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慶
摘要:加拿大華人最為集中的三個區(qū)域——不列顛哥倫比亞?。ㄒ詼馗缛A為中心)、安大略?。ㄒ远鄠惗酁橹行模┖涂笨耸。ㄒ悦商乩麪枮橹行模羌幽么笕A人文學發(fā)展最為成熟的地方,聚集著該國大部分的最主要華人作家。由于前兩個區(qū)域的華人文學受到學界關注已經(jīng)頗多,本文將著重描述受到關注尚少的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魁北克華人文學,評介其重要的英語、法語和華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論述其具有多語種性、社團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這四個地域特征。
關鍵詞:魁北克華人文學;多語種性;社團性;草根性;法裔文化性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7)2-0117-07
據(jù)加拿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截至2015年10月,加拿大總人口為35,985,751,近3600萬,擁有200多種族裔。①華人超過134萬,②以安大略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為最多,分別有華人65萬③和44萬④,聚居于多倫多和溫哥華二市。多倫多是加拿大華人最多的城市,有54萬華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0%。⑤溫哥華是加拿大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有40萬華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20%,為該市最大的少數(shù)族群。⑥和上述二省相比,現(xiàn)居魁北克省的華人移民則相對較少,但也約10萬人,⑦主要居住在蒙特利爾,共8.5萬,約占該市360萬總人口的2.6%。⑧
由于魁北克省所在的地域,最早由以雅克·卡蒂爾(Jacques Cartier)為代表的法國殖民者在1543年所開拓經(jīng)營,目前居民80%為法裔,所以法語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這使得該省有別于華裔集中、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安大略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形成了以法語為主導、同時流通英語的雙語特色。它也是加拿大全國十省三區(qū)中唯一一個不遺余力保護法語的省份。省政府不僅為移民開設免費法語課,而且給予學法語補助。它盛行天主教,設有魁北克天主教總教區(qū),全省天主教徒600萬,占省總人口80%,占加拿大全國天主教徒的一半以上。⑨它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雙語城市蒙特利爾,聚居著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移民。因此,魁北克省的華人文學就在漢語、英語和法語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所作為,而且年輕的一代不乏三語兼通者。
加拿大華人最為集中的三個區(qū)域——不列顛哥倫比亞?。ㄒ詼馗缛A為中心)、安大略?。ㄒ远鄠惗酁橹行模┖涂笨耸。ㄒ悦商乩麪枮橹行模羌幽么笕A人文學發(fā)展最為成熟的地方,聚集著該國大部分的最主要華人作家。鑒于前兩個省份的華人文學已受到國內(nèi)學界較多關注,本文將著重描述受到關注尚少的魁北克華人文學,評介其重要的英語、法語和華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論述其具有多語種性、社團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這四個地域特點。
一、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及其先驅(qū)
——伊頓姐妹
魁北克華人的英語創(chuàng)作,最早可溯至19世紀下半葉一對善寫小說的混血姐妹,伊迪絲·伊頓(Edith Eaton,1865-1914)和溫妮弗雷德·伊頓(Winnifred Eaton,1875-1954)。自她們以后的很長時期,由于魁北克盛行法語,華人忙于謀生且英語能力有限,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沒有長足的發(fā)展。
