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盛
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睂W習數學同樣也要重視習慣。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提高運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嚴格要求學生,從審題、解答、檢查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習慣閱讀解答反思效率
一、利用符號圈圈點點,養(yǎng)成小學生數學閱讀習慣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數學閱讀習慣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但從目前學生的閱讀情況來看,不得不讓人擔憂。數學讀物具有枯燥、抽象、復雜等數學屬性,確實沒有別的讀物來得那么吸引學生,學生自然不會積極地投入數學閱讀。在課堂上,數學課本用的很少或者當成習題集來用,造成許多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過強,最后導致害怕學數學的惡性后果。根據調查、分析、追溯根源,主要就是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弱??梢娞岣邔W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讀、愛讀、樂讀。但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抽象化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勤思多想、讀寫結合。這對小學生而言,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掌握的,必須依靠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指導數學閱讀,逐漸形成一定的數學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用自己習慣的符號來圈畫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題目條件、問題,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參與認知活動。在閱讀中,要求學生對題目進行全面而準確的感知。而小學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題目的條件、問題、情節(jié)不能至始至終準確無誤地保留在頭腦中參與解題全過程。因而他們經?!芭茴}”,被表面現象迷惑,找不出隱蔽條件和問題,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錯誤解答。尤其是記憶力與思維水平較低的小學生更為明顯。如我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時,讓學生圈出重點字“比、多”,判斷哪個多、哪個少,到底是求較大的數,還是求較小的數,這樣就有效避免了解題出錯。又如:有一塊三角形的地,它的底是4米,高是30分米,這塊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學生讀題時沒有養(yǎng)成動筆圈畫注意點的習慣的話,解題時就會很容易出現以下兩種錯誤:(1)4×30=120(平方米)(沒有除以2);(2)4×30÷2=60(平方米)(單位沒有換算)。如果學生邊讀題邊圈-圈題中的注意點“三角形”、“米”、“分米”、“平方米”,學生就會意識到首先要把長度單位統(tǒng)一成米,然后想是求三角形的面積,用底×高÷2來計算,簡單的圈上幾個圈,就大大降低了解題的錯誤率??梢姅祵W閱讀時,動手圈一圈、畫一畫的習慣既簡單,又有效。讓學生圈圈畫畫后,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題意,正確解答此類題目了。
二、利用草稿畫畫涂涂,養(yǎng)成快速理清解題思路的習慣
線段圖或示意圖具有半具體、半抽象的特點,直觀性強,可以幫助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分清數量關系,理清思路,把學生難以接受的知識化難為易,它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輔助工具。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畫線段圖來分析思考,是理清解題思路的較好方法。例如:公園里有柏樹8棵,是松樹棵數的2倍。松樹有多少棵?
當學生對題目內容、條件、問題初步了解之后,讓學生試著畫線段圖,然后邊講解邊畫圖:
師:這道題說誰是松樹棵數的2倍?
生:柏樹棵數。
師:把誰看作“1倍數”?
生:松樹棵數。
師:那我們就用一條線段表示松樹的棵數。那么柏樹的棵數有幾個松樹棵數那么多?
生:2個。
師:那柏樹的棵數怎么畫?
生:以松樹的棵數為標準,有2個那么多。(師畫)
最后,標出問題。
題中“是松樹棵數的2倍”這個句子,比較難理解,學生往往搞不清楚“誰是誰的2倍”,現在通過作圖過程的展示,審清了題意。
又如:在解答圖形題目時,把文字形式在草稿上轉化成簡圖形式,這樣把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十分直觀形象,便于很快找到解題方法。就是平時數字形式的題目,如比較大?。?7+16〇19+25,也要鼓勵小學生在題中表上左右計算的結果,一目了然。要使學生養(yǎng)成邊看題目,邊動手實踐的習慣,通過親身剪、拼、折、量、擺、畫、觀察、比較,理清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捷徑,讓學生不斷經歷解題全過程,直觀形象,便于學生建構新知。
三、利用教師的引導和記數學日記,養(yǎng)成學生反思的習慣
數學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所闡述的解題四個步驟(弄清題意,擬定計劃,實施計劃,總結),尤其是解題后的回顧、反思、總結,它是提高解題能力的真諦??梢?,反思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夠使自己建構的知識不斷地與數學共同體所擁有的知識靠近,最終達到一致。例如,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最近發(fā)現,張思做應用題時有一類問題的答句老是出問題。比如:“這筐水果有多重?”他總是回答:“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業(yè)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把他叫到身邊:“你今年多大?”“9歲?!薄澳馨言捳f完整嗎?”“我今年9歲?!薄安?,應該說你今年9大”,教師故意說。小家伙立即給我糾正:“不,應該說9歲。”我不動聲色,又如法炮制了幾個類似的例子?!澳慵业綄W校大約有多遠?”“我家到學校大約有2千米?!薄安唬瑧撜f你家到學校大約2遠?!薄澳阌卸喔??”“我的身高大約是130厘米?!薄安唬瑧撜f你的身高大約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著急了。這時教師把作業(yè)本遞給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頭,立即轉身訂正去了。從此,他再沒犯過這樣的錯誤。張思所犯的這種錯誤正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教師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正是調用了學生正確的生活經驗來矯正他學習中的錯誤,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學習反思過程。又如:“填入合適的長度單位:樹高4(分米)。”這時可以引導孩子聯系生活實際,對照身邊的實例,像黑板長4米,凳子高4分米等,再來想一想樹高的單位應該與哪個物體的長度單位一樣?于是就會發(fā)現“樹高4分米”是不符合實際的。
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不斷地反思,才會不斷地進步。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培養(yǎng)反思習慣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反思。課堂上教師示范解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到,但未與老師同學交流的問題;作業(yè)中對某些習題不同解法的探討;好的習題解法或學習方法;容易解錯的習題;學習失敗的教訓以及學習情感、體驗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過數學日記等形式宣泄出來,記錄下來。
反思,可以使學生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學習起點中發(fā)現數學、運用數學、創(chuàng)造數學。
總之,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這些習慣的培養(yǎng),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葉老曾說:“教學的本旨在于養(yǎng)成能力,形成習慣,且使學生終身受用之。”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我想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不也是如此嗎?
參考文獻
[1]《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林格
[2]《解題研究》單墫
[3]《怎樣解題》波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