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萍
[摘 要]量感的培養(yǎng)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基于“1個單位”的多層次體驗才能得以建構,必須基于有效聚焦才能得以本質的領悟,必須基于可感素材的生成應用才能得以提升。建構、領悟、提升,這三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關鍵詞]反復體驗;量的本質;標準量;由小及大;疊加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1-0069-02
“計量單位”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眾所周知,培養(yǎng)量感是計量單位教學的核心任務?!傲扛小薄床灰?,摸不著;量感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由于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量感具有抽象的特質,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感悟。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往往對“1千米有多長”“1千克有多重”“1公頃有多大”等沒有具象的認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錯誤叢生。指向量感的教學應如何展開?如何依托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培養(yǎng)量感?
一、多層體驗,助力標準的建構
計量單位教學,要在學生頭腦中建立“1個單位”的標準,這是發(fā)展量感的重點。簡單的告知或單一的活動,不足以讓學生獲得對“1個單位”的豐富體驗,學生自然不易建立相應的“標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對于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是深刻和易于理解的,因此,教師可通過開展多層次體驗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實踐中反復體驗“1個單位”的量,在體驗中獲得對“1個單位”的獨特、豐富、準確的感受。
如,教學“認識千克”時,教師先用紅白兩袋體積相差較大的物體,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先通過掂一掂、稱一稱,明確兩袋物體都是1千克,再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操作活動。
(1)先用手掂一掂體積較小的物體,閉上眼睛后再用手掂一掂,用心感受1千克有多重;
(2)換成體積較大的1千克物體,通過 “估—稱—拎”,再次感受1千克;
(3)估一估幾本數(shù)學課本大約是1千克,突出對“1千克”這個標準量的巧妙應用;
(4)找出1千克大小相同或接近的同類物品,再稱一稱,進一步鞏固1千克質量的表象;
(5)通過裝大米活動,在“拎—比—調—驗”中,再次感知1千克。
以上教學過程旨在通過多層次的活動使學生反復感知1千克到底是多重。對1千克這個質量標準,學生經歷了“很不準—比較準—非常準”的修正過程,“1千克”這個標準量在學生大腦中漸漸由模糊到清晰。最后的裝大米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拎一拎、比一比、調一調的過程?!白罴尤诵牡臅r刻到了,哪個小組會是班級的‘一抓準呢?”學生期待著把他們心中反復掂量過的1千克大米放在了秤上驗一驗?!疤袅耍尤挥兴膫€小組能不借助測量工具就準確抓出了1千克大米,其他幾個小組抓出的大米也相當接近1千克!”正是由于學生在活動中反復地體驗了“1千克”的量,他們心中漸漸有了一桿“秤”,從而有效地建構“1千克”這個質量標準。
二、聚焦本質,助力本質的領悟
計量單位是一種“規(guī)定”,但在認識計量單位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容易受到外在的、非本質屬性的因素干擾,無法形成對計量單位的準確認知。如上例所述,紅白兩袋物體體積相差較大,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作出判斷:有的認為白袋重,因為看起來體積比較大;有的認為紅袋重,可能里面放了很重的東西;有的提出要親自掂一掂,但由于量感差異不大,最終也無法確定哪一袋重。這時,教師請出了秤來“說話”,結果發(fā)現(xiàn)兩袋都是重1千克。為什么白袋比紅袋物體的的體積大許多,重量卻一樣?在激烈的交流中,學生達成共識:體積越大的物體不一定越重。是的,在以往學生接觸質量單位時,“體積大小”這個非本質因素總能影響他們對質量的準確判斷,教師借助實物,讓學生在不斷地辨析中有效地排除了“體積大小”這個非本質因素的干擾,更新了舊的認知,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了“質量”以及“質量單位”的本質特征。
又如,教學“認識米”時,在學生對“1米”這個標準量已有一定的認識后,教師出示了一條1米長的線段,并提問:“這條線段具體有多長呢?借助刻度尺,你會怎樣進行測量?”隨后教師讓學生嘗試測量,并介紹量的方法。教師追問:“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將線段的一端對齊刻度尺的0刻度后再開始量,怎么不對齊別的刻度呢?還可以怎么量呢?”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對“1米”的本質進行思考。將線段的一端對齊刻度尺上的10cm、20cm、25cm……甚至有學生通過想象把手中的刻度尺進行無限延長。“是的,無論起始位置在哪里,只要從開始到結束的長度是100厘米的就都是1米?!睂W生豁然開朗。
以上兩位教師的設計都指向了“1個單位”這個標準量的本質,即排除了“體積大小”“起始點和終點”等非本質因素的負面影響。這種聚焦本質的教學引導,有效促進了學生對量感的準確理解與領悟。
三、生成應用,助力量感的提升
量感不僅僅是“1個單位”標準,生活中更多的是標準量的疊加應用。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對獲得的量感的有效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現(xiàn)場的資源生成問題,讓學生借助標準“數(shù)”出計量單位的個數(shù),促進對“多個單位”的感悟。
例如,教學“認識米”時,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拉尺游戲:
(1)教師請兩位學生上臺幫忙:一個站著不動,另一個緩緩拉動卷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認為拉出來的長度有1米就喊停?!庇捎趯W生剛剛建構了1米這個標準量,第一次“數(shù)”出的1米非常準確。
(2)“繼續(xù)拉動卷尺,這一次是要‘數(shù)出2米。”“?!睂W生異口同聲?!?米”的考驗也沒有難倒大家。
(3)“拉出4米就喊停?!睂W生躍躍欲試,又經歷了“數(shù)”出2個2米的過程?!皬碾娊淌易钋懊娴膲Φ街佑卸嚅L呢?先估一估,再用剛才拉出的4米驗證一下。”
(4)“從電教室最前面的墻到最后面的墻又大約是多米呢?”學生舉一反三,居然能用4米作為一個標準進行估計:4個4米大約是16米。
在好玩的游戲中,教師利用具體的素材,讓學生經歷了“數(shù)”出1米的個數(shù)、2米的個數(shù)、4米的個數(shù),計量單位的標準由小及大,不斷疊加的過程再經過比較、推理、判斷驗證,學生不僅學得興致勃勃,樂在其中,更有效地加深了對“1個單位”“多個單位”的認知體驗,從而提升量感。
總之,量感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多層次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經歷“1個單位”標準的建構過程,多方位聚焦、感悟計量單位的本質,并且利用身邊的素材體驗計量單位的累加過程,豐富對“多個單位”的感知體驗,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知力,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學生心中。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