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騫
涼粉楊不是天津衛(wèi)人,他的“楊二涼粉店”就開在縣城。
說是涼粉店,其實(shí)就是夾在兩堵破墻間的塑料雨棚。說來也怪,地方破,生意卻火得不行。涼粉楊的真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有人叫楊二,有人叫老楊。而他尤以涼粉聞名,就姑且稱他涼粉楊。
涼粉楊的涼粉是縣里的名吃了,涼粉是綠豆粉,前天晚上發(fā)好,放一夜,第二天用刨子刨碎了論碗賣,配蒜泥、姜末、醬油、香醋、菜頭丁、紅辣油,用平碗盛上來,客人抽一條長凳坐了,不消兩分鐘就能吃上了,一碗下肚,暑氣盡退??h城賣涼粉的有幾十家,但人們都往涼粉楊這跑,寧愿多起幾分鐘排幾分鐘隊(duì),有人背后說涼粉楊不地道,往粉里加罌粟殼。他的粉的確不同。怪了,都是一樣的粉,何異之有?怪在他把人家不要的涼粉殼用了起來。涼粉晾一夜,外邊兒一層成了米黃的硬皮,一般賣粉的人家都刨了扔掉,涼粉楊把這皮切成條,拌進(jìn)粉里。涼粉嫩滑,不經(jīng)嚼,粉殼又老,不易嚼,涼粉楊這么一拌,口感便提了不少,愛吃老的、牙口好的多加皮兒,愛吃嫩的多拌粉,生意自然紅火。涼粉楊的媳婦也有絕活:做咸菜。醬豆切碎,蘿卜干斬段切丁,拌進(jìn)粉里,味道比起外邊賣的成品醬料好得沒邊。這一內(nèi)一外,便把楊二涼粉的名氣打了出去。
涼粉楊的名氣雖不及他的粉,但在熟人圈子里,他是頗有名的“才子”。刨粉是不算什么才華,但涼粉楊賣粉是有才的。什么人有忌口,哪一碗不沾姜蒜,只消說一遍,便一清二楚無差錯,面前一二十碗粉鋪開,十多種料子加一遍,該沒蒜的沒蒜,不吃芫荽的連片葉子也沒有。客人也方便,點(diǎn)完粉往那兒一坐,就等粉上桌了。這記憶力比起過目不忘也差不離了。當(dāng)然,也遇到不講理的客人,說錯了要反咬一口,總有老主顧在一邊勸:“我這吃了十年也沒錯過,你一來就錯了?”于是,涼粉楊的才名是傳開了。
才子自有才子的傲氣,涼粉楊是有些傲氣的,點(diǎn)頭哈腰不做,連客人的面子也不一定全給。有時(shí)人多,粉上得慢了,就有小年輕耐不住了,急了去質(zhì)問涼粉楊。涼粉楊頭不抬手不停:“你急別人不急?”“再不上我們走了?!薄白呔妥?,無所謂的事。”小年輕多是慕名而來,也沒什么辦法,悻悻坐下,吃一碗粉,氣就消了。再看涼粉楊面不改色,也不惱不怨,這茬子就過去了。
涼粉楊的真才是他的字。涼粉只賣三季,他也不做別的生意,冬天干一件事兒:練字。來來去去賣了快二十年粉,也就練了二十冬字。別的不說,那破破爛爛燈箱上“楊二涼粉”這幾個(gè)字,就是他自己提的。練的歐體,無師自通,倒寫得有筋有骨,讓人看了舒坦。字講究勾連,涼粉講究干脆利落。一勺汁加進(jìn)去,拌得慢了,上桌時(shí)涼粉就泡脹了,口感極差。涼粉楊的手是真快,看得人眼花繚亂,他寫字不比拌粉快與準(zhǔn),這是心意。
涼粉楊也不下棋,也不愛吹牛皮,有時(shí)喝一點(diǎn)酒。他六十歲了,卻從不過老年人應(yīng)該過的生活,他也從不把自己當(dāng)老人:手靈腳活,算不上老。兒子出息了,他涼粉店也還開著,縣里要講文明,沿街不準(zhǔn)擺攤設(shè)點(diǎn),涼粉楊無奈把涼粉店搬進(jìn)門面房里。生意悶了些,雖說不差,也賺不得什么錢,涼粉楊卻也不在意。天黑了咂二兩酒,就著醬豆菜頭,一點(diǎn)肉絲,有時(shí)有一兩個(gè)朋友,有時(shí)就一個(gè)人,自在。日子像涼粉,一碗碗端走,過得不快不慢,倒也有些味道。
(淮陰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