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尋找真相的路往往是艱辛的。然而與之比起來,說破真相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和魄力
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我們面對一個極其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為了保護自己,有的時候難免言不由衷。
這種情況大部分是故意為之。譬如,當面稱贊一個長相一般的女性說她“漂亮”;奉承單位的領導說他“英明正確”,等等。但有時這種言不由衷的情況也會完全出于一種純粹的無意識,就連表態(tài)說話的人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
關于真相的認知就是如此。
通常情況下,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期待真相、熱愛真相的人。由于對真相的期盼,也讓我們對那些敢于揭露真相的人充滿了敬意。
然而,這只是很膚淺的表面現(xiàn)象。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真實的想法可能恰恰相反,寧愿相信皮相就是真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殘酷的和讓人發(fā)指的。在大部分情況下,真相給大多數(shù)人帶來的并非是愉悅,而是難堪、羞恥、懊惱、憤怒、恐懼,至少是一種巨大的沖擊!
對于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名著《皇帝的新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皇帝被幾個狡猾的騙子玩弄于股掌之上,竟然光著屁股參加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巡街游行,為此還一度沾沾喜喜,認為自己穿了一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透明華衣……
在這個故事里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面對赤身裸體的國王,從大臣到底層的成年草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和敢于指出“皇帝其實什么都沒穿”這個真相。
當然,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們和皇帝本人一樣,都相信自己開始時的那個直覺是錯誤的!很顯然,堂堂一國之君絕不可能光著屁股在大街上丟人現(xiàn)眼,因此他的身上一定是穿著衣服的,只是我們這些人眼拙看不出來罷了。
最后出來揭破真相的是一個小男孩。他指著光溜溜的皇帝大聲說:“可是,他真的什么也沒有穿啊!”
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讓事情的真相豁然呈現(xiàn),故事也就戛然而止。
其實,這是一個尚沒有寫完的故事?;蛘呶銓幷f是安徒生故意將進一步追問和思考的空間留給了后世的讀者。
在我看來,這個寓言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當那個小男孩站出來,勇敢地揭破真相之后在場所有成年人的反應。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位愚蠢的皇帝自然是惱羞成怒的,他身邊的大臣們肯定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除此之外,那些一度為了皇帝的前所未有的新裝而雀躍歡呼的旁觀者呢?難道他們的心里就痛快和高興嗎?
本來,這是一場事先設計好的皆大歡喜的慶?;顒?,現(xiàn)在卻因為這個小男孩的一句真話而弄得不歡而散。這多煞風景啊!
很顯然,在“皇帝什么也沒穿”這個真相面前,醒悟過來的成年人的心里必然是懊惱的、羞愧的。他們羞愧于自己的眼拙和心拙。這樣一個連小男孩都能發(fā)現(xiàn)的真相,為什么自己就沒有看出來或者敢于說出來呢?如此簡單的真相竟然要借著一個小男孩的嘴說出來,這無疑是說,所有這些參與圍觀和慶祝的成年人的智商竟然不如小孩子!這讓他們的一張老臉往哪兒擱呢?
這種深深的羞愧必然帶來一個邏輯上的結果:憎恨!憎恨那個無意之間說出真相的小男孩。可以預計的一點是,這個小男孩今后很難在這個國度容身了。
事實就是這樣殘酷:人類歷史上率先指出真相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
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學者布魯諾就因為比較早地指出來“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這個真相,而被頑固的教會根據(jù)庸眾們的意見,燒死在羅馬的一個廣場上。
如前所述,絕不僅僅只是那些因為假相而得益的既得利益階層仇恨揭破真相的先驅(qū)者,被假相所蒙蔽、所迫害的大眾同樣仇視、憎恨那些找到真相和敢于說出真相的先驅(qū)者。這些揭破真相的人讓一般的庸眾們感到了自己在人格上、思想上、智商上的多重不堪,同時也讓他們因為假象的被揭破而不知所措。
尋找真相的路往往是艱辛的。然而與之比起來,說破真相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有時甚至要冒著被關進監(jiān)獄和殺頭的危險。尤為可悲的是,當先驅(qū)者被殺頭的時候,身邊一定站滿了黑壓壓的民眾。他們是專門來看熱鬧的。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么當年覺悟之后的林則徐,不敢將“大清國絕對打不過船堅炮利的英吉利國”這樣的真相告訴天朝的上上下下。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聰明人,一個官場上的智者,他只想“明哲保身”。
關于這一點,魯迅不愧是一個老于世故的人。他剛從日本回國時,寧愿躲在老屋里抄寫古碑,也不愿意寫后來的那些“揭傷疤”式的文學作品。他的想法在《吶喊·自序》里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魯迅沒有明說,但他絕對想到了的一種可能性就是,被喚醒的這幾個人搞不好會因為你攪擾了他們的清夢而狠揍你一頓呢!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