國內(nèi)外重要的加拿大文學史類著作,如威·約·基思(W. J. Keith)的《加拿大英語文學史》(1985)、威廉·赫伯特·紐(William Herbert New)的《加拿大文學史》(1991)、威廉·赫伯特·紐主編的權威的《加拿大文學百科全書》(2002)、逢珍獲國家社科基金的《加拿大英語文學發(fā)展史》(2010)等,都沒有提及伊頓姐妹以后有魁北克華人英語作家出現(xiàn)。加拿大華人學者趙廉(Lien Chao)的《打破沉默:加拿大華人英語文學》(Beyond Silence: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1997)為國外探討加拿大華人英語文學并榮膺加布里艾爾·羅伊(Gabrielle Roy)評論大獎的專著,訪加學者嚴又萍的《族裔性及其超越:當代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研究》(2013),為國內(nèi)專論加華英語文學的唯一一篇博士論文,在她們的論述以及其他相關論文中,也都不見涉及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的文字。
是故,伊頓姐妹一枝獨秀的英語作品及其獨特身世就倍加引人注目。其父是英國絲綢商人,其母是自小受過西人傳教士熏陶的上海女性。在14個孩子當中,伊迪絲·伊頓排行第二,是長女,出生于英國麥克萊斯菲爾德(Macclesfield)小鎮(zhèn),5歲隨父母移居蒙特利爾。家道沒落后,她少年失學,卻自強不息,從25歲起在當?shù)赜⑽膱笊习l(fā)表詩歌和短篇小說,數(shù)年后擔任《蒙特利爾每日星報》(The Montreal Daily Star)和《每日目擊者》(Daily Witness)記者,報道華人生活。后旅居牙買加和美國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等地,以“水仙花”(Sui Sin Far)為筆名,繼續(xù)發(fā)表反映華人喜怒哀樂的作品,并出版了英語小說集《春香夫人》(Mrs. Spring Fragrance, 1912)。伊迪絲·伊頓筆法詼諧,態(tài)度溫和,在其回憶錄《一個歐亞混血兒的思想錄》(Leaves from the Mental Portfolio of an Eurasian)中自云“把右手伸向西方人,把左手伸向東方人,希望他們之間的微弱紐帶不要完全斷裂?!雹?。雖然她在外貌和穿著上和西人無異,卻敢于公開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并不畏懼嚴重的排華世風。伊迪絲·伊頓未婚無子,死后葬于蒙特利爾的皇家山墓園,墓碑上刻有“義不忘華”四個漢字。在安息該墓園的20萬死者中,她被列入墓園名人名單。
妹妹溫妮弗雷德·伊頓,在家中排行第八,出生在蒙特利爾。14歲便在登過姐姐“水仙花”作品的當?shù)貓蠹埳铣趼段膶W才華,21歲成為報刊記者。同年移居美國后,鑒于日裔在北美的境遇要好于華裔,便以杜撰的日本女性名字“小野の小町”(OnotoWantanna)為筆名,發(fā)表了眾多描寫日本風情的文章,并出版了《日本的梅花小姐》(Miss Numè of Japan,1899)、《日本夜鶯》(A Japanese Nightingale, 1901)等數(shù)十部日本題材的暢銷小說和自傳體小說《我的記憶之書》(Me: A Book of Remembrance, 1915),進而轉(zhuǎn)型成為加拿大作協(xié)卡爾加里分會會長和成功的好萊塢編劇。溫妮弗雷德·伊頓育有四子,自1931年起,和石油大亨丈夫定居加拿大卡爾加里市,直至逝世。
異族的故事、流暢的文筆、突破刻板形象的書寫和有效的自我包裝策略,使得伊頓姐妹的作品頗受當時西人歡迎,然后一度被世人遺忘。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兩位亞裔文學研究者薩·愛·索爾伯格(S.E. Solberg)和林英敏(Amy Ling)的挖掘,她們重返閱讀視野,備受學界關注。林英敏的論著《兩個世界間的華裔女作家》(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1990)中關于姐妹倆的評介帶動了北美的“伊頓研究熱”,引出了眾多碩博論文,以及安妮特·懷特-帕克斯(Annette White-Parks)的《水仙花評傳》(1995)、戴安娜·布查爾(Diana Birchall)的《溫妮弗雷德·伊頓》(2001)、多米妮卡·費任斯(Dominika Ferens)的《伊頓姐妹》等專著。伊頓姐妹作品還被收入在美國亞裔英語文學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哎咦!美國華裔和日裔文集》(The Big Aiiie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991)、著名的《希斯美國文學選》(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95)等文集。
伊頓姐妹亦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出現(xiàn)了不少論述,專著則有潘志明的《作為策略的羅曼司:溫妮弗蕾德·伊頓小說研究》(2008)和李貴蒼的《書寫他處:亞裔北美文學鼻祖水仙花研究》(2014)。
