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據(jù)說“車”這種交通工具不是華夏祖先發(fā)明的,但是大約在3000多年前,制做工藝較為成熟的“車”就已經(jīng)傳入了中原地區(qū)并為商王朝和周王朝所利用了,因為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有多種形體的“車”字了。
一、古代的“車”以及它的變形器物“輦”和“輿”
中國上古時代的“車”有“兵車”與“乘車”之分,據(jù)《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記載齊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束馬縣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通過這段話可知,齊桓公曾三次參與“兵車之會”,六次參與“乘車之會”,而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中國上古時代的“車”經(jīng)常用來作戰(zhàn),兵車馳騁沙場,乘車為官員貴族提供出行之便。
后來由于騎兵的出現(xiàn),“兵車”才退出了戰(zhàn)場,于是除了運送貨物之外,“乘車”供貴人乘坐的功能逐漸加強。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中國人在不斷地改變著車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先是令其專門用于宮廷,棄馬用人來挽車而行,人力扶持,前呼后擁,號稱為“輦”;之后,達官貴人競相效仿,后來竟然棄輪改用人抬而行,借以抬高乘坐者的身份,號稱為“輿”。
漢語中有一個成語叫“出輿入輦”,它的意思是出行與歸來都要乘坐“輿”或者“輦”,可見“輿”和“輦”在這個成語中都是表示交通工具的意思?!拜洝焙汀拜偂倍际怯绍囇葑儊淼?,其實它們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別界限,只是早期的“輦”還有輪軸,而稱作“輿”的交通工具已經(jīng)徹底拋棄了輪軸。也就是說,“輦”還可以“扶”(扶輦下除),而“輿”就必須用肩來抬了。
這些都是咱們國人的發(fā)明,在“車”脫離作戰(zhàn)功用以后,中國人看中的已經(jīng)不是“車”的速度,有“輪”有“馬”跑得快,而是“車”的氣勢,有“軒”有“轅”才威風(fēng)?!拜偂焙汀拜洝钡氖褂媚孙@示皇權(quán)的身份,后來發(fā)展到“官轎”“輿駕”那就更是一路順風(fēng)了。真可謂先秦將十兵車之會,漢唐皇族出輿入輦,明清以降官轎盛行,車的權(quán)力色彩日益抬升。
本文就來談?wù)劃h字中“車、輦、輿”這三個字的字形字義演變過程,先來談“車”字。
二、“車”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先來看“車”字的古文字字形:
“車”字的甲骨文為獨體象形字,第一個字形含有兩個車輪、一個橫向的輪軸、車輪兩端的輪軸上有防止車輪滑脫的轄(車軛)、兩輪之間的豎線條代表車輿(車箱)、前端有車轅,這是一個完整的車形。第二個字形有所省略,只畫了兩個車輪、一個橫向的輪軸以及車輪兩端輪軸上的轄。第三個字形在第二個字形的基礎(chǔ)上又突出了車箱(兩輪之間的一個方形范圍)的形象輪廓。金文字形的方向旋轉(zhuǎn)了90度,并且強調(diào)了車箱(兩輪之間類似于車輪的一個圓形范圍)和車轅部位(增加了兩個拉車的人形)的特征。而小篆的字形則進一步簡化,只保留了一個車輪及其相關(guān)的設(shè)施。今文字的“車”(繁體)字是由小篆字形楷化而成的,至于簡化字的“車”已經(jīng)破壞了構(gòu)字的理據(jù),不再像一輛車了。
“車”的本義是一種在陸地行駛的有輪子的交通工具,人類發(fā)明制造了車,延伸強化了腿腳的功能,使人類能夠快速至遠而不疲憊,運載重物而不艱辛,驅(qū)車作戰(zhàn)而易于制勝?!墩f文·車部》:“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痹S慎將“車”解為“輿輪之總名”,并說它是象形字,這是不錯的,然而說“夏后時奚仲所造”,這里的“造”當為“創(chuàng)造”的意思,說“車”是華夏祖先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另有傳說是夏后時奚仲所造,或云少昊時駕牛,奚仲始駕馬,但這些傳說終歸于史無據(jù),難以在正史中找到可信的記載。
三、“車”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車”的本義是陸地行駛的有輪子的交通工具,是古代最常用而便捷的交通工具。據(jù)《考工記·輿人》載:“為車。大車、柏車、羊車,皆兩轅,駕牛:田車、兵車、乘車,皆一辀,駕馬。大車,平地任載車;柏車、山車;羊車、善車也;田車、兵車,乘車,通謂之小車?!边@一段話對上古時代的“車”的種類(大車、柏車、羊車、田車、兵車、乘車)、形制(兩轅、一辀/駕牛、駕馬)、功用(平地任載車、山車、善車、小車)等都作了較為具體的解釋。
