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貴
紅軍喋血百丈關:八萬戰(zhàn)士損失一半
李友貴
百丈關戰(zhàn)役是1935年南下的紅四方面軍與國民黨川軍之間的一場重要戰(zhàn)役,也是影響紅四方面軍命運的一場大戰(zhàn)。
百丈關是四川雅安、名山間極具戰(zhàn)略價值的重要隘口,三山環(huán)抱,地勢險要,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有“獲百丈關者,得成都無疑”之說。
1935年9月下旬,張國燾不同意黨中央關于紅軍北上的方針,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紅軍發(fā)起綏崇丹懋戰(zhàn)役,經過15天艱苦戰(zhàn)斗,擊潰川軍6個旅,斃傷俘虜敵兵3000余人。
10月24日,紅30軍、9軍27師從阿壩州懋功出發(fā),以迅猛之勢擊潰楊森殘部,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3縣發(fā)起進攻。10余日內,紅軍占領了邛崍山以西、大渡河以東、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邊廣大地區(qū),斃、俘敵10000余人,擊落敵機一架。紅軍南下速度之快,攻城拔寨之堅決,讓劉湘措手不及。隨后,紅四方面軍決定向名山、邛崍進擊,乘勝東下川西平原,直接威脅劉湘的政治心臟成都。
川軍各路諸侯驚呼:“南路緊急,匪軍大股有直取成都之勢?!睘榱硕糇杓t軍進入川西平原,劉湘急調其主力王纘緒、唐式遵等部,總計20多萬川軍集結于名山及夾門關、太和場、石碑崗,在名山重鎮(zhèn)百丈關與紅軍決一死戰(zhàn)。
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中縱隊全部及右縱隊第4軍集中15個團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場、太和場之敵發(fā)起攻擊,14日占領該地,擊潰敵暫編第2師兩個團。16日攻占百丈鎮(zhèn),打退敵6個旅的反撲,然后沿百丈通邛崍大路攻擊前進。但攻勢很快就在敵優(yōu)勢兵力的阻擊下受挫。
19日拂曉,敵10多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由北、東、南三面向紅軍突出于百丈地區(qū)10余里長的弧形陣地反撲。廣大指戰(zhàn)員忍著疲勞寒冷,在山谷、爛田和松林中與優(yōu)勢之敵展開浴血苦戰(zhàn),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進行白刃搏斗;有的戰(zhàn)士手臂被打斷了,就用牙齒咬著拉火索將手榴彈拉響,與沖到身邊的敵人同歸于盡。老紅軍鄭加平曾回憶:“ (百丈關戰(zhàn)役)太慘了!從上午打到下午,天上飛機轟炸,地面敵人的火力是紅軍的10倍。犧牲了很多戰(zhàn)友。我跟著排長一直插入敵軍的前沿陣地。”
經過連續(xù)7晝夜的激戰(zhàn),雖然斃、傷敵15000余人,但紅軍傷亡也近萬人。主力受挫,主陣地丟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百丈戰(zhàn)役后,全軍于當月撤至天全、蘆山、寶興3縣休整并準備過冬。1936年2月,紅軍又被迫后撤,于4月轉移至道孚、爐霍、甘孜地區(qū)。至此,南下紅軍由8萬人減至4萬余人,南下行動遭受失敗。
對于百丈關戰(zhàn)役的失利,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客觀地總結了失利的原因:“我軍百丈決戰(zhàn)失利,教訓何在呢?對川軍死保川西平原的決心和作戰(zhàn)能力,估計不足,口張得太大,我軍高度集中兵力不夠,戰(zhàn)場的選擇失當,如此種種,都與我們在戰(zhàn)役指導思想上的急躁和輕敵有關?!?/p>
(責任編輯:楚文)
(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