因此,伊頓姐妹,尤其是姐姐伊迪絲·伊頓,不僅可被冠以“加拿大和美國華裔文學的祖母”之稱,也可被視作魁北克華人文學的濫觴,是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的早期重要代表。近年來,曾在國內(nèi)大學任教并做過高級翻譯的張芷美出版了英文回憶錄《狐貍精》(Foxspirit, 1992),回憶其在大陸成長、被卷入政治運動而后移民魁北克的坎坷經(jīng)歷。該書有德語版《百花》(HundertBlumen, 1997),法語版《我的紅色生活》(Ma Vie en Rouge,2008)還獲得魁北克法語文學促進會獎,可謂為延續(xù)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做出了貢獻。
二、魁北克華人法語文學
及其佼佼者——應晨
相比魁北克華人英語文學,魁北克華人法語文學起步甚晚,很長時期乏善可陳。威廉·赫伯特·紐的《加拿大文學史》(1991)和他主編的《加拿大文學百科全書》(2002)沒有魁北克華人法語創(chuàng)作的記載??笨朔ㄕZ文學史方面的專著,如加拿大教授雷內(nèi)·狄奧尼(René Dionne)的《魁北克及其文學》(1984)、勞倫·梅伊豪(Laurent Mailhot)《魁北克文學史》(2004)、國內(nèi)魁北克文學研究專家孫桂榮的《魁北克文學》(2000)等,亦無相關文字。直到20世紀末,魁北克才出現(xiàn)一位法語創(chuàng)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的華人作家——應晨(Ying Chen),轟動了加拿大和歐洲的法語文壇。
應晨1961年生于上海,1983年復旦大學法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于1989年到蒙特利爾市的麥吉爾大學法語系攻讀文學。1992-2006年期間,先后用法語出版了《水的記憶》、《自由的囚徒》、《忘恩負義》、《磐石一般》、《懸崖之間》、《骨瘦如柴的婦人跟她影子的爭吵》、《家門口撿到的孩子》和《食人者》8本小說,以及1本題為《黃山四千仞,一個中國夢》的文論集。此后,移居溫哥華,在西蒙菲沙大學從事創(chuàng)作和研究。應晨的小說曾榮膺魁北克-巴黎聯(lián)合文學獎和魁北克書商獎,以及加拿大最著名文學獎總督獎、法國費米納獎和愛爾蘭讀者獎等多項提名,被譯成英、意、西、德、波蘭語等多種文字。她本人曾于2001年擔任總督獎評委,并于2002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fā)的騎士勛章。從2002年起,其作品在加拿大和法國同時出版。這說明,應晨似可堪稱加拿大華人文壇最為成功的法語作家。
應晨的第三部小說《忘恩負義》為其成名作,也奠定了她日后小說創(chuàng)作的荒誕風格和內(nèi)心探索主題。該小說描寫在改革開放年代,年輕的女性燕子為追求自我價值,不惜以撞車自殺來反抗母親的專制,質(zhì)疑了母親所象征的男權、夫權、族權至上的儒教統(tǒng)治。故事雖荒誕不經(jīng),卻包裹著堅硬的現(xiàn)實內(nèi)核,具有明顯的諷世性。該作文筆冷峻簡練,有加繆、卡夫卡之風。而在對封建禮教扼殺人性和個性的抨擊上,又似和魯迅呼吁“救救孩子”的《狂人日記》如出一轍,因為燕子雖是自絕于世,但元兇應是“吃人”的有幾千年歷史的封建禮教,以及執(zhí)政者對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壓制。
《忘恩負義》后的連續(xù)五部小說可被視作一個系列,主人公是一位經(jīng)過數(shù)次轉(zhuǎn)世投胎、非人非鬼、有精神分裂癥的教授夫人,以第一人稱“我”描繪了其迷惘混亂的內(nèi)心世界。這五部小說延用了荒誕手法,但在時空背景、故事脈絡、人物形象方面均顯得飄渺游移,令讀者如入迷宮,如墜霧里。應晨也坦言:“時空的參照變得非常模糊,甚至沒有。讀者在讀這些書時別指望獲得有關中國、加拿大、移民之類未經(jīng)加工的信息。”{11}作者試圖通過虛化時代、國家、社會、地點、事件,以及富有象征意味的語言,來探討人的普遍性和生存的最本質(zhì)問題,但其效果如何,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應晨的后期小說,讀者不太能看懂??笨死郀柎髮W的學者張裕禾教授肯定了應晨對現(xiàn)代文學技巧的探索和應用,但認為現(xiàn)代寫作手法是文學的“佐料”,而非“主料”,應晨未能分清主次,過于看重形式實驗,追求另類的唯我的朦朧,所以會失去部分讀者。{12}但是應晨并不以為然,表示要堅持己衷,認為“這也多少是詩學上的反叛,以抵制常常過于受族裔分類誤導和極為注重作品社會特性和民族特性的閱讀行為”。{13}而據(jù)《加拿大百科全書》介紹:“應晨是新生代小說家之一,以其對社會和個人的細致闡釋和深入剖析而獨樹一格?!眥14}她還被錄進了加拿大文學資深學者威廉·赫伯特·紐主編的《加拿大文學百科全書》。{15}
2002年,應晨的成名作、獲獎法語小說《忘恩負義》的中文版以《再見,媽媽》為名,在中國發(fā)行,反映平平,沒有獲得在西方讀書界的知名度。
三、生氣勃勃的魁北克華文文學
