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儒學提倡家國同構,即強調(diào)家庭和國家在內(nèi)部構造機理上具有同質(zhì)性,強調(diào)家庭在社會組織中的重要性。家庭承擔了國家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功能。家庭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家庭秩序是國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有序,國家才能穩(wěn)固,家庭和睦,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治家是治國的起點,如果家庭結構不完善,社會、國家的有序治理也很難實現(xiàn)。我們所熟知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室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的話語,表達的就是這樣的含義。將家庭治理好,推而廣之,就為治理好國家奠定了基礎。具有家庭責任感,才能產(chǎn)生對天下蒼生的責任感,才能以民心為心。只有具備這樣的齊家治國情懷,才能把國家認同、社會共識、家庭自律和民眾追求有機結合起來,在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之間形成良好互動。
需要注意的是,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形象地講,就是保持國家治理與家庭自律的同質(zhì)化,使個人的家庭倫理和愛國情懷高度一致。而齊家治國情懷是一種理念和精神,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念。雖然齊家治國情懷與家國同構并不在同一層面,但要真正形成家國同構的治理結構,就離不開齊家治國情懷的支撐。
(摘自2017年3月6日《北京日報》)
〖請本刊轉載的文摘作品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稿酬事宜〗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