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翁倩
獨處是一種狀態(tài),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英文里獨處叫“alone”,又另有些詞來描述獨處時的心境。神學家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說,“人們創(chuàng)造了‘loneliness這個詞來形容獨處時的痛苦;又創(chuàng)造了‘solitude來表達獨處時的喜悅?!?/p>
Loneliness好譯,solitude卻很難在中文里找到完全對應的詞。
人們討厭獨處。獨處意味著觀照本心、面對自我,無可逃避——這對許多人來說偏偏是件至苦至難之事。2014年,哈佛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讓一群本科生在空房間內獨處15分鐘,他們只能選擇要么獨自沉思,要么通過連在腳踝的電極給自己來一下挺痛的電擊。結果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都至少電了自己一次,最多的一位男性足足電了自己190次。
獨處之苦,甚于自虐自殘之苦。
但自2007年起,英特爾公司開始為工程師和管理者設置“不受打擾的靜謐時段”,每周二上午的4小時內,員工不許發(fā)電郵、也不準接打電話,只能獨自思考工作。為什么?因為獨處有其不可替代的妙處。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心知肚明,與人交流固然能碰撞出火花,但更多的火花其實誕生于獨處時。要將星點火花培育成熊熊烈焰,更得一心一意理清頭緒、思考發(fā)現(xiàn)、打磨答案。心理學家埃斯特·布赫霍爾茨(Ester Buchholz)認為,獨處必不可少,因為此時潛意識才能出來處理并解決問題。以研究心流著稱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發(fā)現(xiàn),那些難以獨處的青少年,也很難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2013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則發(fā)現(xiàn),對有獨立自我的人來說,被人群排斥反而更能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關鍵就在“獨立自我”上。哪怕你不是藝術家、不是研究者、不是創(chuàng)作者,獨處也對你的自我形成至關重要。在獨處中找到自我,才能以更好的自我返回人群。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人類發(fā)展研究者里德·拉森(Reed Larson)發(fā)現(xiàn),青少年在獨處后,報告自己的積極情緒更多、抑郁癥狀更少。盡管獨處時光未必令人感覺舒適,但它卻如苦口良藥,服下后能帶來提升幸福的長期效應。
說到底,獨處最大的敵人是對獨處的偏見。當你視獨處為需要千方百計避免的苦事,就難以看到它蘊藏的成長契機與無限樂趣。
你喜歡獨處嗎?
A.我更喜歡和其他人待在一起
A.我安排日程時,盡量讓自己能多跟別人一起共事
A.我找工作時很看重能與有意思的人互動
A.在一大堆人圍繞著我數(shù)小時后,我通常感覺思維活躍,充滿活力
A.我獨自待著的時光往往是虛擲的
A.我罕有想獨自一人逃離的沖動
A.我度假時喜歡熱鬧的、人多的、活動豐富多彩的地方
A.當我必須獨處幾小時,我總覺得那段時光無聊又令人不快
A.長途飛行時,我希望鄰座是個很好的交談對象
B.我更喜歡自己待著
B.我安排日程時,盡量讓自己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B.我找工作時很看重能自己做事
B.在一大堆人圍繞著我數(shù)小時后,我通常感覺極其渴望自己待著
B.我獨自待著的時光往往是高產的
B.我常有獨自逃離的沖動
B.我度假時喜歡幽靜的、人少的、讓人平和的地方
B.當我必須獨處幾小時,我總覺得那段時光高效且令人舒心
B.長途飛行時,我希望能獨自靜靜度過這幾小時
對照A與B,哪個描述更接近你?每得一個A計0分,每得一個B計1分。滿分9分。男性平均分約為4.03,女性平均分約為3.39。分數(shù)越高越需要獨處、越喜歡獨處、在獨處時也越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