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莞
語文作為我們學習母語的主要途徑之一,無論對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著深遠影響。而文學教育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無論從課堂學習上還是從課后了解上,它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學生對文化的了解,還加強了知識的積累,提高了語文學習效率,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簡要論述文學教育在中專教學中的現(xiàn)狀,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強調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教師在文學教育的教學上,要多制定出適合中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文學教育的教學效率,開拓中專生的視野,讓中專生在不出校門的情況下,也能看到文學的美,感知文學帶給人們的意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要求學生學會文學里面好的修辭方法,為自己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中專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
(一)中專學校注重技能培養(yǎng)
中專學校在很多人眼中更多地理解為學習技術、技能的地方,并不需要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這種只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現(xiàn)在許多中專學校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文學教育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也就失去了文學教育的意義。中專學生在具備一定的技術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很大。在中專學校中,教師對文學教育的不重視,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覺得中專生沒有必要學習文學知識,往往在上課時對文學知識一帶而過。久而久之,學生也就覺得教師都不重視,那么自己也就沒有學習的必要。這就導致中專生的語文成績得不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達不到標準。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又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中專學校教師文學素養(yǎng)低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專學校越來越多的高水準語文教師涌入小學或者中學,導致中專學校的語文師資匱乏,剩下的語文教師普遍語文素養(yǎng)較低,甚至讓其它學科的教師代課。由于不是專業(yè)的語文教師,代課教師缺乏文學鑒賞和品味文學意境的能力,不能引導學生領悟文學作品中多姿多彩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像“囫圇吞棗”一樣學習,在教學效果上也就達不到新課改要求的水準。
(三)中專生基礎知識薄弱
中專學校的學生一般都是初中剛畢業(yè),或者是初中沒有畢業(yè),半路輟學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他們覺得對于考上一個好高中或者好大學沒有任何希望了,所以想上中專學校,學習一技之長,為自己解決生活中的溫飽問題,能夠養(yǎng)家糊口。學校在開展文學教育課程的時候,學生很難理解,導致文學教育不能夠很好的開展。
(四)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恰當
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影響著文學教育開展,中專學校的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較深,在課堂上更多的是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要教學方式。在文學教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分段落、識記生字生詞、歸納大意、主題思想和寫作手法等方面,并不能夠很好將作品中的文學美展示出來,忽視了審美功能,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中專文學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作為學習最主要的動力之一,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好的學習興趣,也是最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的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不要一味地灌輸,不考慮學生能不能夠接受,教師要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心得與感受同學生分享,共同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
文學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相對比較嚴格,要求教師不斷掌握文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功底。教師可以嘗試一下文學創(chuàng)作,這對學生也會產生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點明主題,激發(fā)學生想要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故都的秋》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要向學生介紹,故都的“秋”其實是作者郁達夫的“秋”,是清靜和悲涼的,是表現(xiàn)作者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tài)度的“秋”。教師通過這一系列的講解,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感情,讓學生對自己的語言感情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二)立體化介紹作者
所有文學教育中,其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作者自身表現(xiàn),通過自身構建出優(yōu)秀文學作品。因此,教師在介紹作者的時候,一定要詳細,將作者更加立體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例如,介紹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定居揚州,代表作有詩歌《蹤跡》、散文集《背影》和《歐洲游記》等。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每位作者都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個性特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作者立體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將他們的豐功偉績一一羅列出來,供學生欣賞。將這樣一個鮮活人物與學生的理解相互聯(lián)系,學生就在不斷地探索,對文學的學習也就會更上一層樓。
(三)調整語文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體系是檢驗課程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準確的重要手段,通過檢驗課程的教學效果,改進課程的策略實施。課程評價的對象包括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要素。也就是說,課程評價對象的范圍很廣,它既包括課程計劃本身,也包括參與課程實施的教師、學生、學校,還包括課程活動的結果,即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對文學教育進行課程評價時,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相互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能促進中專學校的文學教育開展。中專學校的評價體系普遍以考試為主,通過考試檢測學生文學掌握的情況,這樣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達不到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目的。
三、中專文學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文學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是人類的精神財富,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字、詞、句,可以了解當時作者的心路歷程,進而享受文學的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心靈與作品結合,從心靈深處感受文章的真、善、美,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文學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中專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將學生的想象力積極調動起來。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當時作者寫作的心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通過不斷的積累,文學知識的儲備量不斷增加,為以后自己的寫作做足了準備。這對于學生感悟文學作品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幫助,審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豐富了心靈。
四、結語
由此可見,將文學教育的教學策略靈活地應用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可以為文學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分析中專學校的文學現(xiàn)狀,加強其重視的程度,合理地應用教學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文學教育是一場長時間的“拉鋸戰(zhàn)”,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推動中專文學教育不斷向前發(fā)展。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