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芳
湖南省瀘溪縣明德小學
摘 要:德育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筆者認為,只有把學生的知、情、行辨證地統(tǒng)一起來,才能讓美德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美德;學生;心靈
人們常說:“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一個人只有具有良好的品行,才會用他的智慧造福人類。相反,一個邪惡的天才,他所制造的災難也許需要幾代人去撫平。因此,德育在教育過程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德育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它是一個道德內(nèi)化的過程,不是靠簡單的灌輸和說教所能實現(xiàn)的。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認識到:只有把學生的知、情、行辨證地統(tǒng)一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美德的內(nèi)化,讓美德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知是指學生的道德認識,即知道應該怎么做,不能做什么,情是指情感態(tài)度,行是指個人的行為,這三者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爸钡呐囵B(yǎng)是基礎;“行”的實現(xiàn)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促進三要素統(tǒng)一和諧地發(fā)展。
一、用“知”教育學生,強化美德
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爸?,愛之切”正是這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有一次上課講到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的話題,一個學生馬上就說:“我給爸爸媽媽打工,洗一個星期碗至少要開50元工資?!钡湫偷男』实?、小公主。如果我這時直接說:“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我們幫父母做家務是應該的,不能要錢?!逼浣逃Ч隙上攵?。于是,我給他們算了一筆帳:“洗一個星期碗至少要50元錢,一個月就是200元,那么做一個月飯200元,洗一個月菜200元,拖一個月地200元,整理一個月房間200元,還有其它家務,還要買米買菜,讀書買房,其他開支……請問爸爸媽媽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孩子們低下了頭,一言不發(fā)。這樣一說,孩子們不僅認識到不能這樣做,而且知道了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在他們的情感上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良好的品德自然會形成。
二、用“情”感染學生,激發(fā)美德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不能期望這種形式會達到很好的效果,更不必期望它會形成一種內(nèi)驅力。其實,真正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所以,進行情感教育,是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因為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它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記得有一次,我班上的一個女生沒交家庭作業(yè),她撒謊說是忘記在家里了。從她當時的表現(xiàn)我看出她是在撒謊,可我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不能逼著她承認錯誤,于是我委婉的教育了她一番,希望她能意識到錯誤并改正。沒想到三天后,她故技重施,大概是認為第一次輕易過關了吧。這一次我真是火冒三丈,嚴厲地盤問她,她倒還鎮(zhèn)定,一口咬定說作業(yè)做了,最后還搬出媽媽做證,說寫完作業(yè)后媽媽還給她檢查過。難道真是我錯怪了她?這事必須得弄個水落石出。于是我說:“放學后我去你家?!狈艑W到她家一問,她媽媽根本就沒看到她寫作業(yè),經(jīng)過我和她父母的一再追問,她終于承認了錯誤。這以后她的學習認真多了,學習進步也很快,我以為是她知道錯了的緣故。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在日記中寫到:“那天老師說要去我家,我以為她不會去,沒想到老師真的去了,老師是真的關心我的,我以后一定要改正錯誤?!痹瓉砹钏淖兊恼嬲虿皇且驗樗e了,而是因為老師關心她。這就是情感的動力,它比語言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靈。
三、用“行”感動學生,實現(xiàn)美德
道德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動搖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
在“為老人獻愛心”的活動中,學生們紛紛捐款、買禮物,為敬老院的老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禮物雖不貴重,但卻體現(xiàn)了孩子們對老人的關愛之情。尤其是在這次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被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他們同樣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于他們對老人的關懷。然而,在老人們的淚眼婆娑中,在老人們的一聲聲感謝中,孩子們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感到一種自豪嗎?他們自己也許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fā)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尊老愛幼,談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
總之,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把精神力量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時候,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而教師的責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達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讓美德真正成為他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和一種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