“車”這種交通工具歷代都在使用,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庇秩缣啤ぐ拙右住顿u炭翁》所云:“曉駕炭車輾冰轍?!庇捎诠糯摹败嚒倍酁閮奢嗆?,故將“兩”字添加一個“車”字旁,造出一個新字“輛”用作稱呼“車”的量詞。
古代的車經(jīng)常用來作戰(zhàn),故又引申為特指戰(zhàn)車、兵車的意思,例如《史記·陳涉世家》所載:“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庇秩缣啤ざ鸥Α侗囆小匪疲骸败囖O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边@兩例中的“車”都是指的戰(zhàn)車或兵車。
后來又將利用輪軸旋轉(zhuǎn)的工具(不一定屬于交通工具)也都叫做“車”,例如:水車、紡車、風(fēng)車、車床等。
再進一步引申,可以將利用輪軸旋轉(zhuǎn)做的功也叫做“車”,這就是動詞意義的“車”了,例如:“用水車車水”,“用車床車零件”等,這兩例中的第二個“車”字就都是用作動詞的“車”。
另外,古人還將牙床也叫做“車”,例如:有個成語叫“輔車相依”,它的意思是說牙床和頰骨互相依存,借以比喻事物互相依存。《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p>
除此之外,“車”有時還可以被借用作量詞,作為計算一輛車所載的容量單位。如:兩車干柴。
根據(jù)上面對“車”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車”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四、含有“車”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車”字在常用成語中保留最多的文化含義是作為交通工具的“車”,大致有三類情形:
其一是指作戰(zhàn)的車,例如:有個成語叫“兵車之會”,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會盟,齊國都帶有軍隊,史稱“兵車之會”。這個成語出自《梁傳·莊公二十七年》:“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zhàn)也?!边€有個成語叫“車無退表”,“表”是標志的意思。意思是兵車沒有后退的標志(相當于今天說“這輛車沒有倒擋”),引申為軍隊決不退卻。
其二是指民用的車,例如:成語“杯水車薪”的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源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倍伴]門造車”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關(guān)起門來造車子,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語本出自宋·朱熹《四書或問》第五卷:“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边€有個成語叫“安步當車”,它的意思是安詳?shù)夭换挪幻Φ夭叫?,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語本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p>
其三是與“馬”對舉的車,例如:“車水馬龍”這個成語是說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xù)不斷的熱鬧情景,源自《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有個成語叫“車殆馬煩”,語本出自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殆”通“怠”,是疲乏的意思;“煩”是煩躁的意思,形容旅途勞頓。還有個成語叫“寶馬香車”,意思是名貴的馬,華麗的車,特指考究的車騎,語本出自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yīng)制》:“寶馬香車清渭濱,紅桃碧柳禊堂春。”
談過了“車”,接著來談“輦”(讀作niǎn),有個成語叫“扶輦下除”,何謂“扶輦下除”?古文常?!半A除”連用,“除”就是臺階,可知“扶輦下除”的意思就是扶著“輦”走下臺階?!拜偂?,字從車,可見其與車同類,“車”如何下得了臺階?若以馬拉車,可要人仰馬翻的,可見此“輦”即便是車,也不是馬拉的車。那么“輦”究為何物?這就需要考察“輦”字的形義源流了。
五、“輦”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先來看“輦”字的古文字字形:
“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均為合體會意字,從二人從車會意,象二人挽車之形,意思是用人力拉動的車。小篆的構(gòu)字原理與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將兩個人形寫作兩個“夫”字,位于字形的上部,下部為車,從二夫從車會意。
