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微
做研究聽起來高深莫測,但并不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利。在國外留學的本科生如果有興趣,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適的導師和實驗室,做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本科生做研究有很多好處,比如:能夠?qū)⒗碚撆c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促進課程的學習;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明確今后的發(fā)展方向;由于有研究經(jīng)驗,在申請讀研的時候往往會有優(yōu)勢;導師寫的推薦信也會更有干貨和含金量。
既然本科生做研究有這么多好處,那怎樣才能擁有做研究的機會,又該如何利用這個機會提升自己呢?本文將通過兩位同學的親身經(jīng)歷以及我對華盛頓大學本科生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的訪談,為大家揭開迷霧。
吳文璧:本科研究助她走進MIT
吳文璧同學是華盛頓大學的本科生,畢業(yè)后赴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博士并獲得全額獎學金。從大一起,她就在華盛頓大學化學系做研究。她熱愛研究,也從中獲益匪淺,因此希望更多的國際學生能夠了解這樣的機會并參與其中。
其實,在來美國之前,文璧對于本科生做研究這件事一無所知,也從來沒想過要做科學家。大一剛到美國時,她了解到本科生可以進入教授的實驗室做研究,于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溝通。談到一開始時遇到的困難,她說:
“(本科生做研究)這件事聽起來很酷,但我卻不知道如何下手,首先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做怎樣的研究。從小到大我都是偏理科,所以至少文科的研究就排除在外了,可是理科的研究范圍太廣了,再加上華盛頓大學研究方面的資源豐富,幾乎每個教授都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所以我挑花了眼。這也算是我做研究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做什么。
于是我去見了學校里這方面的專家——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 adviser (本科生研究項目顧問)。他們給我展示了專門的數(shù)據(jù)庫,也告訴我可以直接找上課的教授。當時我正在上General Chemistry (通識化學)的honor series (榮譽課程),與一般的General Chemistry不同,這種課堂要小很多,當時課堂上只有四五十個人(一般課上有四五百人),這大大增加了教授可以認識我的機會。那個時候我們接觸到quantum chemistry (量子化學),提到了一種叫作quantum dot (量子點)的東西。教授展示給我們看如何靠改變粒子的大小來改變它的顏色。因為很喜歡這個教授的教學風格,我登錄了他實驗室的網(wǎng)站, 發(fā)現(xiàn)他有一部分研究就是關(guān)于這個quantum dot的。抱著好玩兒想試一試的想法,我決定試著進入這個教授的實驗室。首先,我要努力把這門課學好;其次,根據(jù)顧問給我的建議,要‘刷存在感,要讓教授認識我,于是每個星期教授的office hour我一定會去跟他交流,沒問題也得想出問題來,問的問題還不能特別簡單,要讓教授覺得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后來,文璧給教授發(fā)郵件表示對實驗很感興趣,教授在回復(fù)郵件中要了她的簡歷和個人陳述,又邀請她面談,面談時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讀過他的論文。得到肯定的答復(fù)后,教授很開心,因為努力讀他的論文就說明這個學生是真的對他的研究感興趣。教授帶文璧參觀了實驗室,把她交給了一個研究生指導。于是在大一的春季學期,文璧就正式開始了以本科生身份做研究的日子。而進入實驗室之后,她很快發(fā)現(xiàn)有新的困難需要克服:
