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男
手提大包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我們先從一個經(jīng)典大牌香奈兒說起。
香奈兒始流行于20世紀初,那個時候在歐洲,女人們的著裝都是裙裝,往往內(nèi)有襯裙,外有長裙,還要用緊身胸衣把自己束得緊緊的,穿著和行動都十分不便,然而這也是那個時候的“貴婦”審美。
香奈兒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種審美。我們現(xiàn)在常說香奈兒是做職業(yè)裝出身的,她主張女人應該像男人一樣有舒適自然的著裝,于是,她讓女人的褲裝成了流行。
香奈兒的這一主張和著裝迅速風靡法國,影響了整個法國的審美,也正是契合了當時整個女性群體的需求。
女人們并不想整天穿著煩瑣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花瓶”,以行動不便換來看上去優(yōu)雅,她們需要解放自己的身體和思想。于是,在那個年代,穿著香奈兒成了女性獨立、自信和優(yōu)雅的象征。
而職場女性大手提包的流行,也同樣是出于這種訴求。
很多女性在從校園初入職場時,便面臨一個問題,她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大的手提包。這和文藝片中“裝著‘愛和希望”的大包不一樣,她們的這個包需要裝滿超薄電腦、文件夾、手機、雨傘……這些大包的用途除了通勤、商務,還需要有“時尚”這一元素。
其實手提大包最開始能流行起來,和職場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一趨勢是吻合的。
這看上去只是一個不得已解決方案,最終能成為流行和時尚,不得不說是一種“文化占領”。隨著消費者地位和品位的提升,一些消費品也因此賦予了消費之外的期望,而被這些消費者選中的品牌們,也享有了引領時尚的“話語權”。
這不單單只和“錢”相關,雖然“有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職場女性之所以得以獨立、自信,也正是因為她們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獨立的生活品位,這些“獨立”讓她們不用依附于別人生活,因此可以追求自己的“個性”與“生活理念”,而隨著她們的話語權提升,便催生了“流行”。
如今,中國有錢了,隨著這么多年的經(jīng)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點已經(jīng)毋庸置疑。中國人也有錢了,“土豪”遍地,但是前段時間,網(wǎng)絡上廣泛轉發(fā)的好幾篇文章,大致意思都是在說,中國人集體缺乏美學素養(yǎng),有錢也買不來品位。
這簡直不能忍,尤其是對受過高等教育、見過世面的新一代。
所以,對于我們國內(nèi)的“有錢人”來講,在經(jīng)歷了從溫飽到奢侈之后,為了能真正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品位,從面目模糊的“有錢人”中,如何脫穎而出變成一個有品位、有腔調的“中產(chǎn)階級”?
為什么大家喜歡“性冷淡”?
在人們追求“驕奢淫逸”的時候,有一支流行流派近些年強勢興起,就是“性冷淡”風格。
什么是“性冷淡”風格?
還是要從“女強人”說起。
前些天,一個時尚達人在自己的微信推文中,介紹女人應該如何整理自己的衣櫥,讓自己衣服雖不多,卻也從不缺(雖然這一點很難)。
其中作者強調“按70%的基本款和30%的個性款”來投資自己的衣櫥,按照自己的職業(yè)、喜好、身材填充好基本款,“基本款要百搭、不易過時,不容易出錯”。
基本款有哪些呢?去無印良品和優(yōu)衣庫的店子里看一圈就是了,就是那種最簡單的款式,沒有太多附加點綴。
其實,早在1985年,設計師Donna Karen設計出“極簡7件(7 easy pieces)”。Donna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專為滿世界忙活的女強人設計。時裝設計師永遠不知道這些女強人的行蹤有多么飄忽不定?!?/p>
是的,“女強人”們的著裝,有時候就像男人們的西裝,永遠那幾款那幾套,卻每一套都不能失了質感。
不僅如此,她們對著裝的簡約,還延伸出了其他需求,就是“性冷淡”了。
就像香奈兒的創(chuàng)始人Coco Chanel女士的名言“Elegance is refusal”(優(yōu)雅是一種拒絕),“性冷淡”,我們也可以理解成一種“高級的性感”。(“性冷淡”女士們可能會更喜歡這種解讀)
她們拒絕突出身體曲線,線條變得硬朗;拒絕浮夸的裝飾,所以都是“極簡”;拒絕熱烈的顏色,所以都是“黑白灰”,或者無印良品愛用的“大地色”。她們拒絕用性別暗示吸引異性,要愛,請愛我的靈魂,不愛,請離我遠一點。
為什么“性冷淡”?
怎么好端端的就“性冷淡”了呢?
因為在這個信息量爆炸、人心浮躁的社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為什么要“明志”?為什么要“致遠”?
