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中國最早的燈具始見于戰(zhàn)國,那時的燈具不僅結構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yōu)美。
早期人們所使用的燈盞,有瓷制,也有面制。一般呈碗形,中間空處有一圓柱形用來置放燈芯。自家所制的“面燈盞”,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稱“燈饃”。使用時,將油盛于其凹窩中,內置燈芯。到了六朝時期,燈盞的造型已經基本定型為油盞、托柱、承盤三個部分。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燈盞,出現(xiàn)了將托柱做成熊的造形,并在承盤下安三個獸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燈盞大多無足,而托柱變得很高。進入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唐代,燈盞作為實用兼裝飾物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宮廷和燈節(jié)之中,唐代常見的造型為碗碟狀,內壁有一圓環(huán)。宋代由于陶瓷業(yè)的發(fā)達,各個窯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燈盞繼續(xù)著盛世的輝煌。而明代燈盞的式樣變化很多,有一種燈盞上部似一把帶蓋小壺,下為盆式托座,燈芯從壺嘴插入壺中,造型新穎別致。
人俑燈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兩漢時期,燈具制造工藝有了新發(fā)展,對戰(zhàn)國和秦的燈具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由于兩漢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燈具也成了隨葬品中的常見之物。眾多出土實物表明,這一時期的燈具不僅數(shù)量顯著增多,而且材質或是種類都有新的發(fā)展,這說明燈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了。從質地看,在青銅燈具繼續(xù)盛行的同時,陶質燈具以新的姿態(tài)逐漸成為主流之外,還新出現(xiàn)了鐵燈和石燈。從造型上看,除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之外,新出現(xiàn)了動物形象燈。從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燈外,又出現(xiàn)了行燈和吊燈。
如同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燈具一樣,兩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主要以出土于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為代表,分布在河北滿城、江蘇南京、山東臨淄、廣西梧州、湖南長沙及山西、河南等地兩漢王族大墓中,多為實用器和宗廟用器。這些青銅燈具從器型上可分為人俑燈、獸形燈和器形燈三大類。另外,戰(zhàn)國時期的多枝燈在兩漢也是常見的種類。從用途上可分為座燈、行燈和吊燈。青銅座燈與戰(zhàn)國時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出現(xiàn)了以長信宮燈為代表的一批帶煙道式座燈,這類燈具由燈盤、燈罩、燈蓋、煙道和收集煙灰的器體等幾部分組成。燈盤供點燃燈火,盤中大多都有燭扦,應是插置燭體所用。燈罩由可以移動的弧形屏板構成,既可擋風,又可隨意調整燈光強弱和照射方向。燈蓋可起到遮擋燈煙外溢的作用,讓煙灰隨煙道進入器體。收集煙灰的器體可儲存清水,來溶解收進的煙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可以有機結合成一體,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經常清除燈內的積灰。這類燈具可稱得上是最早的保潔燈。行燈是一種沒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燈盤下設三矮足的器形燈,也有人稱之為拈燈,拈與行用意相近,都是說它可以在行動中持之照明。吊燈是一種用來懸掛的燈具,這類燈發(fā)現(xiàn)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兩地,以長沙出土的人形吊燈為代表,由燈盤、“人體”和懸鏈三部分組成。圓盤中有一燭扦,旁有一輸油口與“人體”相通?!叭恕彪p掌前伸捧起燈盤,“人體”中空,背部設蓋用來集取燈液,在“人體”的雙肩、臀部設三環(huán)鈕,與三條活鏈相結,系于一圓蓋上,蓋頂立一鳳鳥,其上用于懸掛活鏈。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穩(wěn)。
燈具的收藏
1.金屬材料的燈具
要注意防潮濕,金屬本身怕潮濕、怕酸堿等液體和空氣的侵蝕,因此在收藏保管中,一要留心室內的濕度、空氣的流通情況;二要注意防銹蝕,如果發(fā)現(xiàn)生銹變色要及時抹拭干凈,最好用蠟布(將蠟加熱成液狀后,用軟布沾上蠟液,待蠟液涼透后即可)擦抹,細小的裂紋亦可用竹木棍蘸彩色蠟修補。
2.陶瓷燈具
陶瓷燈具怕磕碰,用軟囊盒子保存時一定放置平穩(wěn),尤其注意油嘴柄把,不要硬性擠放,殘存油燈中的油污可用去污粉、肥皂水、稀堿水等擦拭,擦洗后用清水沖凈揩干。
3.石材燈具
注意不要與鹽酸接觸,否則會被腐蝕,臟污的地方應用細布擦試,并用油或蠟保養(yǎng)。
4.木制燈具
注意防塵土或其他臟物污染,防霉、防蟲蛀,避免日光曝曬,臟時應用軟布輕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