“我遇到的一個困難是如何fit in your lab (融入你所在的實驗室中)。身邊的人都是你的同事,而且基本都是PhD students (博士生)和Post-docs (博士后),如何和他們相處其實也算是一門學問。作為國際學生,文化差異本身就已是一個困難,而要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又是另外一個難點。我從中學到的是,不懂一定要問,問得越多說明你想學得越多,沒有人指望你可以自學所有的東西。另外就是要有最起碼的尊重。這一點看上去很簡單,做到真的很難。其實就是,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說好的見面時間你要準時。實驗室里人人都很忙,人家愿意教你,你應(yīng)存有感恩之心。當然,這一點其實適用于所有人?!?/p>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文璧發(fā)現(xiàn)做實驗和自己原來想的很不一樣——采集數(shù)據(jù)的時間大概只占不到20%,剩下的時間要么是在讀文獻,要么就是實驗失敗。實驗失敗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大問題,而在實驗室待的時間越長,便越能體會到實驗失敗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她常常一邊上課一邊做實驗,經(jīng)常做到晚上十一二點,有時花了兩個星期做出來的東西,測試后發(fā)現(xiàn)根本不可行,就只能從頭再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努力調(diào)整心態(tài),告訴自己實驗失敗很平常,要冷靜下來分析哪里可能出了問題,從失敗的實驗中學習。
說到本科生做研究的好處,文璧認為實在太多。首先,這幫助她確定了以后的發(fā)展方向——申請攻讀化學博士。此外,她在實驗室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覺,在一個關(guān)系很融洽的課題組里,大家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一起參加團隊活動,有時還一起出去玩。另外,做研究還給她帶來很多參加學術(shù)會議、做學術(shù)報告的機會,在學校、區(qū)域還有全國的會議上,她可以接觸到很多做類似研究的人,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這樣對自己的實驗也很有幫助。最后,做研究還幫她拿到了很多獎學金,減輕了學費的負擔……真的是好處多多。
Tina:獨立研究讓她學得更好、更快樂
Tina是我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之一,在我做論文課題的那個學期,她正在一位人類學教授的指導下做independent study (獨立研究)。獨立研究是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及指導老師,在得到老師的認可之后選修一定學分,制訂目標計劃,開展自己的課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定期向指導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接受老師的個性化指導,最后在期末交一份總報告并由指導老師給出最終成績。這是一種根據(jù)學生個人的興趣和目標有計劃、有指導地開展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
Tina的獨立研究課題是有關(guān)環(huán)境治理的,這個課題結(jié)合了她的經(jīng)濟學背景以及人類學課上的訓練。她的指導教授曾經(jīng)給她上過人類學課程,Tina很佩服這位教授的博學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想從他那里學到更多,于是在課后主動找教授說出了想要獨立做課題的想法。經(jīng)過細致的溝通,教授在思考權(quán)衡之后同意Tina在他的指導下做這個與環(huán)境、經(jīng)濟和人文相關(guān)的獨立研究,歷時一個學期,完成之后可獲得五個學分。
在那個學期里,Tina與教授每兩周見一次面討論她的課題。見面前幾天,Tina會把最近新寫好的文章內(nèi)容發(fā)給教授,教授看完后通過郵件回復(fù),提出建議或意見;見面時,他們會對那些需要修改、調(diào)整的地方進行討論,并討論文章下一步的進展;見面之后,Tina會把兩人取得共識的地方進行修改,并把修改版本發(fā)給教授,然后繼續(xù)寫新的部分。在這樣的模式下,他們兩人都很有效率,課題進行得也十分順利。
采訪時,Tina回顧說自己的文章修改過三次,從原來設(shè)想的20頁寫到了41頁。研究初期,她想寫空氣凈化口罩的制造,比較偏環(huán)境工程方面,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她對人類學和經(jīng)濟學方面的內(nèi)容有了更多興趣,比如人口、死亡率、中國環(huán)境發(fā)展史、美國和英國環(huán)境發(fā)展史等。在和教授協(xié)商之后,她對研究內(nèi)容做了一些調(diào)整。在最后的報告中,她引用了30多篇文獻,圓滿完成了這次獨立研究任務(wù)。其指導教授最后給出了滿分4.0的成績和很高的評價。
談到做獨立研究的收獲時,Tina說:
“首先是明白了真正的‘做學問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研究得很深、很透。本科的教學比較廣,但是這種independent study就像是研究生在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領(lǐng)域,由面及點。我現(xiàn)在就比較著重于這個‘點——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而且覺得我以后也會做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個研究對我以后的工作有幫助。