相形而言,用漢語寫作的魁北克華人則更多,作品更豐富,個人文集也陸續(xù)問世。周寶玲在香港出版的隨筆集《縱然迷失》、紫云醫(yī)生在大陸出版的海外女性寫真集《女人一枝花》(2009)和古典詩詞集《紫云清卷》(2012)、靜水子博士在魁北克出版的紀實古詩集《丹楓雪雁集》(2009)、《風流魁北克》(2011)、《琴瑟魁北克》(2013)和《千里魁北克》(2015)、楓子在大陸出版的散文集《那一城楓紅楓綠:生活在加拿大的法裔社會里》(2011)、英語教育專家張廷華在香港出版的長篇小說《五味人生》和隨筆集《歲月牧歌》(2013)、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會長鄭南川在蒙特利爾出版的中英雙語詩集《一只鞋的偶然》(2013)、詩人兼畫家蘇鳳在大陸出版的自傳《自由的靈魂》(2013年)、文藝評論家和作家陸蔚青在大陸出版的小說集《漂泊中的溫柔》(2014)和散文集《過去的好時光》(2016)、蒙特利爾《華僑新報》上由詩人白墨主持的長達15年的詩詞專欄等等,均含有作者在魁北克真切的移民體驗,多帶濃厚的草根性、地域性和跨文化性。恰如《千里魁北克》序中所寫:“表面上是個人生活的敘述,其更深層意義在于,它展示了華人移民在魁北克的生活狀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魁北克華人移民史的記錄?!眥16}
就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而言,鄭南川、蘇鳳、陸蔚青等人的詩作值得品讀。鄭南川來自云南昆明,拉瓦爾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移居蒙特利爾三十多年。其詩體現(xiàn)草根性和地域性,樸質(zhì)真誠,猶如少年熱烈的直白,美在其“情”。比如他的短詩《春天的蒙特利爾》:
春天/不在二月里/在寒冷,飄雪中/春天沒有時節(jié)/寒冷是春天/飄雪也是春天/因為/我的家園醒了/我的心兒發(fā)芽了/我的熱血在深深地/戀愛中{17}
蘇鳳的詩,如其水墨小品和潑彩油畫,超越技巧又自有章法,或秾麗,或淡雅,或深沉,或恬靜,獨具靈之美、人之愛和與自然之融契,美在其“韻”。她出生越南,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曾師從臺北故宮博物院莊嚴先生和禪畫大師葉世強學習書法和水墨畫,在巴黎國家高等藝專學習油畫。后在聯(lián)合國語文部門供職多年,常在聯(lián)合國的中文書會《文薈》上發(fā)表詩作。移居蒙特利爾后,為當?shù)亍镀咛熘軋蟆吩姼鑼凇而P歌》作者。蘇鳳曾發(fā)表紀念聯(lián)合國成立40周年的詩作,以靈動、深沉而又富有畫面感的詩句,描繪出對生命本質(zhì)的不懈訴求,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恒久憶念,頗能代表其詩特色:
攀摘山巖上/淡淡的花魂/小心夾入書頁/釀酒般的心情等待/壓出/彩瓣如畫/輝映/深山春光爛漫/屬于母親的詩情/曾經(jīng)遺落在/硝煙的天空/抄襲/她夢里的筆跡/許下/萬古長青的誓言{18}
陸蔚青原供職于黑龍江省社科院,擅文藝評論,做過記者。移民蒙特利爾后,以開書店為業(yè)。除文藝評論外,她亦長于短篇小說、散文、童話、現(xiàn)代詩和古典詩詞,屬多才的實力派作家。其現(xiàn)代詩清爽、健朗、多彩,可見其哲思的流動和思考的結果,仿佛樹的四季變化,無論是花葉葳蕤,還是花謝葉落,總有理性的枝椏亭亭凈植,不滅不減,美在其“思”。如她的詩作《孤兒》
人生而即為孤兒,即使/有人照顧你的身體,卻不能/照顧你的靈魂。所有的/選擇要你一個人做,怎樣/活,是你自己的事情/自救與救贖,始終是個難題/最終也難以解釋得清/有些人會陪伴你走一程/做過這一程,可能突然失蹤
在每個路口,都會有失聯(lián)的人/我們不停地揮手告別,形成/一個固定手勢,無論是微笑/還是哭泣,我們都必須孤獨/地踏上最后的旅程{19}
魁北克華人寫作人中,也有一位,在移居加國前就出版了不少文學書籍,且水準頗高。他就是被認為“不屬于文學界,而只屬于文學”的薛憶溈。{20}薛憶溈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蒙特利爾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以及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深圳大學,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和中山大學駐院學人。除為知名的《南方周末》和《隨筆》撰寫讀書專欄外,他出版甚多,包括長篇小說《遺棄》(入選2012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白求恩的孩子們》(臺灣版)、《一個影子的告別》(臺灣版);小說集《不肯離去的海豚》、《流動的房間》、《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出租車司機》;隨筆集《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與馬可·波羅同行》等。其新近長篇小說《空巢》(2014)以空巢老人遭遇電信詐騙的真實事件為素材,描繪了一位知識女性扭曲的“一天”和異化的“一生”,隱含了“救救老人”的疾呼,同時有力再現(xiàn)了充滿荒誕的中國現(xiàn)代史。薛憶溈是一位成熟自律的作家,懷慈悲心,筆調(diào)精準、樸質(zhì)而冷靜,富有內(nèi)在的詩性和自發(fā)的哲理洞察力。
