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鍇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大義凜然警后世者有;留罵名于后世的,亦不乏少數(shù)。可用精神為符號鏗鏘講民族大義,而又如此強(qiáng)勁的,卻只有魯迅一人。在此,或許用《雪》中的那句“雨的精魂”才能闡釋那種人格的凝重。魯迅,站在民族的高度,審視國人的靈魂,鮮血淋淋的記憶,總能使人們記起昨天,那種警示經(jīng)久而不衰:孔乙己拖著殘腿爬過來吃茴香豆了,盡管四周都是鄙夷的目光;祥林嫂懷著虔誠乞詢,人死后會不會有靈魂;阿Q搖著辮子,滿街地喊著,造反去了……在墳上的白花前,人血饅頭竟也會失色;百合花竟也會使過客心中掀起波瀾;青年的血又在流,可仿佛從那波流中可以看到,一道脊梁正在聳動。你看,希望的曙光正從那被巨人的肩膀抬起的門中鋪天蓋地地闖進(jìn)來,我們的青年卻等不及了,洶涌地奔出去迎接新生了,可巨人卻衰竭了。
一個無產(chǎn)主義者,一個無黨派人士,對于青年的愛猶如烈火。然而,這團(tuán)燃燒的火終究還是熄滅了。偉人去了,帶著未盡的事業(yè),帶著滿腔的忠誠,留下的卻是生命的凝重和銘記于史的民族精魂。
看過《魯迅》這部電影,心中升騰起一種崇敬感。我總想寫點(diǎn)什么,可又生怕寫不好,而褻瀆了那種厚重。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昔時志同道合的斗士,如秋白、柔石等已遠(yuǎn)去,白色恐怖時刻籠罩在周圍,“碰壁”是無可避免的,“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dāng)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驅(qū)”。為了民族精神不再“彷徨”,他歇斯底里地“吶喊”,當(dāng)“墳”前的“野草”交上“華蓋”運(yùn)時,他卻去了。面對圣人,我想,生命的凝重不過如此吧。
為了民族的覺醒,他三改志愿,矢志不移;為了青年的未來,他筆耕不輟,殫精竭慮……或許在魯迅面前談生命,這本身似乎就有幾分凝重。從他筆下涌出的是一代斗士的壯懷激烈,是投向黑暗的利劍,更是開始前進(jìn)的號角?!叭松嗫嘈粒藗冇袝r卻極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這一點(diǎn)筆墨,給多嘗些孤獨(dú)的悲哀呢”,這或許正是魯迅先生寫作的初衷。
反觀魯迅,同樣是文人,似乎該屬于文人有行之列的。人們欣賞魯迅的文字,大凡是喜歡其文字里透示出來的“真實(shí)”。相信自己的眼睛,敢說真實(shí)的話,這就是魯迅;直面現(xiàn)實(shí),用犀利的文筆,敢寫出心里的話,這就是魯迅?!斑\(yùn)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睈墼鞣置鞯那楦?,使一些往日大言不慚的人不得不慚愧;而一生的無悔追求,就更似一種生命的決絕,雖然這之中幾多孤楚,幾多苦辛?!斑^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yàn)槲医璐酥浪?jīng)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腐朽,我對于這腐朽有大歡喜,因?yàn)槲医璐酥浪€非空虛,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p>
你看,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zhuǎn),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dú)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不,不,那是永不熄滅的民族魂!生命有如此者,便實(shí)屬凝重了。
(山東省臨沂市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