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內丘縣中醫(yī)院 蘇清芳(邢臺 054200)
穴位按摩對中風后呃逆臨床療效的影響
河北省內丘縣中醫(yī)院 蘇清芳(邢臺 054200)
目的:觀察穴位按摩對中風后呃逆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將96例中風后呃逆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8例采用穴位按摩,對照組48例采用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貼。結果:治療組痊愈34例,顯效9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7%。對照組痊愈27例,顯效1例,有效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5.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穴位按摩對中風后呃逆的療效確切,且明顯優(yōu)于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貼。
呃逆;穴位按摩;中風;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貼
呃逆是中風患者經治療后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若呃逆持續(xù)不斷地發(fā)作,可影響患者正常工作、休息,生活質量受到很大不良影響。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運用中醫(yī)傳統(tǒng)的穴位按摩對中風后呃逆進行治療48例,并與48例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貼治療對照,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96例中風后呃逆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治療組男25例占52%,女23例占48%;體力勞動者25例占52%,腦力勞動者23例占48%。對照組男24例占50%,女24例占50%;體力勞動者24例占50%,腦力勞動者24例占50%。人口學資料可比性分析結果:治療組、對照組在年齡、性別、職業(yè)等方面比較,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均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臨床及輔助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情較穩(wěn)定,意識清楚,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 合并呃逆1d以上,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自愿積極配合的患者。排除神智不清或有精神病史不能積極配合者; 合并有肝腎、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患者。
2.1 治療組 予穴位按摩治療,取穴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雙)、上巨虛(雙)。由經過相關知識培訓的主管護師做所選穴位按壓。為使患者肌肉放松將其置于舒適的體位上,以便于操作者順利進行按壓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指腹進行按壓每次15~20min,2次/d?;颊叱霈F(xiàn)酸、麻、脹的感覺為佳,按壓的強度取決于患者的反饋及耐受力。治療1w后評判療效。
2.2 對照組 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取穴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雙)、上巨虛(雙)。加味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生姜各9g) 研末,醋調成糊,涂于大小適宜的紗布,貼于所選穴位并固定,每天更換1次,觀察所選穴位周圍皮膚有無水泡、破損等不適,治療 1w后評判療效。
3.1 療效標準[1]痊愈:患者呃逆停止,無復發(fā)(隨訪1月); 顯效: 呃逆基本消失,偶有復發(fā),但癥狀較前好轉(隨訪1月); 有效: 呃逆發(fā)作次數(shù)較前有所減少,且持續(xù)時間明顯縮短; 無效: 患者呃逆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3.2 治療結果 2組治療呃逆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34例占70.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27例(56.3%),P<0.05。詳見表1。
表1 2組呃逆療效比較 例(%)
注:組間比較,P<0.05
呃逆,俗稱打嗝,指膈肌、肋間肌等呼吸肌協(xié)同地短暫收縮而引起的快速空氣攝入和聲門開閉。即在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時,而產生的膈肌陣發(fā)性、反射性的痙攣運動。絕大多數(shù)情況,呃逆可以不經干預而自行停止。持續(xù)性呃逆指連續(xù)48h以上,而頑固性呃逆指持續(xù)1個月以上。呃逆的觸發(fā)依賴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效應器組成完整的反射弧,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可能引發(fā)呃逆。雖然通常意義上,呃逆可以自行停止,也不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輕者不藥而愈,重者頻頻發(fā)作,無休無止,多天甚則多月不得緩解。若持續(xù)時間較長,極易導致吞咽困難,與此同時患者的睡眠將受到嚴重影響而失眠,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影響正常呼吸功能,因血氧飽和度下降,而使腦水腫進一步加重,非常不利于疾病的康復治療,或將進一步誘發(fā)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長期困擾著患者,煩躁、倦怠和精神不振等情緒問題會隨之而來。有甚者影響原發(fā)病的治療,以至于病程延長。如果頑固性呃逆,則提示神經-肌肉系統(tǒng)的器質性病變,需藥物治療,甚至需要手術去除病變的部位。