對于在異鄉(xiāng)甘守寂寞的寫作,薛憶溈表示,“我接受了自己的局限,借用了喬伊斯的三種武器——沉默、流亡和精巧。沉默是對浮躁的顛覆,流亡是對同化的逃避,而精巧是對粗俗的反抗。在異鄉(xiāng),寫作的自由和完整因此反而容易保存?!眥21}
四、魁北克華人文學的地域特征
綜上所述,魁北克華人文學在創(chuàng)作語言上,英、法和漢三語共存,與發(fā)生地域的多語種性不謀而合。除此,魁北克華人文學還具有社團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這三個地域特征,下將分而述之:
1. 社團性
在加拿大華人聚居最多的兩大城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和安大略省的多倫多,活躍著各種華人文學社團,如溫哥華的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加拿大華文作家協(xié)會、加拿大華人筆會、大華筆會、含作家在內(nèi)的漂木藝術家協(xié)會和三維藝術家協(xié)會、加拿大亞裔作家工作室等,如多倫多的華人作家協(xié)會、加中筆會、加拿大華語詩人協(xié)會等。這些文學社團編輯當?shù)厝A人報刊的文學版面,組織出書,聯(lián)絡文友,舉辦文藝沙龍乃至國際研討會,致力于與國內(nèi)外文壇和學界的交流,有的還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新聞簡報、網(wǎng)站或博客,成為促進加拿大華人文學發(fā)展的有力推手。
在魁北克省,同樣存在著生氣勃勃的華人文學社團,像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弘毅詩社等,它們?yōu)榭笨巳A人文學的存在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小覷的貢獻。
其中,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1997年在蒙特利爾成立,是該省最大的華人文學組織,現(xiàn)有會員60余人。除上文提及的鄭南川、陸蔚青、蘇鳳、紫云等出過文集者,該會還有邵云、劉愛麗、陳麗霞、楊格、九如、高高、綠萍、穆彥、飄塵永魂、婉冰、馮捷、雷門、云濤等長期筆耕者,組成了“魁北克華文寫作群”。{22}該會踴躍在當?shù)厝A文報紙發(fā)表作品。如1997年在蒙特利爾最大華文周報《路比華訊》上設立了文學專版“筆緣”,設有“詩情”、“一葉語”、“小小說”、“小說連載”、“創(chuàng)作語絲”、“新詩集”、“菜籃子”等專欄……2000年代中期,分“文友投稿版”和“作家專欄版”欄目。協(xié)會10余人參加了“作家專欄”寫作,其余版面作者100余人。迄今“筆緣”已出800多期,600多萬字,是魁北克省為期最長、產(chǎn)量最豐的華文報紙文學版。2002年4月,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的“紅葉”在《蒙城華人報》創(chuàng)刊,偏重新詩、文化隨筆和紀實散文。鄭南川的“落雪的小詩系列”、黑小子的《畫在蒙城》、冰藍(陳麗霞的筆名)的《錢伯伯好》、遠航的《冬天里的雪貓頭鷹》和胡憲的《都市的野狐貍》,都是此中佳品。“紅葉”迄今已出100多期,45萬字。另有9期特刊刊登各類文學獎獲獎作品??笨巳A人作協(xié)還編有《筆緣百期薈萃》(1999)、《紅楓葉詩抄》(2005)、會員作品集《歲月在漂泊》(2011)、短篇小說集《太陽雪》(2014)、散文集《皮娜的小木屋》(2014)、詩集《一根線的早晨》(2014)等作品集。《歲月在漂泊》由該會主編,在蒙特利爾出版發(fā)行,是魁省首部在加拿大本土正式出版的華文作品集。該書收集了60多位魁北克華人的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和評論,逾700頁,超40萬字。
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亦熱衷與國內(nèi)外文學團體的交流。早在1999年,該會就和加拿大作家協(xié)會建立了聯(lián)系,一起圣誕聯(lián)歡。2001年,該會舉辦了加拿大“詹鋸輝文學獎”(Raymond Tsim Literary Awards){23}的評選,收到了當時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的賀信,也得到了魁府官員的祝賀。中國作協(xié)委派評論家何鎮(zhèn)邦到蒙特利爾參與全程評選,中國著名作家王蒙、王安憶、楊文瀚等也都參評。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還接待過鐵凝、項小米、蔣子龍、周大新、遲子建、徐曉斌等中國作家,保持著和中國作協(xié)的互訪和交流。