第二個收獲是和教授的交流。我之前沒有和一位美國教授進行過這樣深入的交流,但是(現(xiàn)在)覺得他特別關(guān)心我,生活、學習各個方面都為我出謀劃策。我覺得留學生在異國他鄉(xiāng),交朋友是一方面,但還是應(yīng)該有一個人生導師給出很深刻的意見。我的指導教授為我以后的發(fā)展方向提供建議,給予我跟他一起做研究的機會,還向他的朋友——比如西雅圖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引薦了我。
第三個方面的收獲是自信。最開始我覺得做獨立研究這個想法很不靠譜,我英語不太好,對相關(guān)的知識也不那么了解。雖然我有興趣,但是我能做好這個課題嗎?后來經(jīng)過這一個學期的磨合、歷練,我把自己推到了一個沒有想到的高度……我對于最后交出的研究報告還是很滿意的?!?/p>
Jennifer:本科生做研究應(yīng)知道的事
針對本科生做研究的話題,我采訪了華盛頓大學本科生研究項目中心的主任Jennifer Harris,請她介紹本科生做研究的好處、可能存在的誤區(qū)以及具體的實踐方法。
Jennifer說,在普通的課堂里,學生一般是知識的接受者,但是通過做研究,學生可以成為知識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這是更為高級的學習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課堂里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從而更加清楚他們想做什么、想就讀什么專業(yè)。同時,做研究也有助于他們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批判性思維,收獲個人的成長。對本科生來說,很多課都是大課,教授分給每個學生的精力有限,而通過做研究,比如在實驗室和教授、博士后、研究生、職工等一起工作,學生會更加有歸屬感和集體意識。這樣,偌大的校園便變小了,他們會得到關(guān)注他們成長的老師們的指導,在以后申請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時更容易獲得好的推薦信和意見參考。
此外,Jennifer提到了本科生對于做研究存在認識誤區(qū)。一個誤區(qū)是認為只有理工科才有實驗。其實很多專業(yè)都有實驗項目,而且表現(xiàn)形式非常不一樣:也許是在醫(yī)院里觀察有自閉癥的孩子,也許是去小學統(tǒng)計學生的舉手發(fā)言情況,也許是評析藝術(shù)項目……不光是發(fā)生在實驗室里的才是實驗,各個學科、各個專業(yè)都可以有實驗,形式五花八門。第二個誤區(qū)是認為要掌握很多知識才能申請做研究。雖然有些實驗室的職位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chǔ)知識,但更多的時候,學生的熱情和興趣才是最被看重的品質(zhì)。如果你對某個實驗方向很感興趣,并且勤學好問、愿意動手、為人可靠,哪怕專業(yè)知識上稍有欠缺也是有可能被選中的。
那么,本科生如果有興趣做研究,應(yīng)該怎樣行動呢?
Jennifer首先推薦大家到學校的本科生研究項目中心去拜訪詢問。那里有專門的、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對一的咨詢輔導,服務(wù)內(nèi)容廣泛,包括怎樣搜索機會、撰寫聯(lián)系郵件、修改簡歷、準備面試等,他們能夠帶著學生一步一步通過申請流程,引薦學生獲取正確的資源。
其次,大家可以在網(wǎng)站上搜索實驗室職位空缺,或是搜索合適的專業(yè)、教授來詢問,每次可以發(fā)出3~5個申請,然后耐心等待回復(fù)。
在給教授發(fā)郵件申請實驗室的職位時,一定要簡明扼要,比如使用經(jīng)典的三段結(jié)構(gòu):第一段說明你是誰,是從哪里看到這個職位的;第二段說明你對于做實驗的興趣,以及你為什么想跟隨這個教授做實驗;第三段說明自己期待面談(如果對方不招人,期待可以見面請教)。以上每個要點用一兩句話凝練地寫出即可,三段結(jié)構(gòu)清晰簡潔——教授不會有時間看 嗦的文字。郵件中還要附上自己的簡歷和成績單的PDF版本。
本科生研究項目中心提供的宣傳資料上注明,參與研究的很多本科生雖然不能獲得報酬,但是可以把自己做研究的時間記錄下來獲得學分,比如有些導師指導的每30小時實驗時間可以折合成1個學分。有些項目也提供數(shù)額不等的獎學金來支持學生做實驗,學生需要申請并通過篩選獲得獎學金——這其實是國際本科生獲得獎學金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因為很多其他獎學金只針對美國本土學生,國際學生沒有機會申請,而不少研究項目贊助的獎學金對學生國籍沒有要求,所以也是一個可以爭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