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贛岳+吳曉燕
一、提問要新穎性,能讓學生“動心”
所謂“新穎”就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而且有趣,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確實能觸動學生的“心”,使之為之一振。
如在教學“直線、線段、射線和角”時,一位教師在做了一番簡單的開場白之后,隨即問:“我們四(2)班的同學非常想和你們四(1)班的同學結成友好班,并托我?guī)硪桓t繩子,讓我一定要和你們共同駕起一座友誼的橋梁,你們愿意嗎?誰愿意和教師一起完成這個任務?四(2)班的同學還讓我?guī)硪粋€數學問題來考考你們,”問題的出現引起了學生的關注:“教師帶來考我們的題目是什么呢?”,在學生心中產生疑問,由“疑”生“思”,以“思”促“動”,探索的欲望被喚起,再加上教師帶有挑釁的提問:“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更激發(fā)了學生對自我、對同伴產生挑戰(zhàn)的勇氣與欲望,從而也激活了學生聽課的興奮點,讓學生的心也“動”起來了。
在學完“直線、線段、射線和角”之后,為了鞏固這節(jié)課所學的數學知識,教師笑著問:“同學們喜歡變魔術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喜歡!”教師嘴里邊說:“變、變、變……”,邊在黑板上畫了一條鮮紅的直線,說:“老師一筆就變出了一條直線,同學們想想看,在這條直線上添上幾筆你能變出什么?” 這一問題的設置的確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觸動了學生思維的“神經”,充分燃起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讓學生“動情”
啟發(fā)性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誘發(fā)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滿足學生內在的需要,重視個體的人格發(fā)展。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幾倍求和”的應用題時, 設計了一個問題情景:
師:星期天教師來到太平洋服裝超市,同學們猜猜看,教師想干什么?
生:老師想買衣服。
師:猜對了。我想買一件T恤,在買T恤衫之前,請同學們幫我想一想,我該先了解什么?
同學們的情緒高漲起來,紛紛發(fā)表意見。在告訴學生我買的T恤衫28元之后,又提出下面的問題:
師:我想購買一套衣服,還需要知道什么?誰能補充一個條件?
根據學生補充的“買褲子的價格是T恤衫的2倍”這個條件后緊接著問:
師:有了這兩個條件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買一條褲子要多少錢呢?
生2:教師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
生3:買一條褲子比買一件衣服貴多少錢?
……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多??!你能解決哪些問題嗎?試一試,看看誰最棒!
由于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是同學們較熟悉的購物情境,因此教學從編題開始,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自己尋找解題的方法,就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提問要難易適度,讓學生“動腦”
問題過淺,不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千方百計地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問題。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節(jié)課的難點就是要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首先要求出整體的幾分之一。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設計了4人小組平均分4本數學本的生活場景,并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師:你能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生:我知道每個同學分得1本本子。
師:每人分得4本本子的幾分之幾?
生:每人分得4本本子的1/4。
師:除了知道每人分得這些本子的1/4,你還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2人分得這些本子的2/4,3人分得這些本子的3/4。
當學生說出3人分得這些本子的3/4時,教師利用這個契機,拋出今天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點:
師:誰知道這些本子的3/4是幾本?能把你的妙法告訴同學們嗎?
學生們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認為可以把這些本子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4÷4=1(本)”,取了這樣的3份就用“1×3=3(本)”。
師:你能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嗎?誰能試一試?
教師巧妙的提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動腦”鍛煉的機會,為各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攀越知識難點的階梯,為學生接受新知做了鋪墊。(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小學 江西省贛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