2014年,在加拿大華人作協(xié)主辦的“加華文學獎”評比中,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的紫云、陸蔚青分獲散文組一等獎和小說組二等獎。2014年11月,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主席鄭南川和理事陸蔚青應邀到廣州參加由國務院僑辦和暨南大學合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并做發(fā)言。2015年11月,鄭南川和蘇鳳到江蘇鎮(zhèn)江參加國際詩會,同月陸蔚青和紫云則赴臺灣參加全球詩壇盛事——匯聚了29個國家150位詩人的第三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并朗誦詩作。
2. 草根性
就魁北克華文文學而言,寫作人來自各行各業(yè),完全是憑興趣有感而發(fā),走筆為文。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主席鄭南川直言:“喜歡寫一點東西,也就參加了‘作家協(xié)會,只是這個協(xié)會是海外的,是一群愛寫作的人跑到了一起。既是民間的,也是業(yè)余的,中國有個名詞叫‘草根,我們也就自稱‘草根派了?!睍T除了業(yè)余寫作外,還互助以求盡快適應海外生活。魁北克華文文學尚未得到加拿大政府的強力支持,尚未出現(xiàn)為加拿大華文讀者或中國讀者廣泛關注的較多作家,受到中加學界的關注亦比較有限,是以帶有鮮明的民間性和草根性。
以鄭南川為例,魁北克華文文學的“草根”性,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魁北克移民寫作人的定位上,亦體現(xiàn)在他筆下的人物塑造中。其首部詩集《一只鞋的偶然》承載著魁北克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表述了魁北克普通華人真切而多元的移民體驗。如以下二首:
寄走的人生
我的夢/是背包里裝著的那張紙/連同我的記憶/被寄到了圣勞倫斯河畔//打開背包時/一陣海風帶走了它/也帶走了上面寫下的文字/更可惜的是/丟失了童年曾用過的/那支毛筆//走過圣勞倫斯河的古城/男女人都喜歡品著法蘭西的紅酒/接吻/紅燭下的一抹唇光/劃過眼前/我發(fā)現(xiàn)/圣勞倫斯不需要/我的感覺 還有/腳下那雙/黑白的布鞋//還記得/那張留著一個手印/旁邊寫著家址/只是/帶走的記憶/像是斷了的風箏/飄散了心靈的路/母親寄出的包裹/已變成一張/退色的郵票/貼在了/圣勞倫斯河邊{24}
一個瓷碗
那個瓷碗/像是我的愛人/每天和我一起吃飯/喝湯甚至交談/我把它從山村的那頭/帶到了海岸的這頭/如同它身上畫著的燕子/與我同飛//盡管我們的生活有了改變/吃起了意大利面/披薩和土豆條/它仍與我同甘共苦/只是到了春節(jié)的時候/會提醒我吃頓餃子//有一次搬家/碰壞了它的腿/我曾想把它留在舊屋/當我離開時/看見它堅硬地站在那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們同為一場戰(zhàn)爭/不能把受傷的戰(zhàn)士丟棄/如果我是一個朝代/它就是一段歷史/我決定把它帶走/它是我生活的古董{25}
這兩首詩平易曉暢,淡而有味,白描出“我”尋找文化歸屬的魁北克移民生活,且?guī)в衅毡樾浴`嵞洗ㄟ€特別關注普通移民,留下了像《花店》、《教授和他的面包師兒子》、《夜歸的工仔》、《小娟和我》、《尋找外鄉(xiāng)人》等多首描寫打工生活的詩作。除了聚焦華人草根移民外,其他族裔的蕓蕓眾生亦進入了鄭南川的視野。他同樣用白描手法記錄了其日常生態(tài),如描寫魁北克小吃普丁的《Poutine》、贊美魁北克裔流行巨星席琳·迪翁的《Celine Dion》,以及素描式的《春天的蒙特利爾》、《五月,圣勞倫街的太陽》、《在圣凱瑟琳街品茶》、《街頭的男孩》等等。
鄭南川此類描寫凡人瑣事、語言樸素的草根派詩作,在其博客登出后頗受好評。有的詢問,“是你的經(jīng)歷吧,談談是怎么走過來的”。有的表示,“詩歌寫成生活就是最好的,你們國外的經(jīng)歷多寫點吧?!庇械谋硎?,“你寫東西很直白啊,沒那么酸,很現(xiàn)實”。作者認為自己的“那點詩歌小情調(diào)”受到了挑戰(zhàn),而“那些充滿現(xiàn)實意味,很具體的寫作確有了市場”。他進而總結道,“海外生活的現(xiàn)實,可能是大陸讀者最想知道的;而真實的寫作會更加受寵。”{26}
3. 法裔文化性
鑒于魁省法裔文化的主導地位,魁北克華文文學內(nèi)含了加拿大其他地區(qū)華文文學少有的法裔味。最明顯的,莫過于作品中法語對漢語的滲透,法語與漢語的雜糅,顯示出一種斑駁、容納和幽默的語言效果。比如,根據(jù)音譯把法語問候Bonjour?。愫茫懗伞氨控i”,把另一問候Salut?(你好嗎?)寫成“傻驢”,把Quebe?觭ois(魁北克男人)音譯成“魁北瓜”,把Quebe?觭oise(魁北克女人)音譯成“魁北瓜子”……