從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來看,“輦”最初應(yīng)該是有兩輪的,只是不用馬來拉,而用人來“扶”,(挽車);而從《唐太宗步輦圖》的畫面形象以及唐代傳入日本專供日本王室之用的“蔥花輦”圖來看,唐代的“輦”是沒有輪子的,是用人來抬的,這正是有身份的人的乘輿從“車”向“轎”的過渡。從后來創(chuàng)造的“轎”字的構(gòu)形來看,從“車”從“喬”,“喬”是高的意思(比如“喬木”就是高大的植物,“喬遷”就是往高貴之處搬遷),可知“轎”就是沒有輪子的用人來抬高的“車”。那么“輦”就是古人的“轎車”的雛形。
既然“輦”就是古人的“轎車”的雛形,那么“輦”字的造字本義應(yīng)為人拉的車,《說文·車部》:“輦,挽車也。從車,從夫夫,在車前引之?!薄墩f文》的解釋與造字原理一致,故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謂人挽以行之車也。”
六、“輦”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輦”的本義為人拉的車,例如《詩·小雅·黍苗》所云:“我任我輦,我任我輦。”又如《左傳·襄公十年》所載:“輦重如役。”這兩例中的“輦”都是用的本義。
“輦”逐漸成為古代宮中用的一種人力便車。這種人拉的車都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它應(yīng)該是轎子的早期形態(tài),故引申為特指國君、帝王、皇后等的乘駕,例如《戰(zhàn)國策·趙策》所云:“老婦恃輦而行。”《通典·禮·嘉》稱“輦”為“夏氏末代制輦,秦以輦為人君之乘,漢因之”。
又可引申為貴族乘車的動詞義,例如唐人杜牧《阿房宮賦》所云:“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p>
根據(jù)上面對“輦”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輦”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概括如下:
人拉的車——特指國君、帝王、皇后等的乘駕——貴族乘車。
談過了“車”和“輦”,古代還有一個跟“車”和“輦”功能接近的交通工具,那就是“輿”?!拜洝弊謨?nèi)含一個部件為“車”,那么“輿”字的本義是否為“車”呢?這也要依據(jù)古文字字形來解讀。
七、“輿”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先來看“輿”字的古文字字形:
“輿”字的甲骨文為合體會意字,中間一物,四方各有一只手,表示四個人每人一只手或者兩個人每人兩只手,意謂用四只手共同抬起中間一物;中間的構(gòu)件,依據(jù)甲骨文字形來看像是“”字。“”在甲骨文中表示一個裝滿東西的口袋,據(jù)此可知“輿”的含義為眾人抬一物。另有解釋認為中間的構(gòu)件不是“”,而是“車”,被譽為“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羅雪堂)在《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一書中認為:“象眾手造車之形”。
然而從甲骨文字形來看,中間的構(gòu)件確實不是“車”,只是后來的小篆將其訛變?yōu)椤败嚒绷?。詛楚文(秦國人篆)就已經(jīng)將“”字的上下斜畫訛變?yōu)闄M畫了,小篆字形與之一脈相承,后世文字便都一律寫作“車”了。但即便是“眾手造車”,也有眾人將車抬起來之義,因此將“輿”的字形字義解釋為“象眾人抬物之形”是符合造字原理的。
“輿”的造字本義為眾人抬物?!墩f文·車部》:“輿,車輿也。從車舁聲?!庇捎诩坠俏脑缭谝笊棠┠昃鸵呀?jīng)被黃河泛濫的泥沙所埋沒,東漢時代的許慎沒有機會全面接觸甲骨文字,故《說文》依據(jù)小篆字形將其看作是一個形聲字,并將其解釋為“從車舁聲”,這跟“輿”字最初的造字原理不完全相符。其實“舁”就是由四方各有一只手的四個構(gòu)件隸變而成的今文字,因此“舁”仍然是表意的形旁,而不是所謂“舁聲”的聲旁,也就是說,“輿”字確實是個會意字。
八、“輿”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輿”的本義為眾人抬物,例如《禮記·曾子問》所載:“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途邇故也?!边@里的“機”是抬尸之床,這里用指出殯,“輿機”的意思就是把尸體放到“機”上抬著。又如《左傳·哀公十五年》所載:“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輿豭從之?!边@段話的大意是:已經(jīng)吃過飯之后,孔伯姬便親手操著利戈,走在前面帶路去逼迫擔任執(zhí)政大臣的兒子就范。大子蒯聵和五個幫手都身披著皮甲(“介”是皮質(zhì)的甲衣),用車拉上一只豬,緊隨其后。可見,“輿豭”的意思就是抬著豬的意思。以上兩例中的“輿”,都適用于“眾人抬物”的造字本義。
從字形中四只手形符號來看,抬物需要兩人、四人或更多的人,因此“輿”字便引申出“眾、眾多”的意思,例如古代字書《廣雅》的解釋:“輿,多也?!庇秩缃F(xiàn)代所說的:“輿情不洽”就是眾人反映不好的意思,“輿議咸冤”就是眾人都認為冤枉的意思,“輿望”就是眾人所望,“社會輿論”就是社會中眾人之論。
