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珍
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進入文本往往是“拿來主義”—看參考書、模仿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方式,最終教師成了傳聲筒,學生成了接收器。這樣的課堂,沒有思想與智慧碰撞的火花,何談有效?筆者認為,要創(chuàng)造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師首先要進入文本,然后引導學生接近并進入文本。
重構文本是對教材的再次開發(fā)和理解,是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對文本進行加工整合,讓文本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造出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下面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為例,談一下筆者對文本重構的想法。
一、明確目標,助學生把握方向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對這《背影》這篇文章不能準確地理解,不知道這篇文章妙在何處。究其原因,是學生遠離了生活實際,感受不到文中這種濃濃的父愛。而教師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導讀,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助其把握學習方向。
很多學生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不是因為他們不懂事、不懂愛,而是這種愛蘊含在平凡和瑣碎的生活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孩子們忽略掉。
對于人生閱歷較為豐富的人,特別是與親人有過離別之痛的成人來講,《背影》的感人之處,自是不難體會。但對于生在獨生年代,且人生閱歷簡單、情感單薄的初中生來講,買幾個橘子,看幾眼背影,就想讓他們感動,那無異于天方夜譚。
教師要在學生的生活與作品中間架設一座橋梁,溝通學生的生活與作品。這就要求有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在這一點上進行了嘗試,以劉和剛的《父親》作為背景音樂,制作了一個PPT,為學生播放一段美文:“那熟悉的有一點蒼老的背影,他淡漠了這些年來的無情,那慈祥又平靜的面容,他默默地面對這一生。那飛去的是你為我做的風箏,那留下的是一輩子都藍的天空,你為我打點行裝,送我走出家門,你為我插上翅膀,讓我飛躍海洋,謝謝您,父親!”
當那深情而又悠長的歌聲在教室里響起,原本嘈雜的教室頓時就安靜了下來,學生們一個個輕聲地品讀著那段美文,很快就進入了文本,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研讀賞析,助學生體悟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由于認為文章內(nèi)容較為簡單、容易理解,就忽視了學生的朗讀體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不知不覺中被省略了,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悟文章的情感。事實上,研讀賞析文章,可以幫助學生體悟情感內(nèi)容。
1.文本細讀,在細節(jié)、描寫、抒情、鋪墊中讀《背影》。文章中每一小節(jié)都有一個典型的動作,都是一曲父愛之歌,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造作的修飾,有的只是樸實,有的只是真情,樸實中飽含真情。讓學生細讀課文,從平淡無奇又樸實的語言入手,找出能夠體現(xiàn)父愛的詞句或細節(jié)。
當祖母的喪事辦完,“我”準備回校時,父親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是放心不下,決定親自送“我”,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薄安灰o”的是什么?真的不要緊嗎?(父親明明很忙,而且工作對父親很重要,他卻說不要緊—因為他把兒子的事放在首位,放在心尖上)“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币话闱闆r下,我們對多大的人會說“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小孩)明明“我”這時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了,而父親卻還是把“我”當成孩子般看待。在父親眼里,兒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他的呵護,需要他的關愛,需要他遮風擋雨。父母的心永遠系在兒女身上。
好文章是用來讀的,我們應把朗讀當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徑,借助朗讀反復欣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在朗讀、點評、再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深刻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2.經(jīng)典品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情到真處方動人,無病呻吟永遠也不可能真正引起別人的共鳴。
《背影》這篇文章最經(jīng)典的部分就是對背影的多次描寫。教師可讓學生融入到角色中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關于父親背影的描寫反復誦讀,反復體會:“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學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有些學生由此想到了平時父母的一些細小的不起眼的行為,自己一直以為是理所應當?shù)氖拢丝滩朋w會到其間包含了親人對自己的關愛。這一環(huán)節(jié)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他們最強烈的共鳴,使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有了一個升華的過程。
文章中的父子即將分別,縱有千言萬語,父親也不會把對兒子的擔心、不舍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而是悄悄放在心里,即使難受也裝作輕松的樣子。文中的父子話雖不多,卻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父子之間依依不舍的真情,體會到平淡話語中父子雙方極不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的簡短兩句,勝過千言萬語。全文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在平凡中蘊含著豐富感人的真情。而這種感情只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三、情景模仿,助學生加深體驗
有的教師往往為了尋找所謂的“亮點”,對文章挖掘得太深,對文章的解讀過于深刻,除了親情,還延伸到生與死、人生感慨……導致學生不能夠正確把握文章的情感。其實,《背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父子之愛(親情)細致入微地融入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之中。
筆者認為,對于文章感情教師不必挖掘得過深,使學生有所得即可,在此基礎上,若能夠加深體驗則更好。過分拓展文章情感,易使語文味不足,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缺乏語文的美感。
重構文本,如果光靠朗讀還不能讓學生理解那偉大的父愛,那么可嘗試情景模仿,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
當學生揣摩著“父親”的心理,做著“父親”習以為常的動作,說著“父親”那樸實的話語……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著他們自己的體驗心得,加深了他們對父愛的理解。
四、落筆體驗,助學生獲得感悟
引起學生的共鳴后,要注重讀練結合,讓學生反思,用心去體會親情,再用手中的筆把日常生活中和家人相處的感人的細節(jié)寫下來,可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把最真摯、最樸實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
下面這是一位學生當堂交上來一篇小練筆:“咔!門被輕輕地打開了,朦朧中我感覺到父親站在床邊,默默地注視了我一會兒,他帶著些許的無奈和心疼,說道:‘這孩子,又踢被子了!說著,他彎下腰,輕輕地拉起被子,蓋在我身上,隨即,又摸了摸我的頭,然后就躡手躡腳地離開了。門像扇子一樣慢慢合起,燈光越來越細,越來越細,終于‘咔的一聲沒了?!?/p>
先不說這篇文章寫得如何,但其中學生對于父愛的理解已無須置疑了。這也說明這堂課成功了。
林清玄先生說過:“心美則一切皆美,情深則萬象皆深?!敝灰柡詈窀星椋瑤е鴮ふ颐赖难劬?,找對方法,吃透教材,文本重構,就能讓語文課堂開出高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