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界素有“南季北趙”一說,“南季”是季鴻崑先生,“北趙”為趙榮光先生。二人學術研究有許多交叉之處,可謂惺惺相惜。季鴻崑先生的離世,令人扼腕。趙榮光先生接受了本刊的特別專訪。
特別專訪 趙榮光(Q&A)
Q:可以談談您和季老的友誼嗎·
A:我與季老交流僅在學術與食學領域而幾乎不及其他,歷史話題無拘,彼此心照而尊重,這大概是我們的交誼所以坦誠篤實而歷久彌堅的原因所在。季老生于1931年,我與季先生可謂忘年的至交諍友。
Q:當年您寫過一篇《志同道合,風雨同舟二十五年》,而今算來應該是30年了。彼時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A:1987年季老被從揚州師范學院(現(xiàn)揚州大學)調任江蘇商專中國烹飪系(現(xiàn)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為中國烹飪的發(fā)展而努力。我與季老因食學研究而結緣,在中國烹飪高等教育、中國烹飪文化理論建設、飲食文化和食學的思考等方面,觀點都高度接近。季老與我,彼此以文相知,一見如故。
可以說,我和季老之間是彼此信任的友誼關系和互相影響的學術關系。數(shù)年前《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飲食文化研究專欄”曾專題評介季老的食學研究,我被推為“最理想的撰稿人”。在最終成文時,我又再次趨庭拜謁。一落座,季老就慨言:“你趙先生寫我,我非常高興,‘當今天下舍你其誰?文章題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志同道合,風雨同舟廿五年》?!蔽倚貞骸熬瓦@樣?!保ā吨袊腼兏叩冉逃奈幕秤觥c季鴻崑先生風雨同舟廿五年》,《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
Q:您對季老的評價是什么?
A:季老在烹飪、餐飲、飲食諸領域以及食學研究豐厚巨重。
第一,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的科學化。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培養(yǎng)目標,以及這個領域里相關聯(lián)的一切重大問題,季老都做過涉獵和探討,都有令智者服膺的好見識。為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季鴻崑先生奉獻了畢生的力量。
第二,飲食文化作為一塊學術研究領域的開拓與一個學科的建立,季老亦功不可沒,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很發(fā)達,但多是零零散散的文化碎片。季老學養(yǎng)深厚、文理兼通,披犁建樹、一往直前,以繼往開來為己任,在中國飲食文化和食學科體系的建設方面,季老可謂功勛卓著。具有學科建設奠基性的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先后出版并廣泛使用至今的兩套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季老既是主要的著作者,同時又都是總編審。他的《烹飪化學基礎》《烹飪學基本原理》《烹飪工藝學》《食品與烹飪文獻檢索》等一系列專著事實上成了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的學科基本架構與科學支撐。他的《中國飲食科學技術史稿》是我主編的《中國飲食文化專題史》書目之一(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是一本很受推崇的著作,季老在扉頁上題字對我說:“囫圇殘生,超過亞圣;粗研食學,優(yōu)哉優(yōu)哉。”這16字,讓我入目感慨,思之憂傷,此情唯我深知。
第三,在飲食文化研究方面,季先生文章的學術性、科學性的旗幟者是非常鮮明的。他的很多著作文章都做了飲食文化的深度闡述,《歲時佳節(jié)古今談》(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食在中國:中國人飲食生活大視野》(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8)等著作都生動有力地展現(xiàn)了先生獨到的歷史文化審視功力和學術思考的深度與智趣。當然,更多的睿智與創(chuàng)建,則在其發(fā)表的大量學術論文中。
第四,食學思維與學科開拓。自相識以后,季老幾乎無異議、無保留地介入了我所從事的所有重要食學活動。季老是我所創(chuàng)辦的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員、亞洲食學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是2011首屆亞洲食學論壇頒發(fā)的兩名“食學研究最高成就獎”獲得者之一(另一位是世界著名食學家石毛直道先生)。亞洲食學論壇是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知名食學家的年會制學術會議,而季老是亞洲食學論壇重要演講人和精神支柱。
Q:季老離世,以何寄托哀思?
A:作為季鴻崑教授的朋友,我連日來沉浸在難以自拔的悲哀與苦痛之中。近30年來,我與季老的學術通信約在百數(shù),我的學術見識幾乎無一例外都得到季老的認同并支持。“廢物利用”是季老1994年退休后的樂觀調侃,而事實上卻一直是他的學術黃金時段。季老的惜時執(zhí)著精神與狀態(tài)是罕見的,每日研究不輟,蘧行之際尚在思考,案上遺稿累積。季老今雖身去而人猶存,其精神與我永在,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