不少魁北克寫作人都敘述了移民學法語的經(jīng)過。蟲在《法語,法語》中描述了自己移民加國后學法語十年的恍惚如夢,黑小子的《原來如此》和《老高同學》講述了法語課上的各族裔移民,郝中康在《飄吧,蒙城的雪》講述了不會法語的中國工程師跟不會法語的波蘭面點師之間的獨特交流,馮捷的《我眼中的魁北克》分析了魁北克人牢固的“法語情結”,穆彥的《移民后,女兒的腳步》回顧了13歲女兒怎樣自強不息,從一句法語不會到三年后成為當?shù)胤ㄕZ學校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張芷美的《一束紅中一點藍》洋洋萬字,詳錄自己年逾七旬還單身入住法裔居民家中,學法語,參加天主教會活動。作者感慨,“有多少人在73歲時會驕傲地說,‘我在用法語寫作?!眥27}
在展現(xiàn)魁北克法語氛圍時,形形色色的魁北克風情也躍然紙上:遼闊的圣勞倫斯河——魁省的母親河、長達半年的積雪、五彩的夏季狂歡、和人雜居的野生動物、蒙特利爾的地鐵藝術家、淳樸的小鎮(zhèn)、跨族跨國的婚戀、同性戀者的寫真、天主教徒的生活……這些都突顯出該省華人寫作沾帶上的法裔人文氣息,令其有別于加拿大其他省份的華人文學。
可以說,魁北克華文文學是該地區(qū)法裔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也是法裔文化的留存再現(xiàn),即在尊重“自由、平等、博愛”的基礎上,延續(xù)法蘭西傳統(tǒng),鼓勵多元文化,給予各族裔個體以生存發(fā)展的機會。
結論
加拿大華人文學形成了以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為中心的三大板塊,以蒙特利爾為中心而發(fā)展起來的魁北克華人文學,顯然是其重要組成。它歷經(jīng)了一個半世紀的滄桑,其先驅(qū)水仙花甚至被視作“早期北美華裔作家中唯一從事想象性文學創(chuàng)作,而不是社會-人類學作品的人”{28}。它還擁有不同年代的寫作人,以及英語、法語、華文三個語種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多語種性、社團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這四個特征。
目前,魁北克省華人中,除少數(shù)專業(yè)作家埋首耕耘外,還有一批默默無聞、孜孜不倦的寫作愛好者,繁榮著當?shù)刂形膱罂奈膶W版面,并積極通過國內(nèi)外的中文報刊、出版社發(fā)表作品,為魁北克華文文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另一方面,在魁北克省出生或長大的華人移民后代,不少都受過高等教育,能熟練地使用英、法、漢三種語言。他們將是魁北克華人文學的后繼軍,有望促進該地域華人文學的多語種發(fā)展。
總之,魁北克華人文學立足魁北克,而不囿于魁北克。它在體現(xiàn)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同時,彰顯出加拿大人和中國人的共有情感,探討了不同國別、語言和族裔的人的命運,具有普世價值。魁北克華人文學既屬于加拿大,也和中國息息相關,并具有廣闊的世界視野。在寫作人、文壇、學界和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它將擁有更加值得關注的未來。
① http://www.statcan.gc.ca/start-debut-eng.html2016.1.3.訪問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http://www.statcan.gc.ca/tables-tableaux/sum-som/l01/cst01/demo26a-eng.htm2016.1.3.訪問
⑩水仙花:《一個歐亞混血兒的思想錄》,《春香夫人及其他故事》,林英敏和安妮特·懷特-帕克斯編,厄本那:伊利諾斯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原文為I give my right hand to the Occidentals and my left to the Orientals, hoping that between them they will not utterly destroy the insignificant “connecting link.”
{11}{13} 應晨:《黃山四千仞:一個中國夢》,蒙特利爾:北極出版社;巴黎:瑟伊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頁;第120頁。
{12} 張裕禾:《應晨——現(xiàn)代小說藝術的探索者》,《歲月在漂泊》,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2012年版,第674頁。