中風后呃逆屬較為難治病癥之一,藥物治療有抗癲癇藥、抗抑郁藥、肌松藥等,然而由于這些藥物會造成麻痹呼吸中樞、意識不清等副作用,或使病情進一步加重的不良后果。[2]阻滯療法也可作為臨床方法,但由于手術前準備要求較為嚴格,存在麻醉風險等因素,對于其廣泛應用有一定限制。中風后呃逆的治療方法看似繁多,但臨床療效卻不能確定。由于中風后呃逆治療方法的局限性及不甚理想的療效現(xiàn)狀,中醫(yī)特殊療法的推廣應用具有更長遠的意義。
對于中風后呃逆的發(fā)生機制西醫(yī)仍不能明確解釋,在治療上經常使用的對癥治療方法如“鎮(zhèn)靜”“增強胃腸動力”等,然而并未取得理想臨床效果,中醫(yī)學發(fā)揮其特有辨證體系的明顯優(yōu)勢,應用于此病的病機分析與對癥治療方面優(yōu)勢顯著,對于該病病機的分析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心腦受累,神氣不通:中風發(fā)生,由氣血逆亂,上沖腦髓。病位在腦,但與心關聯(lián)緊密。中醫(yī)學認為,心為“神明之主”,腦為“神明之府”,府受病則神明受累,以致神氣不通,胃未能順降,故發(fā)為此病。因腦髓受病,元神之府受累,神機大傷,神失統(tǒng)攝,血脈瘀阻,“郁久化熱”故而“熱郁”“痰濁”生,經絡失調,“心主血脈”,脈為“神之舍”,腦病后上不得下應,下不受上統(tǒng),以致神機失和,營衛(wèi)不和,邪氣不得透托外出,而以呃逆的方式給邪以出路。
陰虛內熱,胃火上炎:中老年人之中,中風發(fā)生較多,虛損積于體內日久而致使正氣衰微,虛邪賊風未能避之,痰火之邪內生,擾經絡而病生,然其根本當屬陰津虧損,甚者大劑量脫水利尿劑等在腦水腫期使用,陰寒之液加重陰虛,陰津虧虛,胃不得濡潤,和降失常,故而上逆動膈,而發(fā)呃逆。
氣虛血瘀,胃降失常:呃逆的病機同瘀血密切相關,人之氣血猶源泉也,因盛而流暢,因少而壅滯,故氣血因虛而滯,久病多虛,久虛多瘀。中風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臟腑虧損,氣血衰弱,久虛多瘀,瘀血內停,阻礙脾升胃降的正常運行,胃氣上逆,而發(fā)呃逆。
脾腎陽虛,胃氣上逆:中風的發(fā)病中老年人居多,此類人陽氣已由盛轉衰,中風高燒時常用安宮牛黃丸等寒涼之品清熱解毒,脾胃之陽氣本已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加重陽虛,陽虛則內寒生,寒邪之氣蘊結于胃,上逆動膈,而發(fā)呃逆。中風后呃逆中以陽衰氣虛類型居多。原因有二:其一,腦血管病之高發(fā)人群多為中老年人,加之此類人陽氣虛衰日久; 其二,腦血管病屬重癥急癥常常會危及患者生命,而且此病患者多數(shù)經過開顱清除術、氣管切開等有創(chuàng)治療,以致患者元氣大傷,從而陽氣衰弱更甚。脾胃陽虛,清陽不得升,濁陰不得降,故胃氣上逆,加之腎氣攝納不足,胃氣上沖動膈,發(fā)為呃逆。
呃逆古稱“噦”,又稱“噦逆”, 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證。典籍記載,《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胃為氣逆為噦……”,《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中云:“病深者,其聲噦?!敝嗅t(yī)學將呃逆分類為寒熱虛實,雖病因繁多,但病機關鍵在于胃失和降,故治當和降胃氣,使氣機調暢,寬利胸膈。[3-4]呃逆病因復雜,脾胃氣弱、寒邪內侵、氣機郁阻,且呃逆關乎五臟。[5]在本法取穴中,膈俞穴歸屬于膀胱經,為“血會”,對應于膈,有寬胸和胃、利膈鎮(zhèn)逆之功;[6]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降逆止呃?!鹅`樞·邪氣臟腑形》曰:“合治內府?!弊闳餅槲钢潞涎ǎ〈搜裳a中益氣,調理脾胃,使陰液生化有源,氣機調暢,呃逆得止。[7]足三里、中脘兩穴分別為人體胃經之合穴、募穴,兩穴聯(lián)合,收調暢經氣、降逆胃氣之功;膻中穴屬八會穴之一,此為氣會,有寬胸理氣之功。諸穴相配,使人體氣機條暢,達降逆止呃之功。[8]
穴位按摩是一種需要力量與技巧巧妙結合的物理療法,可疏通人體經絡,氣血通暢,對于人體微循環(huán)良性刺激,可以升高人體局部溫度,加速血液的循環(huán),使皮膚滲透性得以提高,藥物可以更高效轉運至體內。[9]穴位按摩的良好干預效果得到很好驗證,由此證實此法對于中風后呃逆有明顯的改善效果。治療中風后呃逆,鑒于禁忌證較少,臨床療效確定,且簡便易行、安全有效。
[1]王家鵬.針藥聯(lián)合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9):43
[2]高培陽,張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卒中并發(fā)呃逆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8):544-545
[3]石學敏.針灸治療學[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00-606
[4]李 昕.中醫(y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2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學,2009,16,(21):64-68
[5]聞斐斐,李振華 . 呃逆病因病機探析 [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6(7): 529-531
[6]李馨,萬剛,李娟,等.穴位注射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臨床療效觀察[J]. 光明中醫(yī),2015,30(10): 2 159-2 160
[7]周首邦.自擬方結合針刺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1(6):992
[8]李婷婷,李衍濱. 加味丁香柿蒂散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呃逆29例[J]. 中醫(yī)外治雜志,2013,23(6): 21
[9]汪仕千. 穴位敷貼加穴位按摩防治全麻術后惡心嘔吐[J].護理學雜志,2013,27(6):49
(2016-11-28 收稿)
R
B
1007-5615(2017)02-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