以上為“輿”字字義演變的一個源流,但“輿”字自從在小篆字形中寫入了“車”這個部件之后,其字義演變還有另一個源流需要梳理。那就是“輿”可以表示“車箱”的意思。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為“輿,車輿也”,可見“車輿”不等于車,而是指車中受物 (裝載東西)之處,即車箱,例如《潛夫論》所載:“木材……曲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這里是說彎曲的木材適合做車輪,端直的木材適合做車箱。
后來由“車箱”的意思引申為泛指整輛的車,例如《老子》八十章所云:“雖有舟輿,無所乘之?!碑斎灰策€有另一種解釋,例如《一切經(jīng)音義》認為:“車無輪曰輿”,據(jù)清人王筠《說文句讀》稱:“無輪則人舁之矣”。這里提到“人舁之”,就是用人抬的意思,那么這就又回到“輿”字的第一個字形字義的源頭上來了。
用人抬的沒有輪子的“車”,已經(jīng)不是車了,那是轎子,因此“輿”又有轎子的意思,后來在民間使用的時候就叫作“轎子”了,而皇宮貴族還是稱作“輿”。例如《世說新語·簡傲》所載:“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边@里的“肩輿”指的是用肩抬的轎子。另外跟“輿” 有關(guān)的詞語還有一些,諸如:“彩輿”就是彩繪的或者彩裝的轎子,“輿士”就是抬轎子的男人,“輿夫”就是轎夫。
根據(jù)上面對“輿”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輿”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九、含有“輿”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輿”字本是眾人抬起的意思,跟“車”并無關(guān)系,但由于字形的歷史錯訛,便同“車、車箱”發(fā)生了聯(lián)系,在常用成語中其文化含義大致有四類情形:
其一是表示動詞義的“抬起”的意思,例如:“輿死扶傷”這個成語是說抬運死者,扶持傷者,形容死傷之眾。
其二是表示形容詞義的“眾多”的意思,例如:“輿論嘩然”這個成語是說眾人的言論雜亂,議論紛紛,公眾大表驚訝和不滿。
其三是表示名詞義的“車箱”的意思,例如:有個成語叫“梓匠輪輿”,其中的“梓”和“匠”是兩種木工:梓人造器具,匠人主建筑。“輪”和“輿”也是兩種木工:輪人是制造車輪的人,輿人是制造車箱的人。用這四個字代指古代造器物造房屋造車輛的木工,進而泛指有手藝的人,比喻有才干的人。還有個成語叫“面縛輿櫬”,源自《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經(jīng),士輿櫬。”其中的“面縛”的意思是反綁著手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輿櫬(chèn)”是指把棺材裝在車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請受刑。這是古代君主戰(zhàn)敗之投降儀式的場景。
其四是表示名詞義的“整輛車”的意思,例如:“連輿接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行并車,止同席,形容親密友愛?!懊鞑烨锖?,不見輿薪”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卻看不到整整一輛車的柴草,借以比喻為人雖然精明,然而只能看到小節(jié),卻看不到大處。
“輿”字源流既明,再來附綴一點相關(guān)的信息:
被稱為繁體字的正體字中還有兩個字與它形體近似,那就是“與”字和“興”字,現(xiàn)已簡化為“與”和“興”,簡直變得面目全非了。但是“輿”字沒有簡化,故“輿論”不能寫成“與論”?!拜洝弊钟刑Ц叩囊馑迹芭c”(與)字和“興”(興)字的本義也有抬高的意思?!芭d”(興)字自不必說,“興起”(興起)、“興盛”(興盛)、“興旺”(興旺)不都是往高處發(fā)展嗎?至于“與”(與)字也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連詞,還有兩個用它來做構(gòu)件的漢字呢,那就是“舉”(位置抬高)和“譽”(聲望抬高),現(xiàn)在也被簡化成“舉”和“譽”了。其本是“與”字頭,卻變成“興”字頭,喪失了這兩個字原來的理據(jù)。
綜上所述,“車”“輦”“輿”這三個字都內(nèi)含一個“車”字,它們都曾作為古代的交通工具被使用過。時代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輦”和“輿”已經(jīng)被送進了歷史博物館,唯有“車”的交通工具的功能得到了極大地發(fā)揮,今日的世界簡直就是車的世界。每座城市的街面上,每日都是車水馬龍:公交車、越野車、大卡車、小汽車、出租車、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絡(luò)繹不絕。老祖宗決不會想到:今天居然還有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的交通規(guī)則,馬路上,寶馬香車誰作主?安步當車有行人。
作者:四川省“中華文化城市傳承普及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