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志+張媛媛
作為黨教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人物片肩負著講述典型事跡、展示先進精神,為真善美立傳的光榮使命,因此說,拍好典型人物片,是實現(xiàn)黨教片宣教功能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想拍好典型人物片,就必須要將典型人物即主人公塑造好,讓主人公在熒屏上顯得血肉豐滿、棱角分明,從而讓觀眾喜聞樂見。筆者結合多年制片實踐,認為想塑造好主人公,需要譜好這支創(chuàng)作“三部曲”。
人物要有故事
塑造人物,最重要的目的是求“鮮活”,決不能干巴巴地去塑造。那么如何做到鮮活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講故事”。所謂故事,就是真實的事件現(xiàn)場記錄,同時又是經過濃縮提煉的影像活動展現(xiàn),既體現(xiàn)紀實手法對人物故事的把握程度,又體現(xiàn)人物與事件對象、社會環(huán)境、內心世界的沖突以及解決沖突的過程。因此說,運用講故事的方式,以事塑人,從而來展現(xiàn)主人公的生動形象,自然是事半功倍之舉。
具體原則:一、注意搜集素材。想要講故事,就必須得有素材,用有情節(jié)的素材來推動故事發(fā)展。因此就必須多方面地去搜集素材,包括對主人公以及和主人公關系密切的人物的采訪、現(xiàn)場觸發(fā)事件以及照片、報刊、視頻等資料,以求掌握豐富的素材。二、對素材進行整理。素材多了,有時也是件苦惱事,這時候就需要根據(jù)片子的主題來篩選合適的素材,決不能“撿到籃子里全是菜”,要服從主題、優(yōu)中選優(yōu),避免同質化素材的大量出現(xiàn),確保所選素材易于畫面表現(xiàn)等等。三是選擇敘事角度。一個故事能否講好,角度很重要。要根據(jù)主題需要、主人公形象、具體拍攝環(huán)境等因素,來判斷什么樣的敘事角度能把故事講得最好。
專題片《瞿開森和他的中國妻子》是一部極具典型意義的反映跨國婚姻的作品。主人公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德國人類學博士,一個是沒有讀完小學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村姑;一個“牛高馬大”身高1.94米,一個“短小精干”只有1.52米。在巨大的反差中構成了諸多的看點,一系列文化的差異具體反映在年齡、語言、學歷、見識、家庭背景、生活習慣之中。本片首先對過往資料進行了大量運用;其次集中選取了結婚這個素材進行重點展示,當他們在德國短短三十多分鐘的結婚儀式完成后,妻子不滿意于這種“草率”的行為,就決定必須回中國老家農村重新舉行婚禮慶典。當一個外國人穿上中國唐裝牽著馬小心翼翼地馱著心愛的中國妻子時,當他遵從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機械地下跪時,當他們在村里后山默默談心又“執(zhí)手相看淚眼”時,當農家的女兒即將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老父老母在淚光中千叮萬嚀、依依不舍時,特別是老父親對自己的外國女婿說上那句“要相親相愛,不要吵架”時,自然生發(fā)一番感動人心的力量;最后是采取紀實拍攝的敘事角度,進行時序性敘事,這樣讓觀眾能夠具有遞進觀片的感覺,顯得邏輯性很強,還有種“漸入佳境”的韻味。
故事要有看點
既然決定了講故事,那么怎么樣才能把故事講得津津有味,就要考驗編導的功力了。故事講好了,自然就吸引觀眾。具體來說,講故事要有看點,要生動、有趣且富有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能潛移默化地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因此說“讓片子好看,讓觀眾愛看”才是片子成功的標準,“讓片子盡量多些看點”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具體原則:一、選擇一個適合的敘事切入點。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拍片也是如此,一定要開個好頭,開篇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不管是從環(huán)境介紹循序漸進到人物活動,還是直接優(yōu)先展示故事的小高潮片段,再追根溯源故事的具體緣由,必須在“第一時間”先把觀眾吸引住。二、要把握好框架。一個合理而有效的敘事框架,是保證故事清晰度的基石。要充分地調動素材,做到“物盡其用”,把所用的素材都放在應放的位置上,該重則重、該輕則輕。三是要把握好節(jié)奏。要根據(jù)主題需要來選擇一個合理的劇情節(jié)奏,或緊張有序,或松緊有度,從而始終能調動起觀眾的關注度。四、要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合理運用矛盾、意外、懸疑等劇情化元素,讓故事能“抓住人”。五、要充分考慮到畫面的可視性,除了構圖外,還應巧妙運用沙畫、動漫、皮影、戲曲等表現(xiàn)形式。
專題片《人影》講述的是一名村支書如何發(fā)揮共產黨員本色、在基層默默奉獻的故事。為了讓片子有更多看點,編導用了一番心思。首先是利用了一個皮影藝人作為全片的切入點,來引出主人公的故事;其次是運用了大量戲劇化元素,如有主人公突患絕癥的意外,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遭遇種種困難的矛盾,也有對主人公命運擔憂的懸疑,使故事顯得很豐富;最后是片中大量運用了皮影藝術,進行穿插敘事,從可視性上對全片的藝術價值做了極高的提升。
看點要有細節(jié)
僅僅看點多,其實還是不夠的。典型人物片是以塑造主人公形象為追求,因此必須在這些看點上,著重樹立起我們所需要的主人公形象,從而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事跡亮點、挖掘出主人公的精神高度。具體辦法很多,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細節(jié)塑造”,通過細節(jié)來樹立人物,既能突出主人公與眾不同的地方,又能很好地實現(xiàn)謳歌與贊揚的目的。
具體原則:1. 要抓個性的細節(jié)去最直接表現(xiàn)。必須抓住主人公最外顯的個性體現(xiàn),個性化的服飾、動作、語言、行為均可。2. 細節(jié)必須具有精神高度,能夠體現(xiàn)出主人公的先進性。3. 挖掘最本真最自然的個性表現(xiàn)。4. 所拍攝的細節(jié)必須生動并可以具化成物象符號,不可選擇表義不清的抽象性細節(jié)來表現(xiàn)。
專題片《老人與樹》反映的是云南宜良縣一位基層老黨員張家保三十年來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發(fā)動群眾,帶領群眾植樹造林25000畝,創(chuàng)造了高達1.2億元經濟價值的感人事跡。編導抓住了張家保幾十年守護山林的極具個性化的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他從車上下來滿是喜悅,隨后一溜煙跑進了樹林,不見了蹤跡;采訪的一位老護林人員說,他就這樣,當年栽這些樹,一下在這個山頭,一下在那個山頭……當時大家就叫他‘飛毛腿;編導現(xiàn)場見證了張家保的“飛毛腿”,實在找不到他只有爬到最高點用遠鏡搜尋,果然遠遠見他在另一個山頭用鐮刀修整一棵華山松,動作熟練、神情專注,短短幾秒鐘的鏡頭,帶給觀眾非同一般的感受,也挖掘出了人物的個性色彩。
(作者陳勇志工作單位:云南省委巡視辦;作者張媛媛工作單位:云南省宜良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