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丹璐
前不久廈門石友周委委興奮地給小編發(fā)來微信語音:我那塊海玉賣了!
周委委,對,就是元旦上了《中華奇石》公眾號的那個會玩石頭會寫詞作曲唱歌的甜妹子。
這妹子把鏈接發(fā)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有人一眼就瞄中了里面作為配圖的海玉。
這位買家是地產(chǎn)商,平時跟委委并沒有什么交集。所以委委起初也沒太當(dāng)真,報了個跟心里預(yù)估差不多的價格——六位數(shù)。
然后,買家還價,要求委委給這塊海玉配座——“一定要用上好的木頭”,還順便問了銀行卡號。
然后的然后,到賬提示音響了,委委還在半懵懂狀態(tài)——這是什么節(jié)奏,傳說中的迅速成交。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小編收到各方石友前來詢問的電話和微信打聽詳細(xì)情況。
你以為這是偶然?不,陶瀾居也成交了。鄭春添先生在2016年12月4日的朋友圈中曬出“金蛇狂舞”已賣出的消息,此鐲子也是在刊登雜志之后,買家在店里見到實物和雜志上的金蛇,最終以五位數(shù)成交。
周委委在專題中刊登的“佛”,在刊登之前也有石友問價,未成。沒想到雜志刊出之后,此石友在雜志上看到,再次追問“佛”的下落,委委回復(fù)“還在”,此石友便當(dāng)即拿下。周委委一共刊登了兩塊,都賣了!
這次海玉六位數(shù)的成交沒發(fā)生在任何一個展會上,也不是哪一個得了“金獎”的石頭上,它發(fā)生在一個媒體的公眾號文章中,新媒體時代要的就是這種反響。好不好,咱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