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聯(lián)結情感紐帶的精神家園,傳統(tǒng)詩詞到底有多美?讓我們來聽一聽93歲高齡的詩詞泰斗葉嘉瑩先生的傾情解讀。
學詩詞不只是要“入乎耳,出乎口”
要想把中國詩詞學好,應該要背誦;但背誦還不夠,要學會吟唱,才能夠真正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
如果能夠讓小朋友有一種游戲和比賽的興趣,不是枯燥死板地背誦,也許更能夠提高他們的興趣。而且我提倡,不要死記硬背地背詩詞,而要學習有平仄調子地吟唱詩歌。
荀子寫過《勸學篇》,他說如果我們學一樣東西,“入乎耳,出乎口”,耳朵聽了,嘴巴可以背出來,口耳之間,從嘴巴到耳朵之間不過四寸的距離,“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對你整個人生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只知道死記硬背,入乎耳,出乎口,對你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
經過幾千年大浪淘沙,流傳到現(xiàn)在的那些名篇巨著中,飽含著詩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厚的修養(yǎng)、情懷,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瑰寶。我們中國有這么悠久的文化歷史,有這么多偉大的詩人和詞人,我們不只是要死記硬背,“入乎耳,出乎口”,我們更要把詩詞里的精神、感情、思想、品格與我們融匯一體,這才是我們學習詩詞的真正目的。
詩歌的吟誦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
詩詞是一種美文,它包括了形、音、義等幾個方面,所以詩詞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詩歌有平仄和結構,有一種獨特的聲調。而這個平仄的結構和聲調,不是古人生編硬派給我們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娊洝反蠖嗍撬膫€字一句,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獨體單音的語言,四個字一句才能夠表現(xiàn)出節(jié)奏。一個字沒有節(jié)奏,兩個字也沒有節(jié)奏,三個字很單調,四個字就有一個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聲調和節(jié)奏。
《詩經》里的第一首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彼鼉蓚€字一個停頓,才有節(jié)奏,而這個節(jié)奏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的基本節(jié)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它原則上是兩個字一個停頓,如“國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頓。“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二二三的停頓。這種停頓,是詩詞最基本的節(jié)奏。
中國的傳統(tǒng)詩歌吟誦是結合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特色,經過一個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所形成的一種音調。雖然現(xiàn)在聽來會覺得奇怪甚至單調,但它卻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因此,我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吟誦很重要。
中國古典詩歌絕對不會滅亡
中國古典詩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為中國古典詩歌重視心、物之間的興發(fā)感動,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無窮;以內心的感發(fā)為主,“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杜甫說,“搖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讀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軒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薄以趬衾镉鲆娏颂諟Y明,讀了他的詩受到感動,而這種感動可以一直延續(xù)不斷。所以,“興發(fā)感動”是中國詩歌的生命,且這個生命生生不已。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吟誦詩歌就是要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xù)。這便是中國詩歌的吟誦之妙。
關于中國古典詩歌,曾有人問我:現(xiàn)在沒有人喜歡古詩,大多數人也不贊成吟誦,那么,中國詩歌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感情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出來,千百年后再讀其詩作,依然能夠受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生命。所以說,中國詩歌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yǎng)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歌中所蘊含的充足的、真誠的生命。
我今年90多歲了,教書70多年。從20歲教書直到現(xiàn)在,我教過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有六七十歲的老先生聽過我的課。我之所以90多歲還愿意站在講臺上給大家講中國詩歌,就因為我覺得在中國的詩詞里蘊藏著這么豐富美好的文化。我既然知道了,我不講出來,上對不起前代的那些詩人詞人,下對不起未來的年輕人,所以我愿意盡我的力量,把詩詞之美告訴更多的人。
(節(jié)選自2017年2月17日《解放日報》)
【感悟】
“入耳入心”:我小時聽到過老輩讀書人“吟唱”古詩詞,對先“入耳”后“入心”的理解是:入耳可以將無聲文字化為有聲語言,讀音、語調、語速綜合呈現(xiàn),輕重、緩急、頓挫、容情、現(xiàn)理化為一體,作者的心情、吟者的感情以及現(xiàn)場的情景氛圍悄然鑄為一個強大的磁場,深深打動在場者。這,是種美妙的魔力體驗,像看球的現(xiàn)場沸騰、飆車進賽道的血脈賁張;這,也不僅僅是學習古詩詞的需要,做人做事,認準的道,須這種投入與癲狂。
“深刻警醒”:葉嘉瑩先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娓娓道來的這番話,“一語驚醒夢中人”。浮躁現(xiàn)世的蕓蕓眾生“無聊而不會發(fā)呆”,人人在追求“快速”“速成”,處處進行著“加工”“整合”,把“娛樂至死”“學術俗化”作為一種“救世文化經濟真經”——比如“什么什么大會”,要眼球要心跳不要未來與遠方,讓看到一點泡沫的人均覺“得矣得矣”,再不去細學深究,中華文化何以千秋萬代?!“如果你只知道死記硬背,入乎耳,出乎口,對你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蹦憧础岸鸥ψx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我們能“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xù)”嗎?!
(薦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