢才終會棄他而去。比如魯莊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孫鞅、項羽之于韓信、袁紹之于荀。
劉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實踐中看實績。蕭何、周勃,起事時就在一起,可謂知根知底。張良、陳平是后來投奔,劉邦也是見到他們謀略的效用才逐漸起用的。劉邦甚至不太相信引薦這種方式,他不想把無能之輩用到官位上空享爵祿,即便如蕭何這般重臣所薦,他也未敢輕信。蕭何就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但總不予重用。以致蕭何追韓信,才觸動劉邦,最終答應讓韓信當大將。但在設壇拜將之后,劉邦還要一試韓信有無真本領:“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劉邦聽了韓信的一番話方大喜,才“自以為得信晚”。
借助人才的名聲與業(yè)績考核的辦法可以識別人才。然而,司馬光指出過這種方法的弊端:“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渾;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zhèn)蜗嗝??!币庵^靠輿論的毀謗或贊譽,就會有個人的愛憎感情爭相摻雜進來,使善良和邪惡混淆;而用功勞簿進行考核,就會巧詐橫生,真假不明。千載以來,可謂至理。
戰(zhàn)國時期的齊威王甚是明察。他曾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安居樂業(yè),官府平安無事,東方十分安定?!笆亲硬皇挛嶙笥乙郧笾?!”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萬戶俸祿。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zhèn)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坐視不救;衛(wèi)國奪取薛陵,你不聞不問?!笆亲雍駧攀挛嶙笥乙郧笞u也!”當天,齊威王下令煮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此后臣僚們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虛作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強盛的國家。
對不同范圍的民意,孟子早就說過:“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边@里,孟子提示了一個更大范圍,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廣大群眾。
三國時期的魏明帝痛恨浮華之士,對吏部尚書盧毓說:“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庇谑亲屔ⅡT常侍劉制定考課法,劉制定了《都官考課法》72條供百官討論。
群臣對這種考績之法,多有非議,傅嘏的觀點最有代表性。他認為這種考績是治國的細微末節(jié),“本綱不舉而造制末程,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結果久議不決,事竟不行。
的確,這種考績的具體工作繁瑣龐雜,最后形成分數,多一分者就比少一分者優(yōu)秀?當然未必,而且很容易被用來作弊徇私。
司馬光就此事寫過一段很長的議論。他認為識人之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為曲私欺罔之資也”。意謂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屬下能否勝任就會看得清清楚楚,無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績之法就會成為徇私、欺騙的憑借。這個道理很有現實針對性,也比較在理。
司馬光認為,“為人上者,誠能不以親疏貴賤異其心,喜怒好惡亂其志,欲知治經之士,則視其記覽博洽,講論精通,斯為善治經矣;……欲知治兵之士,則視其戰(zhàn)勝攻取,敵人畏服,斯為善治兵矣”。其核心意思就是,內心正,根據屬下的實績來選人,肯定能選好。他認為,選人這種事,雖然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決斷在于自己;雖然考核要看實際表現,但審察卻要用自己的內心。探討實情而斟酌是否適宜,最為精密最為細微,怎么能預先定出法規(guī)而全部交給職能部門去做呢?今天看來,就是對于一個單位來說,可以聽取別人意見,但主要領導者最后要拿定用人主意,不能全部交給組織人事部門去做。
司馬光也指出了一種用人的實際:“所喜所好者敗官而不去,所怒所惡者有功而不錄;詢謀于人,則毀譽相半而不能決,考求于跡則文具實亡而不能察?!彼J為,如果用人者憑喜好怒惡來選人,聽別人意見毀譽各半不能決,考核事跡又文書具備卻內容空洞而不能覺察,這樣即使制定再好的考核辦法,也得不到真實情況。
司馬光的看法是,居上位的人,不只是君王而已,太守居于一郡之上,刺史又居于一州之上,九卿居于屬官之上,三公居于百官之上,如果各級都用這個辦法考察任免自己的下屬,君王也用這個辦法考察任免三公、九卿、郡守,就不會有什么煩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