{14} http://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om/articles/ying-chen2015年7月7日訪問。原文為Ying Chen, one of the upcoming generation of novelists, is distinguished by her meticulous interpretation and thorough inner analysis of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15} 威廉·赫伯特·紐編,《加拿大文學百科全書》,多倫多:多倫多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頁。
{16} 梅子:《千里魁北克》序,靜水子著,魁北克:中國國際出版社2015年版,第IV頁。
{17} 鄭南川:《春天的蒙特利爾》,《一只鞋的偶然》,鄭南川著,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2013年版,第150頁。
{18} 蘇鳳:《女畫家自述:自由的靈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頁。
{19} 陸蔚青:《中國青年藝術家聯(lián)盟》,微信號:Youthart88。
{20} 周國平之語,見薛憶溈小說《空巢》封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1} 洪鵠:《薛憶溈:文學的異數(shù)》,《南方周刊》2013年第20期,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books/201305/33272.aspx,
2015.3.27.訪問。
{22} 鄭南川、陳涵平:《加拿大魁北克華文文學散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第2期。
{23} 詹鋸輝為魁北克省房地產(chǎn)商,贊助過4次“詹鋸輝文學獎”評選。
{24} 鄭南川:《寄走的人生》,《一只鞋的偶然》,鄭南川著,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2013年版,第112頁。
{25} 鄭南川:《一只瓷碗》,《一只鞋的偶然》,鄭南川著,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協(xié)2013年版,第119頁。
{26} 鄭南川:《什么樣的文章在大陸最受歡迎》,鄭南川博客http://haveone56.blog.sohu.com,2015.12.27.
{27} 張芷美:《一束紅中一點藍》,《歲月在漂泊》,鄭南川、邵云主編,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1年版,第593頁。
{28} 尹曉煌:《1850年后的美國華裔文學》,厄本那:伊利諾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and Its Regional Features
Zhao Qingqing
Abstract: Since there are large Chinese Canadian populations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in Toronto, Ontario, and in Montreal, Quebec, most major Chinese Canadian writers can be found in these areas. Hence their prosperous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While the Toronto-based and Vancouver-based Chinese literature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cademic attention, its Quebecois counterpart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 yet. This article thus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ontreal-based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commenting on its major writers and works in English, French and Chinese. Meanwhile, the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has fou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ultilingualism, association work, grass-root, and francophone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multilingualism, association work, grass-root, and francophone culture