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羚
摘 要:旱地“麥/玉+豇/豆+蒜”是在“麥/玉/豆”旱地新3熟復種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集輪作、套作與混作于一體的,一年5熟制糧經復合型種植模式。其操作簡便且經濟效益高。是從事種植業(yè)的農村勞動力日趨不足現(xiàn)狀下較優(yōu)種植的模式。只要改進覆蓋、蔬菜采摘與商品化處理技術,就能得到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麥/玉+豇/豆+蒜;種植模式;特點與超越
中圖分類號:S3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01
仁壽東北部常年平均氣溫17.4℃,有效積溫較高,為玉米混作遲熟豇豆與大豆套作晚秋蒜苗的種植模式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2014年,仁壽縣借鑒珠嘉鎮(zhèn)該種植模式試驗經驗,自擬方案,在武通1組示范了“小麥套玉米、玉米混豇豆再套冬大豆、大豆套作蒜苗”種植模式,面積1413m2。
1 “麥/玉+豇/豆+蒜”旱地5熟種植技術
1.1 小麥
選用內麥9號,在播種前1周,用20%克無蹤水劑40g/667m2,兌水25kg噴霧防治各種草害,于立冬前7~2d(11月1日—11月5日)播種。需要注意行間距和規(guī)模,采用撬窩點播、疏株密植與精量播種技術,每窩播精選種子8~9粒。播種后采用稻草覆蓋并給予適量施肥,注意病蟲害防治。在黃熟初期,留矮樁收割,田邊電動脫粒,麥桿就地覆蓋套作玉米。
1.2 玉米
選用成單30。備2kg/667m2,在3月25日—4月10日分批肥團育苗,育苗完成后進行分級移栽。施肥是在玉米7葉期,用玉米1365調節(jié)劑2支/667m2,兌水12.5kg噴霧,做好病蟲害防治。在黃熟初期收獲。半數(shù)無豇豆的玉米桿砍下,就地覆蓋大豆。保留有無豇豆的玉米桿,去除中下部葉片,將2行相對的2窩頂花栓在一起作豆架。
1.3 豇豆
選用8月豇(晚熟紅豇豆)。在5月上旬小麥收獲后,直播玉米窩內,隔窩種植,待8月豇株高達3m,春玉米收獲后,正值玉米幼苗期結束,開始抽蔓,用玉米桿做架,注意架引蔓,使莖蔓均勻分布于架上。無需單獨施肥,但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并且需要注意在子粒將飽未飽時,及時采收。不得傷及無限花序頂端花芽,確保國慶節(jié)前不斷開花結果。
1.4 大豆
選用貢選一號;播種去除籽粒不飽滿、有雜色、病斑的種子,在5月25日—6月3日播種,選雨后及時搶墑播種,宜早不宜遲。注意科學施肥后適當規(guī)格種植。在大豆主莖進入分枝期時,將濃度為200ppm的多效唑均勻噴施在莖葉上,控制旺長。播種期、盛花期、結莢鼓粒期均需要給予不同的藥物防病治蟲,且注意適時采摘。
1.5 晚秋蒜苗
選取仁壽香蒜苗,于整地和施肥后在8月下旬播種,撒播250顆/m2大蒜種子,用1cm厚的玉米秸蓋種。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地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在小麥機播前1~2d(11月1—4日)收獲。
2 “麥/玉+豇/豆+蒜”種植模式的特點分析
旱地“麥/玉/豆”是相對于“麥/玉/苕”旱3熟而提出的一種旱地3熟復種制度,以下是針對其中的問題和特點進行分析,以便提出改進建議。
“麥/玉/苕”的問題。勞動強度大、紅苕貯藏困難、效益低下,因耗地力,使土壤貧瘠加劇,全年地面裸露時間較長,水土流失較大。在節(jié)水農藝技術運用日益普遍的情況下,適應性越來越差。
“麥/玉/豆”的特點。改全年翻耕為免耕,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改原空行裸露為全程覆蓋,能夠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農田節(jié)水、保水、抗旱;增種豆科作物,有利于地力培肥。且操作簡便、投入較低、收入較高。
“麥/玉/豆”顯著特點是抗旱、節(jié)水,省工、省肥,節(jié)本、增效。
3 問題與改進
3.1 存在問題
50%玉米桿留作豇豆架,就地能夠選用的稿稈數(shù)量不足以全面覆蓋大豆;豇豆采摘時,極易傷害花序,影響產量;套作蒜苗密度不足:晚秋蒜苗生長期短,約65d左右,且日平均溫度遞降,個體發(fā)育極不充分。
3.2 改進措施
用小麥穎殼加玉米桿覆蓋,由于麥殼單個體系小,覆蓋比較慎密;間隔較多,利于雨水滲入和保持土壤水分,比純玉米桿覆蓋效果更好。用剪刀齊果柄后部(靠近果實部分)剪切,不用手采摘。確保無限花序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15℃以前(常年在10月初,比仁壽北部遲15d左右)不斷開花結果。
4 驗證示范
2014年在太平村4組驗證示范,面積0.95hm2,總產糧食1614kg、秋豇豆182kg、蒜苗220kg;平均產糧食(小麥260kg/667m2、玉米401kg/667m2、大豆112kg/667m2)773kg/667m2;秋豇豆、晚秋蒜苗現(xiàn)金收入1.954萬元、平均1376元/667m2。示范表明,“麥/玉+豇/豆+蒜”旱地5熟種植模式可以在仁壽縣東北部丘陵地帶擴大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