所以這就是你們這些有錢沒文化的人不懂的了,有了錢總得有點精神追求吧,不能就止于“暖飽思淫欲”吧!
重要的是,有錢就有安全感了嗎?雖然沒有錢,是絕對沒有安全感的,但只有錢,也并不能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尤其是在這“焦慮”的大環(huán)境中。
這一代的中國有錢人,大多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換來的財富,奮發(fā)圖強贏得如今的“高人一等”,他們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揮之易去。
不僅僅是在中國,美國作家保羅·福賽爾的著名社會學讀物《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中對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描述亦是如此,“中產(chǎn)階級”是對階級最敏感的一個群體,他們極力表現(xiàn)得像更高一個階層,又非常害怕滑落到下一個階層。
在中國,我們見到了如今的“中產(chǎn)焦慮”。
很多人開始尋求解決方案,《斷舍離》就一舉捕獲了無數(shù)迷惘的心靈,成為新一代的“神書”。
斷、舍、離是什么?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
斷舍離,鼓勵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huán)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huán)境,從外在到內(nèi)在,徹底煥然一新。
總之,諸位,不要放不下,不念過往不貪未來,著眼當下,享受自己最本質的精神層次。該扔就扔吧,讓我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扔掉無用的,保留最基本的,給生活留點白,于是“極簡主義”又殺了回來。
雖然,到現(xiàn)在為止,不管是“極簡主義”還是“性冷淡”風格,都不能完全算是“主流”,但已經(jīng)不再像以前一樣,那么“小眾”了。
畢竟我們還有來自IT界的大名鼎鼎的蘋果。
但將這一風格推廣到大眾層面的,前幾天處在風口浪尖的無印良品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3·15那天無印良品被“曝光”了,雖然劇情后有反轉,央視的“曝光”被證明“有誤”。我們還是會想,這對品牌形象會有影響嗎?
于是去詢問了一位無印良品資深女性“粉絲”,答曰:“怎么講呢,這就像年少時癡戀著的高冷男神,多年后遇見他‘油腔滑調的平庸模樣,我還是想說,我無法否認他對我的吸引。不過……我不會再去買吃的就是了?!?/p>
我們先不管后面的,單單“無法否認它對我的吸引”,這就是一股強大的品牌力量。
正因為如此,我們開始談論“性冷淡”品牌的時候,無印良品成了繞不開的一個代表,至少從大眾消費層面來講是這樣的。
“性冷淡”背后的“搔首弄姿”
“性冷淡”品牌就僅僅是冷淡嗎?
反正無印良品不是的,不耍點手段,它怎么可能從一個“小眾品牌”變得如此“大眾”?
其實,無印良品的產(chǎn)品設計并不完全是“冷淡”的,總是在最簡單的設計中,還加入一點點暗戳戳的“小情趣”。給生活以便捷、美感,以及“性價比”,雖然在國內(nèi)來看,它算不上便宜,但是在創(chuàng)始之初,便是出于去掉繁復的包裝,去掉LOGO,還原商品的本質,因此也“平價”一些。
畢竟,無印良品最開始給自己定位的并非“性冷淡”品牌,而是“設計品”品牌!
比如這款經(jīng)典的便攜式音響。
看上去像一個風扇,又像一個臺燈,用手拉一拉繩子,便開啟了一個它奇特的功能。
除了這樣的體現(xiàn)“生活美學”的“小情趣”,發(fā)現(xiàn)和感知消費者的需求,在細節(jié)上做小小的改善,比如這款防滑襪子。
女孩子夏天穿鞋子不穿襪子少了點舒適,穿襪子便少了點美感。而通常在市面上買的襪子,防滑效果并不是很好,這種把后跟處改成帶子勾住的方法,就加強了防滑效果。
還有這款同樣十分受歡迎的旅行化妝包。
設計和色調看上去并無夸張的成分,單單就是加了個掛鉤,就方便了不少。
不僅如此,他們還擅長于發(fā)現(xiàn)消費者平時自己都忽略的,可以增強生活質量的小物件。
比如這款碎紙機。
這么小,碎什么呢?
各種水電費的單子啊,做了記錄的便箋紙啊等等。
還有這款鞋型保持器。
我們的鞋子穿著穿著害怕它們會走形,那么這個就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木材選用的是防臭的紅杉木。
假如,你并沒有把生活過得如此細致,你往往就想不到這些細節(jié),但是如果有商家?guī)湍阆牒昧四??一瞬間會不會有“被關愛”的小感動?
由此看,無印良品并非是“冷”的,而是“暖”的,他們用的就是這種微妙的小感動一點一點俘獲了他們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