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羽雪
社會發(fā)展了,有些事便隨之忽略了。儉,就是這樣一件被忘掉的事。我喜歡拂去厚厚的塵埃,到歷史當中去找尋一些閃光的東西。這些故事雖然老掉牙了,甚至俗不可耐,但看著看著,它們就會在我的眼前放出光芒來。其實,這些事看似雖小,卻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去牢記。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便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兒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節(jié)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p>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幾十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jié)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周總理的廉潔眾所周知,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就是總理身體力行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召開的會議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敝芸偫盹嬍尺€很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jīng)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偫硪?guī)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后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偫沓酝觑垼倳A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干凈,最后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jié)儉感到不解,總理說:“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
儉是一粒種,它雖然不起眼,但不經(jīng)意間卻能長出一棵茁壯的苗。它常常為人們所忽略,但日子久了,還能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國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眱€,乍聽起來雖小,卻能成大事。家不可缺少它,國更應傳承之。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儉這一粒種,不可小覷??!
(責編 / 劉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